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敘事靈動的黃鶴樓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
原創(chuàng)

利用假日到了武漢,就想去看看黃鶴樓。沒想到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們,到那兒站在外面看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到里面去,沒什么看頭,還要花70元錢的門票。我們覺得言之有理,但到了門前,還是抵擋不住誘惑,買票進去了。

詩詞中的離愁別緒

中國的四大名樓,都是因詩文而名揚天下,鸛雀樓是因王之渙《登鸛雀樓》,滕王閣是因王勃的《滕王閣序》,岳陽樓是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黃鶴樓則是因崔顥的《黃鶴樓》。進入大門,穿過院子,我們就直奔題詩壁而去,看到一個非常巨大的墻壁迎面而立,就知道這是“新版”,不是“原裝”,高度寬度都充滿現(xiàn)代氣派,只是缺少了歷史的深度厚度,上面赫然寫著:“故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對于這首詩自然會有不同理解,但都各有境界,我覺得這首詩的“眼”就聚焦在愁字上。為什么會愁呢?不就是因為昔人黃鶴早已杳然了嗎?現(xiàn)在空余自己一人。一個人固然會有一個人的精彩,但能與仙人心心相通才會有惺惺相惜的歡愉。因為詩句比較空泛,有一種渺不可知的感覺,我們無法判斷懷古憶舊情感的強烈程度,直到再去黃鶴樓對岸的古琴臺時,看到俞伯牙和鐘子期那樣的生死之交,才對這首詩的感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鐘子期和俞伯牙在琴臺邂逅,一唱一和,弦有知音,子期去世,弦斷有誰聽,伯牙碎琴絕弦,再無遺響,崔顥既然如此思念那個如雷貫耳的仙人,他一定早就將其視為自己的靈魂伴侶,沒想到慕名而來,最終卻惘然而去,這時心情怎么能好得起來呢?目光所及,更不可能提振起優(yōu)美的景色。所謂情是詩之坯,景是詩之媒,合而為詩,我們破詩而入,解開囊中,不難看到詩人對仙人駕鶴而去的那種濃濃的遺憾之情。

黃鶴樓的血肉命脈

日暮鄉(xiāng)關處,煙波江上情,意得于象先,神行于語外。當年的景象雖已不復存在,原來江水就在樓下,現(xiàn)在潮已退遠,岸已向內(nèi)延伸,但透過那遙遠蜿去的一線長江,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澎湃心潮,一瀉千里,難怪這里的游人一直絡繹不絕,其中也包括李白。詩仙本來就是詩意靈感的發(fā)射器,他到這里極目楚天舒,看到江山如此多嬌,豈有不詩興大發(fā)之理?正要提筆之時,忽見墻上有崔顥題詩,驚異于已道盡了此情此景,所有的文字都得其筌中,意在言外,與其不能增光,也不能減色,于是李白就此作罷,只是在墻上深情寫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畢竟是大詩人,風流倜儻,內(nèi)心涌動,總是要尋找激情出口,有詩憋不了,有言藏不住,最后好像沒有遵守諾言,還是尊重了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開元十八年(730年),當他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相約在江夏(武昌)見面,黃鶴樓餞別,當他送友登船前行,一時觸景生情,一氣呵成,寫出了千古絕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贝汗饷髅牡娜?,在黃鶴樓與老友告別,看著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水天的盡頭,最后只能向邈遠天際奔流的長江之水遙寄惜別。多么美麗的春天景色啊,柳絮如煙,繁花似錦,但在如此濃重的離別情緒的渲染下,則變成不堪入心的情調(diào),“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如何能夠將這首詩的動人畫面轉化為視覺鏡頭?導演鄭君里先生的靈感捷足先登,他在影片《林則徐》中順流而下,順水送舟,在林則徐江畔送別鄧廷楨這場戲中,直截李白的意境,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揮別之間,依依不舍,畫龍點睛,相得益彰。盡管李白的送別詩名氣很大,影響甚廣,甚至風頭早就超越了崔顥的詩,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其實崔顥對李白也是功不可沒,不是有人就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就是借鑒于崔顥的《黃鶴樓》嗎?仔細看來,確實痕跡宛然。這就是說,如果沒有后者,也就沒有前者。而就《黃鶴樓》與《送孟浩然之廣陵》兩首詩對比而言,好像也血脈相連,殊途同歸:一個虛離,一個實別,一個是懷古,一個是憂今,一個仰望天空,一個是俯瞰流水,兩者都是通過景語道情語,也都成了黃鶴樓的血肉命脈,不斷地綿延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悠悠意味。

展翅欲舉的黃鶴羽翼

黃鶴樓氣勢雄偉,傲視長江,屋宇交錯,攢尖向上,重疊飛檐,翹角飛舞,仿佛就是展翅欲舉的黃鶴羽翼?!短藉居钣洝分姓f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這些神話傳說都帶有虛幻縹緲的色彩,倒是沒有民間傳說來得生動親切、充滿暖意。據(jù)《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所開酒店,起初不景氣,道士前來喝酒,辛氏千杯相陪,道士酒罷跨鶴而去,卻從此曲笛吹奏,讓辛氏生意變得興隆發(fā)達,為了紀念仙風道骨的神功之助,辛氏一家就地起樓,取名“黃鶴樓”。當然也有人說黃鶴樓是因在黃鶴山上而得名。循名責實。三國時期在這里臨江建樓,其主要目的還是軍事的需要,登高望遠,瞭望敵情,有備無患,來犯必誅,時刻占據(jù)制高點,把控形勢主動權,所以古書有記載,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shù)”。隨著海晏河清,民舒物泰,這里也悄悄進行轉型,逐漸成了文人薈萃、宴客會友甚至吟詩賞景的文化圣地,據(jù)說白居易、賈島、陸游等也都曾醉心于此,留下過歷史的鮮明足跡。

我們從黃鶴樓內(nèi)梯拾級而上,每層望去,視野開闊,四顧如一,極目遼遠,一層境界一層天,特別是隨著“春風又綠江南岸”,沿江一帶到處充滿生機,郁郁蔥蔥,處處田野,歷歷在望。我們真的不忍離去,但是因為要趕高鐵,才不得不匆匆而下,回到底層大廳,我們又來到“白云黃鶴”陶瓷壁畫前面,認認真真地將兩旁楹聯(lián)再看一遍:“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被匚镀渲?,獲益更多,覺得確實寫絕了,不僅有過去的蒼茫氣概,也有未來的磅礴氣勢,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浮,淋漓盡致,直奔心扉,我們深感此次訪樓不僅物有所值,更是物超所值,因為找到了期盼已久的詩外之“值”。

評論
科普ZSL
少傅級
利用假日到了武漢,就想去看看黃鶴樓。沒想到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們,到那兒站在外面看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到里面去,沒什么看頭,還要花70元錢的門票。我們覺得言之有理,但到了門前,還是抵擋不住誘惑,買票進去了
2024-08-19
李 立 春
舉人級
2024-08-01
科普員趙鵬
太師級
利用假日到了武漢,就想去看看黃鶴樓。沒想到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們,到那兒站在外面看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到里面去,沒什么看頭,還要花70元錢的門票。我們覺得言之有理,但到了門前,還是抵擋不住誘惑,買票進去了
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