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納德·貝爾(Leonard Baier)是德國小鎮(zhèn)的一名平面設計師,他總能找到聊天的話題,所以如果你想找人參加聚會,那他會是最佳人選。如果他獨自去酒吧,甚至還能結識幾個新朋友。但與此同時,他也喜歡獨自待在公寓里,“關上門,享受一些安寧和平靜”。例如,在與朋友相處一段時間后,他也很希望能有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
貝爾正好符合中間性格(ambiversion)——他并非徹底的外向型(extroversion)或內(nèi)向型(introversion),或者說他并不屬于我們常說的“e 人”和“i 人”,而是介于兩者之間。
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 i 人從獨處中獲取大部分能量,而 e 人從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能量;i 人更容易感受到來自他人的壓力,而 e 人會享受他人的陪伴。但對貝爾來說,這些情況不是絕對的,有時他與別人在一起時會感到舒適和放松,但在另外一些時候,他也會為社交感到緊張。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貝爾并不是個例。柏林洪堡大學人格方面的研究者延斯·阿森多夫(Jens Asendorf)表示:“90%的人都介于內(nèi)向型與外向型之間,”那些偏外向的人也會偶爾喜歡獨處,同時,“每個人都需要社交,內(nèi)向的人也會偶爾與他人互動?!?/p>
換句話說,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是“a 人”。但很難清晰地分辨“i 人”“e 人”和“a 人”,心理學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說,“沒有一條清晰的定義將中間性格與內(nèi)向型和外向型區(qū)分開來?!?/p>
如果你根據(jù)人們的特質把他們放在連續(xù)譜中,絕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處于中間位置,很少有人位于兩極。用統(tǒng)計學術語來說,人類個性的維度符合正態(tài)分布。除了內(nèi)向、中間和外向之外,還可以有更多的維度?!澳憧梢詣?chuàng)造更多的子類別,例如,輕度外向和輕度內(nèi)向,”考夫曼說。
中間性格才是最好的?
一個“a 人”可能會同時體現(xiàn)出“e 人”和“i 人”的某些特質:如果是一個周五的夜晚,貝爾的朋友突然來訪,約他出去聚會,貝爾當即就能穿上外套準備出發(fā)。但如果這個晚上并沒有人來找他,貝爾也不會煩惱。相反,他會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看劇或是畫畫,享受獨處的快樂??挤蚵硎荆骸爸虚g性格的人心態(tài)更靈活,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p>
考夫曼認為:“總的來說,這三類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相反,每種性格都有獨特的優(yōu)缺點,這取決于面對的具體情況。例如,盡管有些研究表明外向型的人比內(nèi)向型的人更快樂,但某些研究人員反駁說,這反映了社會偏見:更看重外向型的特質。
那么中間性格有什么好處呢?目前只有少數(shù)研究涉及這一方面,其中就包括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亞當·格朗(Adam Grant)2013 年的一項研究。在該研究中,在企業(yè)的客服中心,中間性格員工的平均銷售收入高于外向型或內(nèi)向型性格的同事。格朗觀察到,這些中間性格的人更能適應不同的溝通對象。他們熱情而自信,足以讓人信服——但不會表現(xiàn)出過度興奮或自信的狀態(tài)。相反,他們會聽取顧客的意見,并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
一項發(fā)表于 2016 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外向型學生相比,生物專業(yè)中內(nèi)向型和中間型的學生在學術上通常表現(xiàn)得稍好一些。研究者寫道,中間型的人可能結合了兩種極端性格的特點,他們可以像內(nèi)向者一樣專注于學習,但又能像外向者一樣與同學社交。與此同時,在越南進行的一項針對 68 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研究(2023 年發(fā)表)發(fā)現(xiàn),其中 22 名自認為是中間性格的學生呈現(xiàn)出了外向和內(nèi)向相結合的特質。他們會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例如是快速瀏覽新信息,還是通過提問他人來提高理解力,或是使用記憶輔助工具(例如用不同色彩標記的筆記)。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組織架構領域的研究者卡爾·莫勒(Karl Moore)2012 年在《福布斯》(Forbes)雜志中寫道,除了學術領域,在商業(yè)環(huán)境中,內(nèi)向和外向的結合可能有助于帶來最佳決策。外向的人被認為是天生的領導者,能夠激勵人們追隨,但缺點在于他們往往缺乏傾聽;內(nèi)向的管理者會更關注他們的員工,并給予他們更多的發(fā)展空間。
常見但被忽視
盡管對中間性格的贊譽頗多,但相關的科學研究仍然相對匱乏。多年來,這一概念一直未受到重視。該術語最早由心理學家埃德蒙·史密斯·康克林(Edmund Smith Conklin)于 1923 年提出,當時他試圖定義內(nèi)向和外向。然而之后這個術語就被遺忘了。直到幾十年后,英國心理學家漢斯·于爾根·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在人格模型中重新引入了這一概念。
研究者缺乏對一領域的興趣,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按照定義,中間性格通常沒有特別顯著或令人難忘的個性特征。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伊恩·戴維森(Ian Davidson)在 2017 年的一篇論文中解釋說,提出“中間性格”這一術語的目的,是為了描述處于兩極之間的人。
相比之下,目前的大多數(shù)研究都集中在明顯的內(nèi)向型或外向型性格上。盡管已經(jīng)做了許多調(diào)查工作,但對于位于連續(xù)譜中部 50% 區(qū)間的人,幾乎沒有進行過單獨分析??挤蚵鼘Υ吮硎具z憾:“全面觀察所有數(shù)據(jù)是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但許多人更喜歡尋找簡單的答案,來解釋為什么人們會以他們所感受、思考和行動的方式行事?!睋Q句話說,關注極端情況可以使某些研究過程變得更容易。
但是忽視中間性格的人可能會帶來問題。人們經(jīng)常會誤解外向型和內(nèi)向型性格的實際含義,這需要更細致地理解這些概念。例如,許多人會認為內(nèi)向型性格等于容易害羞、不喜歡他人,甚至是社交焦慮。“這與害怕社交毫無關系,”阿森多夫說。相反,正如他在《個性心理學》(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一書中所指出的,內(nèi)向型的人只是更喜歡獨處時間。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另一個危險之處在于,如果人們不理解中間性格的存在,就會將自己和他人簡單地歸類為極端的內(nèi)向型或外向型。這樣的話,他們可能更加確信自己的性格是天生的,并且是僵化、不變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失去對人類復雜性的認識,而人類復雜性“充滿了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考夫曼說。
事實上,性格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在 2000 年,一項關于 152 項縱向研究的分析發(fā)現(xiàn), 我們在內(nèi)向-外向等性格維度上的定位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人格特質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趨于穩(wěn)定,但直到 50 歲之后才會達到最穩(wěn)定的狀態(tài)。
無論一個人是什么性格,最好的選擇是強調(diào)他們性格中積極的一面?!罢缪芯肯蛭覀兘沂镜哪菢樱?strong>如果想要快樂,你首先應該接受自己,”考夫曼說。
貝爾就是一個例子,他很高興自己既不是極端的“e 人”,也不是極端的“i 人”。在工作中,他可以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和 6 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直到 11 歲才有自己的房間,所以他習慣于被很多人包圍。然而,貝爾仍然記得小時候他是如何努力為自己尋找獨處時間的。當家里人忙于其他事情時,他就會帶狗狗一起散步。如今,當他想要一些獨處的時間時,仍然會選擇親近大自然。這些短暫的休息對貝爾來說很重要,太多的計劃和會議讓他感到壓力很大。“最重要的是,我能夠隨性地生活,”他說。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extrovert-or-introvert-most-people-are-actually-ambiverts/
策劃制作
來源丨環(huán)球科學(id:huanqiukexue)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