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東,一條古老的河流蜿蜒流淌,河邊曾居住著知名作家陳忠實,他如此描繪這條河:“涌出石門歸無路,反向西,倒著流”。自東南流向西北的反常走勢,在我國河流中絕無僅有,令人稱奇。這條河流正是《上林賦》中提及的“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tài)”的“長安八水”之一——灞河。
據(jù)《漢書·地理志》載:“霸水亦出藍田谷,北入渭。古曰茲水(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子孫?!惫?23年,秦穆公將“滋水”改為“霸水”,以彰顯霸業(yè)。鑒于它本身就是河流的名稱,后人便在"霸"字中加入了"水"旁,使其更加生動形象,從而得名灞水,一直沿用至今。
灞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自古就有“三輔勝地”之美譽。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人面魚紋盆上的圖案,深刻地反映了原始社會漁獵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灞橋紙”,將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shù),從東漢時期上溯西漢時期。
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西漢三陵——漢文帝霸陵、薄太后南陵、竇皇后北陵,以“頂妻背母”的方位安置,彰顯著中華民族孝道文化。
灞河之水靜靜流淌,承載著千年的故事與記憶。而在這水波蕩漾之間,灞橋如同一條跨越時空的紐帶,巧妙地將古老與現(xiàn)代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卷。
#壹
古橋遺韻 千年流淌
01 春秋時期,得以初建
南人舟楫,北人架橋。春秋時期,秦穆公在灞水上修建木橋,以圖東進,開辟了灞水上有橋的歷史。
漢代將都城長安置渭河南岸,灞河遂成都城的東面屏障。為了都城東向出入,在橋梓口村西浐河入灞處的北辰村附近灞河上正式筑建木橋。上設(shè)稽察亭,檢查來往行人。灞河是都城東向的必經(jīng)之路,為長安之咽喉。
灞橋位置變遷示意圖
02 王莽時期,毀于大火
西漢末年,王莽地皇三年二月,(公元前22年)灞橋被躲在橋下的貧民取火避寒所引著,大火從橋頭東一直燒到橋西,后來“橋盡火滅”。
之后的幾年,帝國災頻仍,蝗災爆發(fā)、星座異常,關(guān)東饑荒。寵信神道的王莽馬上擬詔,從三皇五帝、天地方位的角度來分析這次灞橋事件,為這一切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正以三年終冬絕滅霸駁之橋,欲以興成新室統(tǒng)一長存之道也。又戒此橋空東方之道。其更名霸館為長存館,霸橋為長存橋。”
伴隨著為灞橋改名的詔書,王莽又頒發(fā)了一系列新的治國舉措,他希望將灞橋之毀視為帝國的一個適時合理的轉(zhuǎn)機,重整旗鼓?;蛟S以安民之術(shù)取代王霸之道,能為垂危的帝國贏得一線生機。
新帝王莽畫像
王莽之所以選定灞橋作為政治轉(zhuǎn)向的借口,也并非無緣無故。灞橋自修建伊始,就一直與王霸之道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稱霸西戎,迫使周王朝承認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改滋水為灞水,以佐證王圖霸業(yè)。
四百年后,他的后裔嬴政在灞橋上為大將王翦送行,六十萬大軍旌麾東指,大破潼關(guān),一統(tǒng)天下,成就“千古一帝”。
二十年后,劉邦由灞橋入咸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綬符節(jié),降軹道旁。”
灞橋與三代霸主的基業(yè)緊密相連,將充斥著英雄主義和殺戮信仰的灞橋更名為長存橋,顯露了其整治天下的堅定意志。但次年,赤眉軍攻陷長安,69歲的王莽及其理想,一同在叛軍的刀劍下隕落,長存橋的名字沒過多久又被改回灞橋。
03 隋唐時期,名揚天下
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長安城東營造新都大興城,灞河成為運送物料的障礙,因此在今柳巷與灞橋街之間修筑“南橋”(因新橋位于漢橋以南),即隋唐古灞橋,次年完工。由于木橋易毀,這次改建為石橋。
隋唐灞橋遺址
它的修建比趙州橋還早近20年,是我國歷史上修建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宏大、橋面跨度最長的大型多孔石拱橋。據(jù)《舊唐書》記載:灞橋是當時全國11座大型橋梁之一,11座橋梁分為石柱、木樁及浮橋三類。石柱橋有4座,其中一座就是灞橋,可見灞橋當時的地位。朝廷還專門安排30個衛(wèi)士和8個工匠常年看守并維護修繕,這也充分說明唐朝政府對這座大橋的高度重視。
隋唐灞橋復原圖
作為溝通當時都城與廣大關(guān)東地區(qū)的紐帶,隋灞橋是隋唐都城的重要工程,建造極其講究,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此橋全長400米,與現(xiàn)在的鐵路和公路橋長度十分接近,用石頭修建這么大的橋梁在當時十分罕見。
橋墩兩頭鑲有造型精美的巨型石雕龍頭,用以橋體的裝飾,雕刻精美、氣勢非凡,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精品。唐代大詩人王昌齡曾在《灞橋賦》中以“若長虹之未翻”描繪這座名揚天下的石拱橋。
石雕龍頭
隋唐古灞橋在灞河上屹立了800年,后因灞河上游秦嶺植被遭到破壞,河水中帶有大量泥沙,久而久之,致使河床抬高,沙石淤積橋涵,造成此橋廢棄。
04 宋元時期,劉斌重建
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宋時橋圮(pǐ毀壞),韓鎮(zhèn)重修”。該橋經(jīng)至元初又為洪水淤沙淹沒。
元代,山東堂邑人(今聊城)劉斌游歷了關(guān)中準備回家時,與同伴趕馬車過灞河,恰逢灞河水漲,劉斌的車僥幸到達對岸,后邊的車卻被洶涌的激流沖沒。他目睹慘狀,發(fā)誓要在灞水上建一座永久性的石橋。元代至元三年(公元1262年)劉斌告別家人,重返長安,臨行前,他對家人說:“若石橋不成,永不東歸!”到長安后,他在灞水岸邊搭了一間簡陋的草棚,開始了極為艱辛的造橋工程。
新橋橋址選在隋灞橋以西70步的地方。劉斌在石匠、木匠技藝上造詣深厚,他召募群眾“分采華原五攢之石,伐南山之木以為地釘”。劉斌修橋的事跡感動了官府,當時平章政事(相當于宰相)賽天赤行省陜西,聽到此事他帶頭捐錢一千緡(mín,一千錢為一緡),又調(diào)用民工200人幫助劉斌。于是陜西地方官吏紛紛捐款,加上長安百姓的相助,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得知新橋竣工的消息后,皇帝將劉斌召至大都(今北京),令他將灞橋的圖案繪制出來并詳述建造過程。在匯報中,劉斌并未提出任何個人要求,他僅表示:親眼目睹民眾在石橋上安全通行,便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懇請朝廷在灞橋的起始處樹立一塊石碑,以作為長久紀念的標志?;实鬯烀袝『擦謬吩鹤珜懕?。《安西府咸寧縣創(chuàng)建灞橋記》由曾出任陜西行臺中丞張養(yǎng)浩撰寫。05 明清之后,多次毀建
隨著時間的推移,灞橋歷經(jīng)多次修繕,然而由于設(shè)計未能充分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無法抵御洪水的沖擊和沙土的淤積,橋體不久后便再次坍塌。這樣的循環(huán)反復,重建與毀壞交替出現(xiàn)。到了清道光十三年(即公元1833年),陜西的官員和鄉(xiāng)紳聯(lián)合召集工匠和民眾,借鑒了當時西安普濟橋的技術(shù)特色,再次著手重建灞橋。
這次重建,吸取歷代橋圮的教訓,結(jié)合橋位的水文地理,從設(shè)計到施工較過去都有突破性改進。直到建國后改建前,歷時120余年灞橋安然無損。
1938年的灞橋
#貳
詩詞里的煙柳灞橋
在隋朝至盛唐時期,灞河兩岸景色宜人,被譽為長安的“東花園”。在春風細雨的季節(jié),橋畔柳絲萬千,宛如煙霧繚繞,柳絮輕盈如棉,潔白如雪。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紛紛吟詩作賦,將這一景觀稱為“灞柳風雪”,并列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成為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雄偉山河與風景名勝的獨特代表。
古時,官府還在灞橋上設(shè)立驛站,叫做“滋水驛”,長安人向東送行,往往以灞河為界,送出長安城,到了灞河就要在灞橋上分別了。那時,灞橋的河堤綿延數(shù)里,步履所至,盡是依依柳樹。東行的人們,常常折取灞柳作為贈友贈親的禮物,以此寄托相思。后來,灞橋作為話別之地的美名漸漸傳揚開來,故又名銷魂橋。據(jù)統(tǒng)計,在《全唐詩》的四萬余首詩篇中,與“灞橋”有關(guān)的詩篇高達兩百余首,這不禁令人感嘆:“灞橋”在唐詩的海洋中,占據(jù)了不小的江山。在這兩百多首詩中,以“灞”字入題者就有三十三首,真可謂是“灞橋”風情,千詩萬詠,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