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少年追光者|工師于國: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 創(chuàng)刊于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刊名
收藏

編者按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于5月30日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集“采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旨在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博物館已收藏入庫500余位中國科學家的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音視頻和相關文物文獻等珍貴史料。這些藏品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還原歷史、與科學互動,帶你親身參與到那些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中。

他,被譽為“近代工業(yè)之父”。在面對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無法獨立完成鐵路修建的質疑聲中,他毅然決定,并于1905年成功修建了京張鐵路,打破了這一論斷,令中外震驚,也讓世界重新審視中國。他,就是被尊稱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

求學之旅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達朝,號眷誠 ,漢族,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也是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和“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 (圖片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詹天佑天資聰穎,自幼對機械產(chǎn)生濃厚興趣,熱衷于研究機器的內部結構。他具有探究精神,曾為了深入了解鬧鐘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毅然將其拆解,并憑記憶重新組裝。正是這種尋根問底的精神,讓他在機械領域的天賦得以在幼年時期展現(xiàn)。

年僅12歲的詹天佑憑借出色的成績被選入清政府籌辦的留洋預備班。在留學期間,他見識到了遠超中國當時水平的先進技術,激發(fā)了他要勤奮學習、報效國家的決心,立志為中國制造屬于自己的火車和輪船。

1878年,詹天佑考入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經(jīng)過4年的刻苦學習,他以專業(yè)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順利畢業(yè)。

學成歸來 為國奉獻

1913年該會成立時詹天佑和部分委員的合影(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1881年,詹天佑學成歸來,然而由于國內鐵路工程基本被外國人壟斷,他無法在中國從事相關工作,只好先找了一份當英語老師的工作。

1887年,回到祖國的詹天佑并沒有放棄自己的鐵路夢想。經(jīng)朋友介紹,他到鐵路公司做了工程師,開始參與各項鐵路工程。在河北省灤州市修建灤河鐵路大橋時,他提出了氣壓沉箱法,成功解決了外國工程師困擾已久的問題,贏得了極高聲譽,引起了中外廣泛關注。

灤河鐵路大橋(圖片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隨后,1905年,詹天佑接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一職。在短短四年內,他兢兢業(yè)業(yè)、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完成了這條全長超過200公里的鐵路建設任務。

1918年底,詹天佑得知英、法、美、日等國計劃共同管理中國全部鐵路,并打算在即將舉行的巴黎和會上提出這一提案。盡管身患疾病,但詹天佑心系祖國,無法容忍外國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因此,以中國工程學學會會長的身份,他致電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堅決反對多國共同管理中國鐵路,為提升中國工程師在中東鐵路的工作地位而努力。

除了承擔建設工作外,詹天佑還是中華工程師會的主要發(fā)起人之一,并被推選為首任會長。

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圖片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京張鐵路(現(xiàn)稱京包鐵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也是我國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設計、建設和運營,不依賴外國資金和人員的鐵路。這條鐵路代表著中國人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中國鐵路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京張鐵路保留了許多重要的文物遺跡和紀念景觀,成了珍貴的工業(yè)遺產(chǎn)。該鐵路的南口段至八達嶺段于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京張鐵路最為人稱道的是其青龍橋段采用的人字形線路設計,充分利用了青龍橋東溝的天然地形,以“之”字形展現(xiàn),利用33%的坡度;同時,設計輕便靈活的機身,重量僅為136噸,曲線半徑??;在八達嶺隧道長達1091米的開鑿過程中,采用了中間豎井法,加速了隧道的建設速度;此外,大量采用混凝土拱橋,并首次引入國內推廣的詹尼式掛鉤,提高了車廂連接的安全性能。

詹天佑展現(xiàn)了對國家的無私奉獻精神,他與團隊共同完成了京張鐵路這一偉大壯舉。除了他,我國還有許多偉大的工程師在默默支持國家建設。他們身上所展現(xiàn)的愛國、奉獻、協(xié)同、創(chuàng)新等精神,也都值得我們學習和銘記。

我們將陸續(xù)發(fā)布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相關活動內容,敬請期待,歡迎參觀!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北辰東路、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內

評論
星星?星星
大學士級
閱讀
202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