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人工智能從弱到強還有多遠

科普時報
科技日報社旗下國家級科普全媒體平臺。
收藏

目前,世界已進入以數據為中心的時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加速了世界變革,這是人類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人工智能到底指的是什么,弱人工智能又能帶給我們什么技術變革?

人工智能是個很寬泛的話題,從手機上的計算器到無人駕駛的汽車,甚至到未來可以改變世界的偉大變革,都可以用人工智能來描述。我們也總是把人工智能和科幻電影聯(lián)系起來,那些虛構的世界和虛構的角色,一度讓我們覺得人工智能缺乏真實感,非??~緲,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互聯(lián)網、搜索引擎、智能手機、汽車等。

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充斥著人工智能,只是沒有意識到,從而以為人工智能是個從未被實現的概念。

1956年,美國計算機科學家、認知科學家約翰·麥卡錫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他常抱怨,“一旦一樣東西用人工智能實現了,人們就不再叫它人工智能了”。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該如何定義呢?一種定義是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也有其他定義說法,即人工智能是類人思考,類人行為,其主旨是研究和開發(fā)出智能實體,在這一點上它屬于工程學,但是在基礎學科基礎上又包含了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仿生學等高精尖的學科,可以說人工智能是一門綜合學科。

人工智能又分為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究極形態(tài)是超人工智能,而我們現在使用和發(fā)展最多的還只是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擅長某個方面或單個領域的人工智能,如戰(zhàn)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的AlphaGO(阿爾法狗),它只會下圍棋,你讓它唱首歌曲或敲行代碼就難倒它了。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深度學習”,通過計算機神經網絡算法和蒙特卡洛搜索法來計算出最大概率贏的棋步,以此來一步步地擊敗對手。弱人工智能就是這種利用“深度學習”來實現某一方面的成就,在我們的認知范圍內實現最優(yōu)應對。這樣的實例有很多,比如,我們手機中使用的搜索引擎、地圖中的導航系統(tǒng)、查詢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以及語音助手等,還有谷歌翻譯軟件的翻譯下載、上網購物平臺的推薦商品、郵箱中垃圾郵件的過濾,這些都是可以通過算法來實現的功能。它們根據我們平時的喜好,通過算法計算出我們大概率的選擇,然后推薦給我們。非消費級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軍事、醫(yī)學、金融、貿易、制造、農業(yè)、餐飲等領域都有廣泛而復雜的應用。

現在,弱人工智能并沒有威脅我們的生存,反而便捷服務于我們的工作、生活,但是我們仍要懷著警惕的眼光看待這個龐大而復雜的人工智能群體。這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智能生態(tài)環(huán)境,每一個弱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新,都在給強人工智能乃至超人工智能的研發(fā)再添磚加瓦,這也是我們人類早晚都會經歷的技術革命。

而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的路還有多遠?或者說,這條路有多難?想想人類大腦的復雜程度就知道創(chuàng)造類人的強人工智能有多困難了,畢竟人腦是我們人類迄今為止已知的事物中最復雜的東西了,未來能否實現,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作者單位:北京東方匯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客教育事業(y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