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銀杏果成熟了,你知道怎么吃最安全嗎?

信豐縣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重點開展食品安全科普宣傳。
收藏

銀杏樹高大挺拔,葉似扇形,葉形古雅,壽命綿長,被列為中國四大長壽觀賞樹種。每年金秋十月,一望無際的銀杏葉層層疊疊,漫步其中,光影斑駁,煞是好看。隨風飄落街頭的,除了金黃的銀杏葉外,大量的銀杏果也即將成熟,有些人會拿著袋子撿拾掉落的銀杏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銀杏果具有一定毒性,食用須當心。

什么是銀杏果?

銀杏果俗稱白果,它由肉質(zhì)外種皮、骨質(zhì)中種皮、膜質(zhì)內(nèi)種皮、種仁組成。銀杏果呈橢圓形或球形,成熟后外皮為黃色,隨著秋風吹起,從樹上自然脫落。剝?nèi)ネ夥N皮得到堅硬的銀杏種子,即常說的白果。曬干后的白果外殼為銀白色,除去這層堅硬的外殼,得到被銀色或淺棕色衣膜包裹的白果仁,焯水燙去衣膜就是白果仁,將白果仁從中剖開,里面的芯是白果的胚芽,剩余的部分稱為胚乳,是白果主要食用部位。新鮮白果果仁色綠如翡翠,煮熟后為淡黃色或淡綠色,有輕微的苦澀味,趁熱食用,軟糯可口。

烘干的白果仁含有約60%—70%的淀粉、13%的蛋白質(zhì)和3%的脂肪,以及微量營養(yǎng)成分,如固醇、維生素、核黃素、微量元素和無機鹽等。此外,白果含有銀杏特有的活性成分銀杏內(nèi)酯和銀杏黃酮,適量食用有益于改善心腦血管功能。

銀杏果有毒?

據(jù)藥典記載,白果有斂肺定喘、止帶、縮尿的功效,用于治療痰多咳喘、帶下白濁、遺尿尿頻等癥,藥典用量為5-10g。但應(yīng)注意的是,白果含有銀杏酸、銀杏毒素、氫氰酸和致敏蛋白等毒性成分,特別是白果的胚芽,含有白果仁中絕大部分的氫氰酸、銀杏酸和少部分銀杏毒素,是白果仁中毒性成分含量最高的部位。銀杏毒素和致敏蛋白,主要存在于可食用的胚乳中。銀杏毒素是引起白果急性中毒主要毒性物質(zhì)。白果中毒多發(fā)生在食用后3—4小時內(nèi),癥狀為發(fā)熱、嘔吐、腹痛、泄瀉、驚厥、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少數(shù)人表現(xiàn)為感覺障礙、下肢癱瘓。食用白果后,一旦出現(xiàn)中毒癥狀,要立即催吐并及時就醫(yī)。

而且公共綠化帶里的銀杏樹與果園里的大不相同,路邊上的銀杏樹主要用于城區(qū)綠化和防塵滯塵,綠化養(yǎng)護還會噴灑農(nóng)藥,難免有農(nóng)藥殘余,這樣就更不具備食用或藥用價值。

科學(xué)食用銀杏果

銀杏果在生活中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富含支鏈淀粉,味道鮮美、柔韌滑膩、清香可口,常常被加工制作成美味的佳肴,但銀杏果仁含有一定的有毒成分,所以在食用時,首先要去除毒性部位。市場上購買的帶殼白果,要先剝除硬殼,開水煮沸10分鐘脫去衣膜,抽去胚芽后再烹飪。如果是撿拾的銀杏果,因銀杏果實肉質(zhì)外種皮中銀杏酸含量較高,會對皮膚產(chǎn)生腐蝕,可以將采摘的銀杏果浸泡在水中一段時間,直到外面的果肉完全腐爛脫落,再清洗干凈,分檢干燥。

切記銀杏果不能生食,要通過高溫烹飪的方法,來去除白果中絕大部分有毒成分,減少致敏性,保證食用安全。此外,要控制食用量。熟制的銀杏果不要過量食用,建議大人以10-20粒為宜,兒童不要超過5粒,嬰幼兒不要食用。已發(fā)芽的銀杏果不能食用,食銀杏果時切忌同時吃魚。

銀杏果做法多樣,既可直接炒制后作為零食,也可以做粥,還常作為菜肴中的輔料,無論是燒雞還是燒鴨,待到主食材基本熟透后,在鍋內(nèi)放入白果烹調(diào),白果的清香化解肉的幾分油膩感,吸附上鮮美湯汁的白果香糯可口,二者相輔相成,令人食欲大增,如白果紅燒肉、白果燉雞、銀耳白果甜湯等。

撰文:嘮科開腦洞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chuàng)作培育)出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科普670f45c155d12
儒生級
我制作的就對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