生活產生垃圾,看似只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實民生無小事!面對生活垃圾的“大舉進犯”,我們生存的地球家園已經不堪重負!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圍城”,我們要有一種危機感和責任感!
向生活垃圾宣戰(zhàn),分類是突破口。垃圾分類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項社會治理工程,需要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參與。
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無論是土壤污染、大氣污染,還是水體污染、生物污染,最終都會危及人類的健康。
侵占和污染土壤:“垃圾圍城”首先擠占的是我們的生存空間,土壤就是“垃圾圍城”的最大“受害者”,“垃圾圍城”侵占了我們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等制品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并且垃圾中的滲濾液往往含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都有可能破壞土壤的結構和功能,并危及農業(yè)生態(tài)安全,進而威脅到我們的糧食安全。
空氣和水體污染:生活垃圾的成分復雜,在露天堆放過程中會釋放出多種污染物。如有機物的分解會產生大量的氨氣、硫化物及有機揮發(fā)氣體污染物,從而污染我們的大氣環(huán)境,進而危及人體健康。同時,生活垃圾在堆放腐敗過程中產生的有機污染物往往會隨著雨淋作用而污染地面水體,其中還可能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包括汞、鉛、鎘等在內的重金屬,因此使得地下水資源具有“五毒俱全”的特征。
垃圾爆炸危害大:說到垃圾爆炸,可能有人不大相信。其實,發(fā)生垃圾爆炸的案例并不少見,其原因是生活垃圾在堆放過程中分解產生的可燃氣體,在滿足一定的條件時就會發(fā)生燃燒或爆炸。如甲烷就具有可燃性和可爆性,爆炸界限一般為5%~15%。2000年7月,菲律賓一家垃圾處理廠發(fā)生爆炸事故,造成124人死亡,100多人下落不明。
(圖片來源包圖網(wǎng))
所謂垃圾分類,就是從垃圾產生的源頭開始,按照不同處理手段的要求把生活垃圾分成若干個種類進行投放。分類投放是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分類管理模式。
在我國,不同地區(qū)的生活垃圾成分會有很大差別,目前的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下面以“四分法”為例來說明各類垃圾所包含的種類:
1.可回收物:是指適宜回收和資源利用的物品,包括紙類、塑料、金屬、玻璃和織物等。
2.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huán)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廢充電電池、廢扣式電池、廢燈管、棄置藥品、廢殺蟲劑(容器)、廢油漆(容器)、廢日用化學品、廢水銀產品等。
3.廚余垃圾:有時也稱濕垃圾,是指家庭廢棄的有機易腐生活垃圾,包括固體食物、蛋殼、瓜果皮核、茶渣和果蔬等,以及水產市場產生的有機易腐垃圾,包括廢棄菜葉、水果、魚蝦等。
4.其他垃圾:有時也稱干垃圾,是指前三項以外的生活垃圾,包括廢棄衛(wèi)生巾、一次性紙尿布、餐巾紙、煙蒂、清掃渣土、大棒骨、貝殼等。
從居民家庭源頭開始進行垃圾分類,是實行分類收運、分類處置的前提條件。不僅從源頭上減少了垃圾量,而且還可以回收大量的資源,同時也減少了垃圾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因此,垃圾分類是實現(xiàn)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關鍵抓手,也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必然選擇和趨勢。
為什么濕垃圾是難點
濕垃圾在有些地方也被稱為廚余垃圾,其特點是含水率高、易腐爛發(fā)臭,并且熱值偏低。在我國,在生活垃圾中,濕垃圾大約占到60%的份額,這是一類需要單獨收集處理的垃圾。
如果把濕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一同填埋或焚燒,不僅會導致焚燒成本的增加,而且不利于焚燒過程中污染物的控制。同時,濕垃圾還容易滋生蚊蠅,產生難聞的氣味,并且長距離運輸也容易造成泄漏污染。因此,濕垃圾對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