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黑科技”助力野生動植物保護

科普時報
原創(chuàng)
科技日報社旗下國家級科普全媒體平臺。
收藏

□ 科普時報記者 趙漢斌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滇金絲猴。趙漢斌 攝

基于AI技術,“象臉”“猴臉”和“孔雀”可自動識別、自動預警;居民和游客免費下載亞洲象預警APP,能實時查詢亞洲象種群分布信息。此外,衛(wèi)星影像、3S技術等,也在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遷徙通道保護與恢復工作中被廣泛應用。新興數字技術,拉近了人與野生動物的距離。

3月3日是第11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我國的主題為“構建野生動植物智慧保護體系”。

數字技術應用,助力棲息地修復和食源地建設

這幾天,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設置的紅外攝像頭前,森林里云豹、金貓等珍稀野生貓科動物紛紛露臉,頻頻“走秀”,引人關注。這是云南省通過科技賦能野生動植物保護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云南省林草局獲悉,近年來,云南省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在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的廣泛應用,探索構建亞洲象、滇金絲猴、綠孔雀等旗艦物種信息化監(jiān)測保護體系。

在云南省各自然保護區(qū),以紅外相機和視頻監(jiān)測為主的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網格化監(jiān)測系統(tǒng)已然完善;以無人機、人員跟蹤與固定設備相結合的亞洲象動態(tài)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加緊建設。2021年,云南省通過無人機監(jiān)測,向全球“直播”了亞洲象北上南歸的過程,彰顯了中國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通過紅外相機監(jiān)測數據的輸出,綠孔雀、金絲猴、長臂猿等珍稀動物的身影走進公眾視野。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忠員介紹,這些珍稀野生物種頻繁“扎堆亮相”,表明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物種多樣性。根據野外腳印、糞便的研究,也能說明近年來珍稀野生動物的數量在不斷增長。

目前,數字技術還被云南廣泛運用于健全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創(chuàng)建國家植物園、救護繁育中心等遷地保護體系,實施棲息地修復和食源地建設。

截至2023年底,云南省重點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達到84%以上。亞洲象、滇金絲猴、西黑冠長臂猿、黑頸鶴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wěn)定增長趨勢,30余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脫離瀕危狀態(tài),物種多樣性喪失趨勢正逐步扭轉。

智能追蹤系統(tǒng),實現實時監(jiān)測和管理

我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隨著智慧化數字化監(jiān)測系統(tǒng)、遠紅外相機、大數據+物聯(lián)網等數字高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推進了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質量發(fā)展。

以北京為例,去年年底,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啟用的AI“鳥口調查員”——智慧鳥類監(jiān)測系統(tǒng),通過捕捉鳥類的叫聲和視頻進行智能分析,可以準確判斷出鳥類的種類。

“我們在全市推廣‘聲紋識別’智慧監(jiān)測系統(tǒng)、‘衛(wèi)星跟蹤器’智能追蹤系統(tǒng)和物種識別技術等數字科技,實現對部分野生動植物的實時監(jiān)測和管理,有效提高了野生動植物活動的監(jiān)測精度和效率?!北本┦袌@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三級調研員紀建偉介紹說,這類智慧監(jiān)測技術設備,將在未來首都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中“大展拳腳”。

從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發(fā)布的數據分析,隨著新科技手段的“加持”,以及野生動植物智慧保護體系的不斷建設和完善,我國珍稀瀕危物種數量實現穩(wěn)中有升。

據介紹,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總量從20世紀80年代約1100只增長到近1900只;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僅存2群、不到10只,增長到現在的6群、37只;朱鹮由發(fā)現之初的7只增加到萬余只;亞洲象野外種群從150余頭增加到300多頭;“高原精靈”藏羚羊野外種群由20世紀90年代末的6萬至7萬只恢復到30多萬只。

評論
科普中國巡查員
舉人級
2024-03-24
飛馬騰空
大學士級
閱讀理解
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