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岐黃論壇】因機多新識,從痰治健忘!談談金元醫(yī)家治療健忘特色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中醫(yī)藥學術團體。
收藏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文| 浙江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陳永燦

金元時期是個朝代更迭、社會動蕩的時期,也正是因為時局的變化激發(fā)了當時中醫(yī)學術氣氛的活躍,新學說、新方法不斷涌現(xiàn)。因此有“儒之門戶分于宋,醫(yī)之門戶分于金元”之說。這個時期是中醫(yī)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丹溪等金元著名醫(yī)家以他們鮮明的學術特色,成為眾多醫(yī)家中至今仍閃爍著光芒的耀眼之星。

筆者查閱、研讀金元醫(yī)家著作中有關治療健忘的內容,發(fā)現(xiàn)先賢論治本病見解獨到。金元醫(yī)家論治健忘各有特色。在本病的病因病機認識方面,劉完素倡導火熱論,認為健忘源于心陽偏亢,風熱壅滯。朱丹溪著作中列健忘專題,認為本病的病因是年事漸高,思慮過度,主要病機是精血虧耗,心神失養(yǎng);同時提出“痰在膈間”的健忘致病學說,見解獨到。在本病的治法選方用藥探述方面,諸醫(yī)家除采用補心養(yǎng)血、安神定志治法外,劉完素運用疏散風熱和消積導滯的方法治療健忘,經驗可貴。朱丹溪提出逐痰以治忘的思路;危亦林則列專方,從痰論治健忘,自具特色。這些方法和經驗對當今中醫(yī)臨床治療健忘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F(xiàn)試從病因病機和治法用方角度歸納探討如下。


病因病機

金元醫(yī)家列專題討論健忘病因病機的很少,對健忘病因病機的認識散見于諸家醫(yī)籍之中。如劉完素的風熱壅滯致忘,朱丹溪的精血俱耗致忘、痰在膈間致忘等。

風熱壅滯致忘

劉完素是火熱致病論的倡導者。當時戰(zhàn)亂頻頻,疫病流行,而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溫燥治法往往不能奏效,劉氏蒙《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之啟示,投以寒涼之劑,每獲奇效,后世傳人加以繼承發(fā)展,獨成寒涼一派。對健忘病因病機的認識,劉氏也重視火熱的因素。他在《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熱門》中指出:“夫腎水真陰本虛,心火狂陽,積熱以甚,以致風熱壅滯……或睡語咬牙,驚惕虛汗,或心忪健忘,煩躁多睡?!标P于“風熱”,他認為“夫風熱怫郁,風大生于熱,以熱為本,而風為標風,言風者,即風熱病也”。由此可見,由于陰虛而心陽偏亢,加之風熱壅滯,擾亂心神可致健忘,劉氏之說突出了火熱致病的特點。

精血俱耗致忘

朱丹溪研究劉完素、李東垣、張從正三家之說,推衍其義,提出人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這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他在《格致余論·養(yǎng)老論》中說:“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局無事,已有熱證。”這是因為“人身之陰,難成易虧,六七十后,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亡越”,所以出現(xiàn)“頭昏目眵,肌癢溺數(shù),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聵,健忘眩暈,腸燥面垢,發(fā)脫眼花,久坐兀睡,未風先寒,食則易饑,笑則有淚”諸癥。朱氏認為健忘等癥出現(xiàn)的原因,是精血俱耗,神氣衰憊,心神失其濡養(yǎng),加之陰虛不能藏陽,以致虛火上擾心神。在《丹溪心法·健忘》中有“健忘者,此證皆由思慮過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慮過度,病在心脾”的論述,這也對應了精血虧虛、心神失養(yǎng)導致健忘的觀點??梢?,年事漸高、思慮過度是健忘的重要病因,精血耗損、心神失養(yǎng)是健忘的主要病機。

痰在膈間致忘

朱丹溪論病尤其重視“痰”的作用,認為“痰”可分為熱痰、酒痰、食積痰、風痰、寒痰、老痰,“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可在脅下,在四肢,在膈上,在膈間,在腸胃間,以及在咽喉中。在論治健忘時,朱氏弟子戴思恭認為痰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提出患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金匱鉤玄·健忘》),在“痰”的專題論述中也指出:“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健忘,宜用竹瀝。風痰亦服竹瀝,又能養(yǎng)血。”(《金匱鉤玄·痰》)根據(jù)篇中“竹瀝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經絡也”,從“宜用竹瀝”“亦服竹瀝”可推測朱氏之意:由于痰在膈間,阻滯心之經絡,擾亂心神而致健忘。朱丹溪及其弟子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痰”是致健忘的原因,為后世醫(yī)家治療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法用藥

由于金元時期新興醫(yī)學流派的形成,改變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諸醫(yī)家根據(jù)各自的醫(yī)學理念選用方劑或創(chuàng)制新方,大大地豐富了中醫(yī)臨床治療經驗。金元醫(yī)家關于健忘治法用方的思路和經驗也體現(xiàn)在他們的組方用藥上。

養(yǎng)心安神,定志治忘

查閱金元醫(yī)家諸多著作時發(fā)現(xiàn)養(yǎng)心安神、定志治忘的方劑較為多見,如《丹溪心法·健忘》中所附的歸脾湯和定志丸。歸脾湯藥物組成: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各一兩,人參、木香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此方為宋代嚴用和首創(chuàng),以補脾為主,兼顧心神。白術、茯神、人參、甘草補益脾氣,黃芪鼓舞胃氣。龍眼肉,明代醫(yī)家李時珍謂“開胃益脾,補虛長智”,并認為嚴氏用龍眼肉是“取甘味歸脾,能益人智之義”。酸棗仁養(yǎng)心血、安心神;木香疏理氣機,補脾胃而不礙滯。歸脾湯自嚴氏創(chuàng)制以來多被后世醫(yī)家引用,被譽為治療健忘之千古名方。定志丸的藥物組成與唐代孫思邈的開心散相同:遠志二兩,人參、菖蒲各一兩,白茯苓三兩。方中遠志的主要作用為溫補心氣,菖蒲辛散可開竅醒神,人參、茯苓助遠志補氣,全方補養(yǎng)心氣、安神定志,故可“治心氣不定,恍惚多忘”。與定志丸功效相似的還有元代醫(yī)家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中健忘專題列出的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朱雀丸等。另有偏于滋陰養(yǎng)心血治健忘的十四友丸(《世醫(yī)得效方·卷第九》),養(yǎng)心治忘的二丹丸(《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風》)等。金元時期醫(yī)家多以《黃帝內經》為學習典范,“心主神明”是論治健忘的理論基礎,因此補心氣、養(yǎng)心血、安神定志成為當時治療健忘的主流治法。

疏散風熱,和血止忘

劉完素的《黃帝素問宣明論方·補養(yǎng)門》所載防風當歸飲子,藥物組成為:防風、當歸、大黃、柴胡、人參、黃芩、甘草、芍藥各一兩,滑石六兩。方中防風、大黃、黃芩、滑石合力疏風清熱,柴胡、芍藥理氣疏肝,當歸、人參補氣和血。諸藥合用可除肝心風熱之壅滯,補脾腎氣血之虧虛,故可“治脾腎真陰虛損,一切風熱壅滯”風熱擾心之健忘。又如劉氏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所創(chuàng)之愈風湯,藥物組成:羌活、甘草、防風、蔓荊子、川芎、細辛、枳殼、人參、麻黃、甘菊、薄荷、枸杞子、當歸、知母、地骨皮、黃芪、獨活、杜仲、白芷、秦艽、柴胡、半夏、前胡、厚樸、熟地黃、防己各二兩,茯苓、黃芩、芍藥各三兩,石膏、蒼術、生地黃各四兩,桂枝一兩。原方用于“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或“大風悉去,縱有微邪”,或“如初覺風動”之中風后調理和中風先兆的預防。方中以疏風清熱之羌活、防風、石膏、知母等藥為主,配以滋陰養(yǎng)血之熟地黃、當歸,疏肝理氣之柴胡、芍藥、枳殼,健脾化濕之厚樸、蒼術、茯苓、半夏,共奏其效,可“行導諸經”,“又療脾腎虛,筋弱,語言難,精神昏憒,及治內弱風濕……內弱之為病,或一臂肢體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久服可起到“安心養(yǎng)神,調陰陽無偏勝及不動榮衛(wèi)”的效果,風熱得清,心神得養(yǎng),陰陽調和則健忘自止。以上二方均與陰虛陽亢、風熱壅滯致健忘的病機特點相對應,其組方用藥值得研究。

消積導滯,通利除忘

劉完素在《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泄瀉門》中載益元散,藥物組成: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伞岸ɑ甓ㄆ?,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癇痓驚悸,健忘”。方僅由甘寒之滑石,調和之甘草兩味藥組成,劉氏卻認為“久服強志輕身,駐顏延壽”,究其緣由,有其深刻寓意:劉完素身處北方,原本氣候干燥,又“天以嘗火,人以常動”。人們習性剛強,多食粗糧,腸胃偏于干燥。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常用些辛苦寒涼藥,開通結滯,流濕潤燥,是很合理、很需要的,所謂“異法方宜”。腸中積聚得除,九竅六腑得通,宣氣機,生津液,即可“補益五臟,大養(yǎng)脾腎之氣”,使耳目明,經脈通,氣血和,真元保,則治健忘的功效亦可達到。另一首除冷積治忘方為神仙楮實丸(《黃帝素問宣明論方·補養(yǎng)門》),藥物組成:楮實子一升,官桂四兩,牛膝半斤,干姜三兩??伞爸畏e冷氣沖心胸及有蛔蟲疼痛,痔瘺……眼花少力,心虛健忘,冷風偏風等疾”。方中楮實子消積導滯,官桂通陽散寒并可平沖降逆,干姜溫中止嘔,牛膝強壯腰膝。服藥后冷積得消,經脈得通,心胸之氣逆得降,氣機得條暢,則心虛之健忘得除。劉完素的消導積滯以補虛損,推陳以致新的治健忘方法,頗具特色。

化痰逐濁,清心開智

朱丹溪指出,痰是導致健忘的原因,那么,治療健忘自然需要化痰逐濁。但朱氏除推薦用竹瀝逐痰治療外,在方劑上未有明確體現(xiàn)。危亦林在《世醫(yī)得效方》中列加味茯苓湯,則是從痰論治健忘的明證。其方藥組成:人參、半夏(計量原缺),陳皮一兩半,白茯苓、益智仁、香附子各一兩,甘草五錢。方中半夏祛痰除濁,配陳皮、香附條暢氣機,可增化痰之功;人參、茯苓補益中氣,健脾化濕,以清除生痰之源,益智仁可養(yǎng)心安神定志,加甘草之調和。諸藥合用,共奏化痰逐濁理氣、清心安神開智之功,可“治痰迷心包,健忘失事,言語如癡”。此方對化痰開竅治健忘這一思路的延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評論
科普達人精英
太師級
現(xiàn)代醫(yī)學的檢驗方法結合中醫(yī)學的臨床經驗,為今后治療健忘有著廣袤無垠的發(fā)展。更能發(fā)揮中醫(yī)藥學的重要作用。
2024-06-20
科普中國0212
舉人級
可以出些中醫(yī)講解視頻嗎?
2024-06-29
飛馬騰空
大學士級
閱讀理解
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