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速度,改革開放以來一段最為輝煌的神話,它象征著“快”,一座城市能在短短數(shù)十年之內,從一座邊陲小漁村——
龍崗茂盛世居,清代所建客家圍屋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變身一座國際大都市——
龍崗城市風光 | 攝影師@陳爍明
它象征著“效率”,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高效的轉型。在深圳東北部,龍崗曾是偏遠之地,如今高樓大廈相繼崛起——
深圳·星河雙子塔,坐落龍崗,為中國最高等高雙子塔,遠處為平安金融大廈 | 攝影師@陳爍明
曾經龍崗經濟落后,如今已成為深圳發(fā)展最快的城區(qū)之一。
深圳各區(qū)GDP對比 | 制圖@大雄/星球研究所
然而四十多年過去,深圳速度是否依舊只有“快”和“效率”?
龍崗,給出了一個新的答案。
01 山川的速度
深圳速度,曾經很慢。在改革開放之前,深圳只是廣東省南端一個平凡的沿海地區(qū),面積1997.47平方公里,70%以上是山地丘陵。
請橫屏觀看深圳市地貌圖,2017年以前坪山區(qū)、大鵬新區(qū)在行政區(qū)劃上歸屬龍崗,泛稱大龍崗區(qū) | 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深圳最高峰梧桐山,以海拔944米的高度佇立于中部,相傳古時有一神龍在此騰空而起,后落于山崗,旋化青煙升天,此地便被命名為“龍崗”。
請橫屏觀看梧桐山 | 攝影師@柏源
若以龍崗為中心,深圳的地形如一只在海灣上展開雙翼的大鵬鳥,如其別名“鵬城”,整體地勢東高西低。西南地區(qū)多為沿海平原,海浪沖刷形成了大片肥沃的海積平原。
深圳河緩緩匯入深圳灣,羅湖區(qū)大樓鱗次櫛比,對岸則是香港的田地 | 攝影師@潘學郭
東部則是一片山地,筆架山、七娘山、排牙山等平均海拔800米的山地在此形成一道山墻,每年攔截了來自海上的南海臺風、太平洋臺風,將暴風雨化作河流與湖泊。
深圳最東端大鵬半島西涌海峽迎風坡,其東側崖頭頂為深圳市天文臺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深圳的大河均發(fā)源自山地,在深圳中部,兩條發(fā)源自梧桐山的大河呈對角線分布:一條橫貫西南沿海,劃出深港分界線,即深圳河;另一條則流貫東部山林——龍崗河,化作43條支流滋養(yǎng)萬物。
在城市還未建設起來之前,這里的生活如流水般緩慢,這就是最早的“深圳速度”——山川的速度。
龍崗河 | 圖片來源@龍崗區(qū)水務局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qū)成立,以深圳河流域為主的西南平原被劃作特區(qū),經濟飛速發(fā)展,俗稱“關內”。相反地,龍崗河流域屬“關外”,發(fā)展緩慢。
龍崗求水山公園,地處龍崗與羅湖之間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在特區(qū)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工業(yè)及城市用水量也隨之倍增,深港兩地開始出現(xiàn)嚴重的淡水資源短缺問題。
彼時,最大的淡水來源均分布在“關外”,山地攔截了大量的雨水,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則成了天然的蓄水池,總體降雨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龍崗西北部雪竹徑公園的托坑水庫,水域面積6.96公頃,截止至目前,龍崗區(qū)共有水庫40座 | 攝影師@陳爍明
龍崗河,為深圳集水面積最大的河流,其全長39.3公里往北注入西枝江,成為惠州最大的河流——東江的一部分。
1964年,廣東省政府決定從東江引水緩解深圳淡水短缺問題。東江水通過6個攔河壩、8個抽水站、2個調節(jié)水庫和16公里人工渠道引入特區(qū),龍崗諸多的湖泊也逐漸被改建為水庫蓄水,發(fā)展東部供水工程將淡水引向西南方缺水區(qū)。
深圳供水工程路線示意圖 | 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川水緩緩流經山地,輸入“關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的目光聚焦于特區(qū)的輝煌,龍崗則以供水默默支撐這座城市的運轉。
山川的速度,如同蟄伏的龍崗,殊不知在歷史上,一段輝煌的傳奇在此生發(fā)。
02 翻山的速度
深圳不是一天建成的,人們大多熟悉改革開放后深圳猛然崛起,殊不知在古代,深圳也經歷過無數(shù)次起起落落,最典型的一次,在清朝。
客家圍屋“鶴湖新居”,清代客家人所建 | 攝影師@鄧飛
乾隆年間,一名叫羅瑞鳳的客家人,從梅州遷居到龍崗。
早在他到來的一百年前,深圳還被稱作新安縣。公元1661年,清朝廷為防反清復明的勢力,實施了長達20余年“遷界禁?!闭?,原住在此地的居民均被驅趕,新安縣成了一片了無人煙的荒地。
大鵬所城,明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設新安縣,為海防之地 |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禁海政策取消后,廣東地方政府開始招墾勸農,羅瑞鳳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來到了龍崗。
由于新安縣沿海一帶海盜猖獗,羅瑞鳳等客家移民多在龍崗聚居,梧桐山、梅林山在龍崗東南端形成一道天然的山墻,山墻內則是一片曠闊的丘陵,客家移民在此建起一座座巨型的堡壘——客家圍屋。
請橫屏觀看客家圍屋結構示意圖,此為龍崗鶴湖新居,被譽為“客家第一圍”,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 | 制圖@大雄/星球研究所
客家人的生活以圍屋為核心,歷代重視“耕讀”,圍屋外部被開墾為田地,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內部則辦設私塾供子孫上學,祭祀、婚喪等宗族的重大節(jié)日均在圍屋中舉行。
坂田永勝客家麒麟舞,拍攝于鶴湖新居虎年元宵節(jié),今部分客家傳統(tǒng)文化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 | 攝影師@郭保全
然而這樣的生活非常封閉,客家人選擇翻越山林,探索更大的天地,羅瑞鳳就是其中之一。據《羅氏族譜》記載,羅瑞鳳初到龍崗時一邊種地,一邊走街串巷做生意,后經商范圍擴大至整個新安縣。
客家人通過販賣油、米等日用商品,在各地建立市集“墟市”,辦設糖廠、酒坊、榨油坊等。
龍崗甘坑房連巷通的客家古鎮(zhèn)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通過發(fā)展商貿,客家人打破了曾經的“耕讀”傳統(tǒng),以龍崗為核心,跋山涉水向沿海擴散。其腳步所到之處,逐漸形成大片的客家方言區(qū)。
在現(xiàn)代化的浪潮還未來襲以前,人們翻山越嶺,用雙腳丈量土地,這是古代的“深圳速度”——翻山的速度,敢為人先的客家人以自身的腳步,為這片荒野灘涂注入活力。
深圳方言分布圖 | 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伴隨著客家人的腳步,這座沉寂已久的城市逐漸蘇醒。根據史書記載,清朝中后期,新安縣人口在150年間已增至23萬人,村莊增至865座。曾經荒蕪的景象不再,山地森林分布著圍屋、商鋪、市集,沿海地帶的鹽業(yè)、漁業(yè)也恢復禁海前的繁榮。
于是,荒地化為城鎮(zhèn)——
請橫屏觀看深圳灣全景,嘉慶年間,新安縣由于扼珠江口東岸,縣治南頭成為珠江門戶要沖,到廣州的船只均須取新安縣西海岸航道才可抵珠江 | 攝影師@黃曉楠
他鄉(xiāng)變?yōu)槲徉l(xiāng)——
甘坑客家小鎮(zhèn)舉辦的春日花朝節(jié)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隨即進入新安縣,他們的腳步如點點星火,不斷推動這片土地的發(fā)展,未來他們還將迎來更大的變革,徹底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面貌。
03 騰飛的速度
進入21世紀,深圳經濟飛速發(fā)展,已成為改革開放最成功的試驗田之一。然而,特區(qū)面積狹小,396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1035.79萬的人口,人口高度密集。
請橫屏觀看福田密集的城市群,90年代關內人口密度已高度飽和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qū)擴容,龍崗正式納入特區(qū)版圖。于是,蟄伏已久的龍崗由此迎來騰飛的時刻——化身為深圳的東部之心。
大運樞紐“灣區(qū)之舞”,深圳東部最大的交通樞紐 | 攝影師@潘學郭
早在90年代,龍崗便通過招商引資打下工業(yè)基礎,尤其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yè)發(fā)展勢頭強勁,華為、比亞迪、中元電子、粵寶電子等一批優(yōu)質企業(yè)先后落戶龍崗。
特區(qū)一體化后,龍崗在優(yōu)越的工業(yè)基礎上,開啟了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騰飛之路。
龍崗產業(yè)結構變化示意圖,以工業(yè)為主的第二產業(yè)數(shù)十年來都是龍崗的核心產業(yè) | 制圖@大雄/星球研究所
華為,初始時期僅為龍崗一個電子通信設備供應商,90年代末開始發(fā)展芯片研發(fā)而一躍成為業(yè)界龍頭,進而吸引大量的關聯(lián)科技企業(yè)在龍崗匯聚,形成了位列全球第三的的電子信息產業(yè)集群。
這是一種典型的“深圳速度”,盡管早期身處關外默默無聞,如今龍崗一躍為全國工業(yè)百強區(qū)榜首,GDP從1993年的52.18億元,發(fā)展到2022年的4759.06億元。
龍崗坂雪崗科技城,匯集華為、康冠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è),龍崗如今連續(xù)五年位居全國工業(yè)百強區(qū)榜首 | 攝影師@陳爍明
經濟的騰飛,也帶來城市風貌的巨變。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于深圳舉辦,主場館坐落龍崗,一批國際A級標準的體育場館、城市設施隨即建起,加速了龍崗的現(xiàn)代化建設。
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0多名運動健兒在此齊聚,將龍崗推向了另一個發(fā)展起點——深圳國際文體活動交流中心。
請滑動查看龍崗大運中心 | 攝影師@林宇先&胡瀟
大運會的機遇,使龍崗成為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NBA季前賽、國際冠軍杯足球賽、世界女子冰球錦標賽等國際賽事,中超聯(lián)賽、英雄聯(lián)盟等大型聯(lián)賽于此舉辦,國家田徑隊和國際象棋隊也把龍崗作為訓練基地。
請滑動查看龍崗體育賽事 | 圖片來源@深圳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視覺中國&深足俱樂部&龍崗區(qū)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大運會也給龍崗帶來了地鐵3號線,龍崗交通發(fā)展全面提速。對內,龍崗溝通了深圳市內各區(qū);對外,廈深高鐵、深汕鐵路、廣深鐵路穿境而過,“灣區(qū)號”國際班列從龍崗走向世界。
龍崗區(qū)主要交通示意,如今,地鐵3、5、10、14、16號線開通運營 | 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隨著時代的變化,深圳速度又有了全新的內涵追求:不再一昧追求“時間”與“效率”,更加珍視“生命”與“質量”,而這時的龍崗,是“書香氤氳”的——
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內匯集了深圳重要的國際高等教育資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吸引了全職院士15人、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3家,成為全國國際合作辦學最多的區(qū)域之一。
請滑動查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葉志偉
此外,龍崗還是文藝又充滿活力的,多元的文娛活動無論是油畫、舞臺劇、喜劇、live演唱,及各種體育賽事,均在龍崗落地開花。
大芬美術館,90年代大芬開啟了國內少有的油畫加工、出口產業(yè),至今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產及交易基地之一 | 攝影師@李瓊
于是,龍崗誕生了一種全新的深圳速度,它快慢相間,切換自如。高樓大廈與青綠的自然環(huán)境交織在一起,人們得以在繁忙的都市生活及清凈的休閑生活中自在地切換。
龍潭公園,如今龍崗有271座公園,綠道564公里,日??芍^“推窗見綠,漫步進園”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一種全新的龍崗速度,它時而疾,時而徐,讓人們既能日行千里,也能悠然漫步。
龍園公園 | 攝影師@王進
因為龍崗曾如川水般沉寂,見識過城市還未建設起來的山林底色,它更懂得蓄勢前行,而非一味高速飛步。
深圳國際低碳城,坐落于龍崗西北部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因為龍崗曾翻越高山的攔阻,經歷過特區(qū)還未發(fā)展以前的起起落落,它更重視穩(wěn)步前進,追求效率卻始終不忘根本。
龍園公園,亮燈的古橋眺望遠方的高樓大廈,龍崗河潺潺流經 | 攝影師@李玉龍
這樣的龍崗,走出了一種疾徐有道的腳步,如今,傳奇般的“深圳速度”已過去四十多年,一種新的速度已悄然崛起,它既能飛躍山海,亦可安然俯臥。
請橫屏觀看龍崗城市全景 | 攝影師@李玉龍
- 本 文 創(chuàng) 作 團 隊 -
撰稿 | 夏芽
圖片 | 龍世杰
地圖 | 陳景逸
設計 | 大雄
審校 | 清流&李二鹽&高儷倩
【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查看
[1] 深圳市龍崗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龍崗區(qū)志[M]. 方志出版社, 2012
[2] 管林根主編. 客家與龍崗[M]. 花城出版社, 2002.
[3] 深圳市龍崗區(qū)委宣傳部編. 深圳龍崗客家圍龍屋[M]. 花城出版社, 1999.
[4] 深圳市統(tǒng)計局. 深圳統(tǒng)計年鑒2022[M]. 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 2022.12.
[5] 深圳自然資源與經濟開發(fā)[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6.8.
[6] 陳亮. 鶴湖新居:守望深圳客家[J]. 中國文化遺產. 2012.
[7] 黃震. 深圳"濱??图?quot;定位初探[J].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