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炎熱
是各類火災事故的高發(fā)期
防火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
而在科技并不發(fā)達的年代
古人以了不起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
積極探尋出“馴服”火患的方法
本期就和大家聊聊
古代防火滅火的那些事兒~
在甘肅秦安大地彎大型建筑遺址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5000年前的火災現(xiàn)場遺址,那些未燒完的木柱上還保存著一層堅固的防火涂料,這意味著古代先民對防火具有相當強的意識,并很早就在探索防火技術了。
防火打更人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是我們在電視劇里面常見的打更人經典臺詞。打更人,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打更給別人報時。除了報時之外,打更人還有一個職責,那就是檢查城市消防安全,避免城市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火災,堪稱是火災警報員。
關于打更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據(jù)《周禮》一書記載,我國最早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是在周朝時期設立的“司烜(xuǎn)”?!八緹@”的日常職責就是在城里街道上、高樓燈塔四處巡視,用木錘敲打銅鐸(duó),提醒人們注意防火。
“防患于未然”的預警措施,延續(xù)千年經久不衰?!吨芤住分芯褪状翁岢隽朔阑加谖慈坏恼撌?,《周易·下經》記載:“象曰水在上,水大相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p>
戰(zhàn)國外卒鐸
圖源故宮博物院
望火消防站
到了漢朝時期,除了打更人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防火神器,那就是望火樓。我們都知道登高可以望遠,望火樓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在漢朝望火樓有四層樓之高,這個高度在現(xiàn)在看來沒什么大不了,但是在古代,房屋往往只有一兩層。四層樓高的望火樓,可以說是登高望遠。
望火樓不僅僅只有觀測的作用,還有通信、指揮的功能(在古代沒有即時通信系統(tǒng),若發(fā)生火情,全靠口口相傳,等救援人員趕到時,勢必會造成更大損失),望火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意在樓上設有大鼓跟旗子等工具,可以通過鼓聲通知老百姓逃跑及救火,通過旗子可以更好地、有條不紊地指揮老百姓參與滅火工作。所以望火樓是古代較為有效的防火預警方式,算得上是古代的“消防警報”了。
西漢時期,長安府設的“每街一亭”,就相當于今天的消防警亭。唐代時,長安建有“武侯鋪”,兼顧長安城中的治安與消防。據(jù)《新唐書 ? 百官志》記載,全城各處都設有不同規(guī)模的“武侯鋪”,形成了一個治安、消防網絡系統(tǒng)。
下面《清明上河圖》中的這座建筑便是宋代城市中為及時發(fā)現(xiàn)火情專門設置的“望火樓”。
北宋《清明上河圖》
圖源故宮博物院
滅火大皮袋
唐朝時期,政府組織了專門消防滅火的消防組織,并稱之為“武候鋪”。當時的“武候鋪”主要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才會有,他們通常分布在各個集市和坊里?!拔浜蜾仭背巳藛T配備之外,還開始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消防工具。
自唐朝開始,滅火時都使用皮袋、濺筒滅火。所謂的皮袋就是用動物皮做成的裝水工具,濺筒就比較高級了。根據(jù)唐代《通典》一書的記載:“敵若縱火焚樓堞,以粗竹長一丈,鎪去節(jié),以生薄皮合縫為袋,貯水三四石,將筒置于袋內,急縛如濺筒”。簡單來說就是在注水的皮帶中插一根竹筒,然后封口。滅火時使勁擠壓皮袋,水就會從竹筒里噴射出來??雌饋硎遣皇怯悬c熟悉,沒錯它跟現(xiàn)代的高壓水槍有點相似。
宋朝時期,在唐朝的基礎上對消防滅火團隊有了更大的升級。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專業(yè)消防機構——“潛火隊”。宋朝的“潛火隊”配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消防裝備,比如防虞器具、 桶索、旗號、斧鋸、燈籠、火背心等器具,都是由政府出資置辦的。除此之外,還配備了比較現(xiàn)代化的設備,如云梯,可以用于高層建筑的救火。
北宋時期的《武經總要》就記載了當時的四件消防設備。
《武經總要》中記載的消防器材
圖源中國紅領巾
水袋:用馬或牛的皮做成,可以裝三四百斤水。將袋口綁緊并插進一根竹管,可用于向著火點注水。
水囊:用豬或牛的膀胱皮膜做成,裝滿水后扎緊,把水囊扔到著火點上,水囊被燒破,水就能流出滅火。
麻搭:在長桿頂端綁縛散開的麻,蘸吸泥水后可以用來撲打滅火。
唧筒:就像是超大號的竹筒“水槍”,用于噴水滅火。
耐火建筑材料
在古代,房屋建造幾乎全部采用木結構,因此火災在那時是非常普遍的。為了防止火災發(fā)生,古人在建造房屋的同時也開始研究防火材料。
琉璃瓦成為古代防火推廣的一種重要材料,屋頂上使用琉璃瓦是很常見的,在一些要求防火的場所如宮殿、寺廟、學堂、商鋪等地方都得到廣泛應用。例如,在故宮的建筑中,琉璃瓦的應用就非常廣泛,被譽為故宮“防火之瓦”。
琉璃瓦是粘土釉化后在紅陶上燒制而成,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琉璃釉,色澤艷麗、光澤度高,被譽為“富貴之瓦”。
而且它比普通瓦重,不容易被風吹倒,具有很好的抗風性能;用熱處理的方法可以增加其硬度和耐久性,使用壽命比一般瓦長;此外,它還可以起到隔音、保溫的作用。
圖片右側為琉璃瓦殘片,左側為琉璃獸首
圖源中國消防|中國消防博物館
撲火太平缸
去故宮參觀的游客,常常會被一些宮殿門口的超大銅制水缸吸引視線。這些就是有著重要消防作用的太平缸,也稱“門?!保鉃椤伴T前的?!?。據(jù)《大清會典》記載,鼎盛時期的紫禁城共有太平缸308口。其中銅制鎏金樣式的最大,直徑1.6米,高1.2米,重達三千多公斤,能裝水兩千升,比一個現(xiàn)代消防水車的儲水量還要大。
這些“太平缸”都架設在石圈上,而這些石圈是帶石門的灶膛。到了冬天,人們會在石圈里燃燒木炭加熱水缸底部,防止里面的水結冰,真正做到有備無患。
故宮鎏金太平銅缸
圖源央視新聞|湖北應急管理
封火馬頭墻
中國古代建筑多為木質結構,為避免“火燒連營”,聰明的古人想到了利用墻體來分隔火源。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馬頭墻。馬頭墻又稱風火墻、封火墻、放火墻等,是漢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流派中贛派建筑、徽派建筑(徽州建筑)的重要特色,特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也就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聚落的一種以防火為目的的墻體建筑。
明朝弘治年間,徽州城中火患頻發(fā),徽州知府何歆組織人們用磚砌成馬頭墻當防火墻。它們防風、防火,在屋舍密集的居民區(qū),能有效地隔斷火源、阻止火勢蔓延。
從古人的防火智慧中
我們可以窺見現(xiàn)代消防技術的雛形
時至今日
注意防御火患仍舊是
人們保護自身安全的一堂必修課
夏季高溫炎熱
用火用電情況大量增加
希望大家注意用火用電安全
防患于未然
資料來源:中國消防、中國消防博物館、北京消防、應急管理部、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新華社、人民資訊、大象新聞、央視新聞、湖北應急管理、中國紅領巾、
圖片來源:中國消防、中國消防博物館、中國紅領巾、央視新聞、湖北應急管理、故宮博物院
供稿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qū)文物管理所
審核專家:李小英
聲明:除原創(chuàng)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yè)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