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冬季取暖小心低溫燙傷——科普篇

華北石油管理浩??破?
原創(chuàng)
承德醫(yī)學院護理學專業(yè)畢業(yè),擅長內外科疾病護理常規(guī)
收藏

冬季取暖小心低溫燙傷

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yī)院王玲梅

入冬以來,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各種取暖設備紛紛粉墨登場,比如傳統(tǒng)的電熱毯、電暖風、熱水袋,比如新興的電熱寶、暖寶寶貼、UBS取暖設備等等。這些取暖用品應用方便,取暖效果好,但很多人卻因為使用不當而造成燙傷,這就是醫(y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也被稱為“冷燙傷”。那么什么是低溫燙傷呢?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接觸70℃的溫度持續(xù)一分鐘,皮膚可能就會被燙傷;而當皮膚接觸近60℃的溫度持續(xù)五分鐘以上時,也有可能造成燙傷,這種燙傷就叫做“低溫燙傷”。低溫燙傷好發(fā)在冬季,約占冬季燙傷的1/3,燙傷的部位常在下肢。有實驗證明,44℃持續(xù)6個小時作用于皮膚上即可造成燙傷,溫度越高、持續(xù)時間越長,燙傷的程度就越嚴重。熱水袋、暖寶寶等取暖用具往往是低溫燙傷的元兇。冬天,人的感覺遲鈍,有時不能快速察覺皮膚受到損害。老年人肢體神經末梢功能減退、循環(huán)不好,對熱和痛的感覺比較遲鈍,特別是意識不清醒或患糖尿病、中風等肢體知覺敏感性下降的人群,對低溫熱源不敏感,不當使用保暖用具更容易受到低溫燙傷,尤其是熟睡時易發(fā)生。一般輕度燙傷可致受燙部位皮膚脫水、血管擴張出現(xiàn)紅斑,如果熱源持續(xù)作用于皮膚,損害進一步加重,可致皮膚細胞組織壞死,出現(xiàn)水泡;隨后發(fā)展為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燙傷。低溫燙傷和開水燙傷、明火燒傷不同,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xiàn)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fā)白的現(xiàn)象,面積也不大,看起來并不是很嚴重,但是后果很嚴重,往往比高溫燙傷更容易造成深部組織壞死,一旦傷口潰破,又不及時治療,極易引起感染,長時間都無法愈合。一旦發(fā)生低溫燙傷,可先用涼水沖一下燙傷處,以達到降溫的目的,然后要及時就醫(yī),千萬別亂抹藥水,以免處理不當污染創(chuàng)面,嚴重者久拖可致皮膚潰爛,長時間難愈合。因為低溫燙傷多數(shù)都是傷及肌膚的深部,醫(yī)生一般通過局部用藥對創(chuàng)面做保濕和融痂處理,使創(chuàng)面壞死組織溶解后重新長出肉芽和皮膚,治療時間會較長。創(chuàng)面深且嚴重的燙傷,局部換藥很難治愈的,還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值得提醒的是,由于低溫燙傷后痛感不太明顯,傷口面積不大,很多人都不太當回事,直到出現(xiàn)明顯不適才來就醫(yī),造成病情的延誤。所以,萬一不慎遭遇低溫燙傷,應通過觀察皮膚變化、用心細察痛感來源,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創(chuàng)面尤為關鍵。為了避免發(fā)生低溫燙傷,建議在冬天使用持續(xù)發(fā)熱的設備取暖時,要控制好溫度和時長,特別是貼身的產品,更要有意識地間斷性使用。暖寶寶不要長時間放在同一部位,更不要緊貼著皮膚,最好貼在衣服上。喜歡泡腳的老人,水溫以30℃-40℃為宜,時間在15-30分鐘即可。喜歡用熱水袋的中老年人,要正確使用熱水袋。使用前檢查其是否已經老化,使用熱水袋水溫不宜大于50度,裝水時不要太滿,裝70%左右熱水即可。裝水后要擰緊蓋子。最好不要把熱水袋整夜置于被窩內,而應在睡前將被窩捂熱,睡時取出。昏迷,意識不清的患者,應在用熱水袋時多包一層布,或放于兩層毯子中間,使熱水袋不直接觸患者的皮膚。使用電熱毯要注意產品質量,睡前打開,睡時關閉。在使用各種新潮取暖設備時一定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在使用金屬和電子取暖器時有封套的要使用封套,且不能緊貼皮膚。切莫長時間固定貼在某一部位,以免增加低溫燙傷的風險。

評論
臭皮匠心
少傅級
冬季取暖老年人和兒童要預防低溫燙傷,正確使用熱水袋和其它取暖設備,這些人感覺不靈敏,容易被燙傷。
2024-01-31
科普dgy12345
進士級
已讀
2024-01-30
科普中國俄體鎮(zhèn)023
大學士級
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