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總有一些特別的美讓你難以忘懷。城市的美,凝聚在山水間,凝聚在草木中,更凝聚在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的建筑中。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更是文明進步的象征。
“極美鐘山?人文篇”之《匠心獨運》
讀懂南京,必要讀懂鐘山。
鐘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鐘山是南京的母親山,形成于距今1.6億至1.8 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年代久遠,而流經(jīng)南京的長江、秦淮河、金川河形成于約1 000 萬年前。因此,先有鐘山,再有南京的江河湖泊,進而才有了南京先人文明的曙光。自古以來,鐘山即與南京的盛衰氣息交融。古都南京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的重大變化與發(fā)展,幾乎都在鐘山一帶留存豐富的積淀,刻下清晰的印記。
鐘山氣象雄偉,底蘊深厚。諸葛亮曾稱南京“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贊嘆鐘山的壯麗與險要。孫權(quán)因而徙治秣陵,修建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yè),后正式遷都建業(yè),開創(chuàng)了南京成為都城的先河。南京先后成為東吳、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的都城,素稱六朝古都。后來,南唐、明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也立都于此,南京又稱十朝都會。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盛贊南京“作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qū)。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南京將來之發(fā)達,未可限量也”。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高山”就是鐘山。南京在長達2 000 余年的建城史中,給鐘山留下了悠久的歷史文脈和豐富的文化資源。
讀懂鐘山,必要讀懂鐘山建筑。
鐘山山水秀麗,名勝眾多。自六朝第一位帝王東吳大帝孫權(quán)開始,鐘山即成為帝王陵寢及功臣勛戚的葬地所在。孫權(quán)因鐘山之緣遷都南京,又以鐘山的梅花山作為其長眠之地。東晉五帝、南朝劉宋二帝均葬在鐘山。鐘山的獨龍阜坐落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的明孝陵,孝陵東側(cè)是太子朱標的東陵,鐘山之陰分布著明初開國功臣徐達、李文忠、常遇春、吳良、吳楨等人的墓葬。鐘山更以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及紀念性建筑而著名。鐘山北麓還矗立著莊嚴肅穆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此外,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南京中山植物園、南京中央體育場舊址、音樂臺、流徽榭、行健亭、仰止亭、永豐社等建筑,以及原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桂林石屋等民國別墅,星羅棋布地分布在鐘山之間。鐘山成為一處囊括帝王陵園、英雄豪杰墓葬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旅游休閑于一體的風景名勝。
鐘山建筑經(jīng)典,中西合璧。東吳大帝孫權(quán)墓,成為鐘山最早的帝王陵。屢經(jīng)搬遷的寶志墓,成為南京寺廟建筑的重要代表。開創(chuàng)明清帝陵先河的明孝陵,是古都南京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布局氣勢恢宏,建筑雄偉壯觀,石刻技藝高超,融山清水秀的自然環(huán)境和天造地設(shè)的山川形勝于一體,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中“天地人合一”的環(huán)境理念,成為明清皇家陵寢的典范之作。中西合璧的經(jīng)典建筑——中山陵,由我國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shè)計,融中西建筑精華于一體,簡樸莊嚴、獨具匠心。長空衛(wèi)士魂歸處——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碑石屹立,望柱高聳,青山不老,英名永駐。此外,還有中國音樂建筑的璀璨明珠——音樂臺,東方第一所新興學?!暇﹪窀锩娺z族學校,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搖籃——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別墅建筑的經(jīng)典——原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天下第一禪林——靈谷寺,見證歷史的軍事遺址——明城墻紫金山段、紫金山抗戰(zhàn)碉堡……這些建筑無一不是經(jīng)典作品。
鐘山馳名中外,歷久彌新。它不僅是古都南京的文化高地,更是古都南京的驕傲。時至今日,鐘山的建筑遺存煥發(fā)出新的活力。歷史記載的刀光劍影,都深深地鐫刻在鐘山的墓園碑殿上,靜靜地凝聚在鐘山的亭臺樓榭中。這些建筑沉淀著南京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蘊,匯聚了你想觸摸的歷史和故事,充斥著你想親自尋找的詩與遠方。
《匠心獨運》共分為7 個篇章,分別是陵墓建筑、紀念建筑、科教建筑、官邸建筑、軍事建筑、寺廟建筑及禮儀建筑。共收錄25 個詞條,涉及建筑主要集中于六朝、明、清、民國等歷史時期?!督承莫氝\》從獨特的視角,將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融于每一篇文章中,圖文并茂,集知識性、科普性、趣味性、藝術(shù)性于一體。略有遺憾的是,限于篇幅,部分建筑未能在書中一一展示。因時間緊迫、學養(yǎng)不足,錯漏在所難免,希望讀者們不吝指正!
本文選自“極美鐘山·人文篇”之《匠心獨運》(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江蘇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組織編寫,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程薇薇、孫淇、張智峰主編)。
“極美鐘山?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