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淺議:為什么不建議自榨油?

李雷
原創(chuàng)
中科院生物學博士。擅長生物、醫(yī)學、健康。年更新近300圖文
收藏

近日曝料出來的油罐車混裝事件,引起了大家對食用油行業(yè)的廣泛質疑和不信任,目前多家食用油企業(yè)下場回應與自查,以減少消費端對其相關產品的擔憂。甚至很多人開始買榨油機自己榨油,于是不少網友就提出了,自榨油會不會更健康,對身體更好?今天來科普下。


01,自榨油有哪些風險?


不建議自榨油。雖然這次植物油出了問題,但是從健康角度,自榨油風險還是要更大一些。

首先是原材料方面,自榨油往往是自己準備原材料,無論是自己種植還是購買,普通人對于榨油原材料的管理還是要非常弱的。典型的就是如果在種植、收獲、儲存過程中容易出現污染和變質,尤其是像花生、玉米等容易出現黃曲霉滋生而出現黃曲霉素,每年都有這樣中毒的人。更別提榨油時候需要去除一些雜質,這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是難度較大的。

我國就有專門的《食品中黃曲霉毒素污染控制規(guī)范》(GB31653-2021)該標準適用于花生、玉米、核桃、榛子、開心果、松子、巴西果、無花果和油料棉籽的黃曲霉毒素污染控制。

其次,榨油過程的衛(wèi)生條件也難以保障,很多小作坊的榨油條件其實并不好,無論是消毒、還是處理都是非常落后,這種情況下,榨油質量其實也難以保障。

最后,榨油后的儲存問題也是需要面對的,氧氣、溫度等往往也會對油產生影響,特別明顯的就是老油的哈味問題,背后就是油脂因為氧化和水解而產生的有異味化合物。

綜上所述,對于很多人來說,自己榨油并不是優(yōu)選。


02,自榨油也不行,那該怎么辦?


這次油脂事情出問題后,很多人都開始選擇本地的油廠,這倒是沒太大問題,畢竟本地油廠也往往有本地的原料,但是哈,大家也要確認下,畢竟當前我國的植物油產業(yè)其實很大程度是被徹底把控了,很多所謂本地的油廠其實只是個分裝貼牌商,就像大家看到的很多油罐車直接從港口拉油然后到各地,其實就是如此,畢竟大豆這種主要的油脂來源原料90%上進口的。

這種不堪回首的往事每每想起都讓人無語。哪怕如今,我國每年都是進口大豆為主

2023年我國進口糧食1.6億噸,同比增長11.7%。從結構看,大豆仍占大頭。全年進口量為9941萬噸、比上年增長11.4%,占全部糧食進口量的6成以上。

正是因為大豆進口為主,所以會選擇在港口附近直接榨油然后用罐車拉到全國各地去。

所以,說起來,如果本地油脂是菜籽、花生、玉米等,那還真有可能是真本地油。


03,簡單說下油脂工藝


當然了,油脂工藝目前還有浸出油和壓榨油,前者是最主流的油脂。原因簡單粗暴,浸出油更劃算。以大豆油為例,壓榨法生產的大豆油殘油率在6%~8%左右,而浸出法能很好地將殘油率控制在1%以內,大大提高了出油率,減少了原料浪費,這在生產上可是很劃算的。

嚴格按照生產標準產出的浸出油是安全的。當然很多人也對浸出油使用化學溶劑有一些擔憂,畢竟浸出工藝是采用溶劑油將油脂原料經過充分浸泡后進行高溫提取,再經過“六脫”工藝(即脫脂、脫膠、脫水、脫色、脫臭、脫酸)加工而成。擔心這些溶劑殘留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如果非要更安全,純物理壓榨可能適合,但是真的純物理壓榨?

ps:其實不少小作坊也用的是浸出辦法,但是他們去除化學溶劑的能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