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森林與碳匯

老李談林木
原創(chuàng)
河南農業(yè)大學教授,博導。主要介紹林業(yè)、樹木、自然相關知識。
收藏

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成熟的森林,由喬木、灌木、藤本、草本等大量的綠色植物組成,這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轉化成含碳水的有機化合物,并且釋放出氧氣,供應其它生物呼吸利用。綠色植物轉化的有機化合物,一部分通過木質化,形成森林生物量積累,另一部分則通過各種微生物的轉化,以土壤有機物的形式沉積。因此,森林是陸地上主大的生物量碳庫。

林木是地球上個體最大的生物,成熟森林的平均樹高常在20米以上,世界上最大的樹,高83米多,底部最大直徑11米多。而且,森林樹木生命周期很長,百年以上的古樹數不勝數。因此,森林中可以儲藏大量的有機碳。根據衛(wèi)星資料估算,目前,全球森林僅地上生物量,即樹干和枝葉,儲存的碳就有5000多億噸,相當于空氣中CO2的一半還要多。

圖片:北美巨杉樹. 老李 攝于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即便是達到成熟齡的森林,多數樹木已經達到成熟齡,樹干不再生長,但是它依然每年脫落葉片,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形成碳匯。常綠的森林,其葉片也是要逐年更換,不斷脫落的。此外,森林中的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也在不斷生長,固碳釋氧。森林土壤中還會有大量具有固碳功能的微生物。越是結構成熟的森林,其生態(tài)功能越完善,固碳功能就越強。

人工植樹造林,也能夠形成森林碳匯。不少研究表明,成功的人工造林,樹種選擇正確,搭配合理,在造林的前期能夠快速生長,并逐步形成完善的森林群落,即便是在營造過程中因為栽植、撫育、施肥和灌溉等造成一定量的碳排放,但是整體而言,仍然能夠形成碳匯。

圖片:塞罕壩林海 老李 攝于塞罕壩

比如我國河北和內蒙古交界處的塞罕壩林場,由于選用了適合當地生長的樟子松,并采用合理的混交技術,已經在茫茫戈壁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森林群落,實現了“荒漠變綠洲”的奇跡,各種監(jiān)測指標表明,塞罕壩林場百萬畝林海,每年可固定CO2 86萬噸。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

封面圖片:麻櫟林樹冠. 老李 攝于 欒川

參考文獻:

畢會濤,李永生,編著.《林業(yè)與碳匯基礎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