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梅毒檢查指南:從病原學到血清學,一網(wǎng)打盡

中華醫(yī)學會
原創(chuàng)
傳播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公眾健康素養(yǎng)
收藏

作者:婁金麗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 研究員/教授

審核:王立祥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三醫(yī)學中心 主任醫(yī)師

中華醫(y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

梅毒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也可通過母嬰傳播或血液傳播。一旦懷疑感染了梅毒,及時進行專業(yè)的醫(yī)學檢查至關重要,以確保早期診斷和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下面將詳細介紹梅毒的檢查方法及其意義,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梅毒的診斷過程。

梅毒的檢查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病原學檢查和血清學檢查。病原學檢查是指直接檢測病原體的方法,如暗視野顯微鏡檢查法、鍍銀染色法、PCR方法以及免疫熒光法等。這些方法能夠提供直接的病原體證據(jù),對于確診梅毒具有重要意義。

圖1 原創(chuàng)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暗視野顯微鏡檢查作為一種直接檢測病原體的方法,在梅毒的診斷中占有重要地位。該技術利用特殊設計的顯微鏡,使標本中的螺旋體在暗背景下呈現(xiàn)明亮的輪廓,便于觀察其形態(tài)和活動狀態(tài)。然而,這種方法對取材的要求較高,尤其是在晚期梅毒或經(jīng)過治療后,由于螺旋體數(shù)量減少,檢測難度會增加,有時可能需要多次、多部位取樣才能獲得準確的診斷。因此,即使初次檢查結果為陰性,也不應輕易排除梅毒的可能性,必要時應結合其他血清學檢查方法進行綜合判斷。

血清學檢查則是通過檢測患者血液中針對梅毒螺旋體的抗體來間接判斷是否感染。血清學檢查又分為非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原的血清學試驗和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原的血清學試驗。前者包括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VDRL)、快速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法試驗(RPR)和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等,這些試驗主要檢測的是機體因梅毒螺旋體感染導致的皮膚黏膜損傷后產(chǎn)生的非特異性抗體——反應素。后者則包括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梅毒螺旋體血球凝集試驗(TPHA)、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直接檢測針對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的抗體。血清學檢查因其操作簡便、靈敏度高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

值得注意的是,梅毒的血清學檢查結果需要綜合分析。例如,當特異性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時,還需進一步進行非特異性抗體RPR或TRUST試驗,若兩項結果均為陰性,則基本可以排除梅毒感染。若特異性抗體呈弱陽性,需考慮多種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導致的假陽性結果,并結合RPR或TRUST試驗結果進行綜合評估。若特異性抗體與RPR或TRUST試驗均為陽性,尤其是RPR或TRUST滴度較高時,可作為梅毒感染的確診依據(jù)之一。

關于梅毒的診斷時間,通常認為感染后約3-4周,人體開始產(chǎn)生可檢測到的特異性抗體,此時進行血清學檢查較為適宜。然而,考慮到個體差異,建議在高危行為后至少等待3-4周再進行檢查,并且在初次檢查結果陰性的情況下,于2-3個月后再次復查,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此外,梅毒的診斷不僅僅依賴于實驗室檢查結果,還需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流行病學史等信息,由專業(yè)醫(yī)生做出最終判斷。

圖2 原創(chuàng)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最后,關于梅毒抗體滴度的解讀也需謹慎。RPR或TRUST等非特異性抗體的滴度反映了梅毒螺旋體在體內(nèi)的活躍程度和對機體損傷的嚴重程度。然而,滴度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治療反應、復發(fā)等,故它是現(xiàn)癥感染和藥物療效監(jiān)測的指標。因此,在解讀抗體滴度結果時,應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綜合判斷。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科普中國俄體鎮(zhèn)023
大學士級
2024-12-17
潘星空
庶吉士級
健康第一
2025-01-16
高金路
太傅級
學習醫(yī)學知識,預防疾病。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