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正式發(fā)布仰韶村遺址古人面貌復原成果,兩尊古人的銅制塑像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遠古先民跨越5000年的歷史長河,第一次清晰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有著“中國考古學圣地”之稱,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核心分布區(qū)的重要遺址。
仰韶先民和龍山先民的復原圖(圖片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視頻截圖)
01 四五千年前的中國先民長這樣
這次考古發(fā)掘在仰韶和龍山文化時期人骨土樣中檢測出絲綢殘留信息,在仰韶時期尖底瓶殘留物中獲取發(fā)酵糧食酒的證據,還成功復原了仰韶人骨面貌,進一步豐富了仰韶文化的內涵。
為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和仰韶文化研究,促進相關成果的轉化與傳播,202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公安部鑒定中心、河南省公安鑒定中心等單位,通力合作,聯(lián)合攻關,充分結合體質人類學鑒定、碳十四測年、古DNA研究,運用顱面復原技術,對仰韶村遺址古人開展了科學的面貌復原工作。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科研團隊成功復原仰韶村遺址仰韶古人和龍山古人面貌各一例。其中,仰韶時期先民是一名40歲左右的男性,距今約5600年;龍山時期先民是一名50歲左右的男性,距今約4000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負責人李世偉介紹,技術團隊在充分運用顱面復原技術的基礎上,聯(lián)合古DNA研究、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初步對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先民面貌進行了相對準確和科學的復原。
由于年代久遠,關于仰韶先民的面貌無任何參考資料,為獲取精細數(shù)據,團隊采集仰韶先民頭骨定位點超過401萬個,采集龍山先民頭骨定位點432萬多個,再用遺傳背景最為接近的人群為其貼上肌肉組織,通過基因分析來預測膚色和毛發(fā),具有較高的復原精準度。
02 仰韶文化:中國新石器文化的開端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開端,也是考古時間最長的史前文化。通過持續(xù)不斷的考古,我們對仰韶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fā)掘,首次證實中國存在發(fā)達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開了科學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序幕。經過近百年的科學探索,原本單一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經成為既有聯(lián)系又有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國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03 龍山文化:精美絕倫的蛋殼黑陶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省章丘縣(1992年撤縣建市)龍山鎮(zhèn)而得名。龍山文化可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等幾種類型。山東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續(xù),據碳14法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龍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紅陶、黃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音掩)、鬶(guī,音軌)、盆等,制陶工藝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以致有人曾將該文化稱為“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薄如蛋殼的黑陶,是陶匠們用快輪拉坯法制成的。龍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燒成后期用煙熏法進行滲炭的結果。
綜合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人民日報、故宮博物院官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