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就有愛喝湯的習慣,但有人給湯列出了高鹽、高嘌呤、高脂肪、沒營養(yǎng)和會燙傷食道等五宗罪。我們到底還能不能喝湯了?
撰文/記者 李荔 圖文編輯/陳永杰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采訪專家:
肖志云(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預防保健科高級健康管理師)
中國自古就有"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的說法,可見喝湯在我們中國人的飲食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位置。最近有一個話題討論特別火:湯是不是"垃圾食品"?
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現(xiàn)湯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養(yǎng)生",長時間燉煮還可能會破壞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并且還給湯列出了五宗罪:
一是高鹽。為了提味,湯里面往往會放入不少鹽。可《中國膳食營養(yǎng)指南》建議,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g。
二是高嘌呤,比如"老火靚湯"里的常客:肝、牛肉、牛舌、豬肉、鴿子、魚、貝類、豆類……這些食材嘌呤含量本身就很高,經(jīng)過長時間燉煮,大部分嘌呤會溶解進湯中。
三是高脂肪。豬牛羊肉、骨髓中都含有不少脂肪,煮進湯里會讓我們"喝"進去很多脂肪。
四是沒營養(yǎng)。經(jīng)過長時間燉煮,其中水溶性維生素基本都被破壞了。
五是會燙傷口腔食道。湯趁熱才好喝,但吃燙食食物可能會導致食管上皮損傷,增加食道對致癌物的易感性。
因為這五宗罪,湯就是垃圾食品了嗎?真的不能愉快地喝湯的了嗎?
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預防保健科高級健康管理師肖志云告訴記者,對于湯來說,既不是養(yǎng)生必備,但也稱不上垃圾食品。事實上,有些湯,比如雞蛋、青菜、番茄等制作出的湯,嘌呤就不高。并且魚、肉、肝等高嘌呤食材在烹飪之前,都會經(jīng)過"焯水"這個步驟,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溶解在湯中的嘌呤含量。
其實,對于如何健康地喝湯,對于不同的人可選擇不同的湯。比如:肥胖的人盡量不要喝肉湯、骨頭湯、雞湯,但可以喝鴨湯。高血壓最需要控制攝入飲食中的鹽,所以不管是魚湯還是肉湯,都需要少放鹽,他們應喝清淡少鹽少油的湯。痛風病人、尿酸高的人群做湯時要注意食材的選擇。痛風患者嘌呤代謝紊亂,平時應注意避免從食物中攝取過多的嘌呤。嘌呤在肉類、海鮮等食物中含量較高,經(jīng)過燉煮,很容易溶解到湯中。所以,痛風患者應避免喝肉湯、魚湯和海鮮湯等;而應該選擇不放肉的蔬菜湯或蛋花湯。糖尿病患者在喝湯時應注意,不僅要清淡少油少鹽,還要注意別喝加了很多糖的甜湯。膽囊炎患者應當控制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量,在喝湯時,一定要把湯中浮起的油脂撇掉,而濃湯和油湯則一定不要喝了。
其次,在煲湯時可改良湯的制作方法。我們往往覺得,湯熬的時間越久越好喝,這樣不但湯里的嘌呤就會增多,而且某些營養(yǎng)素也會被破壞。一般肉湯熬1個小時左右為宜,菜湯更應縮短熬制的時間。熬湯要注意合理放入佐料,湯越熬越濃,因此不要放太多鹽,并且要出鍋時再放鹽。在國家衛(wèi)計委正式發(fā)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下稱指南)中提到,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這6克,相當于一個啤酒瓶蓋大小。
此外,什么時候喝湯也很重要。有人說"飯前喝湯,苗條又健康",也有人說,"飯前喝湯不利于消化"。事實上,單純說飯前喝湯,還是飯后喝湯,哪個更健康,并沒有意義,關鍵在于喝多少湯,喝什么湯。不管是飯前還是飯后,對于正常人來說,喝一小碗影響都不大。其中對于肥胖的人群,可以在餐前喝湯有利于控制體重。只是不要大量喝,否則難免影響消化。因為國外有研究顯示,餐前喝湯能夠減少用餐時15%左右的攝入量,而且胃里提前先有些水分,食物到了胃里會膨脹,飽脹的感覺更不容易讓人吃過量。另外,對于胃下垂和胃動力不足的人來說,不管飯前飯后都要少喝湯。
總之,不要過于迷信湯的養(yǎng)生,也不要拒湯千里之外,失去喝湯的樂趣。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jiān)制: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