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無價之寶?為何多數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都是它?

金屬世界
傳播金屬科技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水平。
收藏

在遠古歷史中,當人類族群在經濟和社會生產能力方面的水平超過了維持族群的溫飽生活、并有所多余的時候,這個人類族群就會啟動進入文明時代的進程。文明時代是人類社會生產力達到溫飽有余水平后所開啟的一個呈現(xiàn)出多種新型社會特征的時代。人工冶銅技術的出現(xiàn)及銅器的廣泛使用可以顯著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因而往往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前提,且是文明時代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多種新型社會的特征包括了社會分工、商品交換、城鎮(zhèn)興起、系統(tǒng)性文字、私有制、階級劃分、國家形態(tài)、兵器與掠奪等等[1]。

一般來說,人們會把人工冶煉銅并制作銅器、系統(tǒng)性文字、城市建設等可以借助考古學證實的若干因素用作文明時代是否出現(xiàn)的判斷依據,其中文字尤為重要,同時作為政治中心的城市也會涵蓋手工業(yè)、商業(yè)、文化、城市管理等功能或職能;另外,在歷史學、社會學的觀察上還會注重階級社會、國家形態(tài)等方面的觀察和分析[2]。

然而總體上看,器具的使用、尤其是銅和鐵等金屬器的使用,以及金屬器推動生產力達到溫飽有余水平的作用,不可避免地成為了能突顯出上述諸多文明因素的先決條件[1]。

如果能夠確定出遠古社會的生產力已經達到了溫飽有余的水平,則在判斷文明時代是否已經到來時,上述所列舉的眾多文明時代的特征或現(xiàn)象,是否會及時或同時出現(xiàn)、是否已能被考古挖掘所證實、甚至到底最終能否出現(xiàn)等,就變得未必需要占據第一重要的位置。

例如,玉器的加工過程極為耗時、費力,且不屬于人類基本溫飽生活所必須,大多服務于裝飾和精神需求;當考古發(fā)掘和研究能夠證實:人們越來越大量地制作玉器、且所制作的玉器越來越復雜時,就標志著人類社會生產力越來越明顯地達到了溫飽有余的水平[3]。中華文明萌生之初,約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遺址區(qū)域就發(fā)掘出了超過萬件各種用作裝飾品或禮器的精美玉器[4](圖1)。

圖1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墨玉制作,長約50 cm,國家博物館)

不論是把人工冶銅、系統(tǒng)性文字、城市建設和國家形態(tài)等因素用作判別是否進入文明時代的依據[2],還是認為,通常在廣泛使用銅器的推動下人類社會生產力達到溫飽有余水平后所開啟的一個呈現(xiàn)出了種種新型社會特征的時代,即認作是開始進入文明時代[5];不同的判別方法都會涉及到人工冶銅的發(fā)明和金屬器、尤其是銅器的使用??梢?,金屬可以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進而對人類文明的出現(xiàn)發(fā)揮出極為關鍵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在世界文明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銅、鐵等金屬與人類遠古文明的關系。

1. 古代文明和遠古文明

約公元前40世紀至公元前30世紀,世界各地先后進入銅器時代,此階段萌生的文明可稱為遠古文明;約公元前10世紀世界各地逐漸進入了鐵器時代,在此之前、遠古文明之后萌生的文明可稱為古代文明。考古研究證實,全世界所有遠古文明出現(xiàn)之前,相應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了人工冶銅技術[6];顯示出了銅器的使用對促進人類文明萌生的重要作用。文明出現(xiàn)之前,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主要使用石質工具,包括各種舊石器、新石器等[7]。金屬的化學特性和延展特性使得金屬器具備了比石器更加便捷的高溫制造流程和更優(yōu)異的使用性能,因而會顯著提高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促進文明時代的萌生。鐵器比銅器更加輕便、強韌,因此鐵器的推廣使用會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和文明的強盛[8]。

1900年,中國著名學者梁啟超在其“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述稱:“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 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9]。這就是人們經常提及的、“四大文明古國”的來源,涉及:黃河流域的古中國、恒河流域的古印度、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以及小亞細亞地區(qū)兩河流域的蘇美爾等四個文明,也因處于河流地區(qū)而被稱為大河文明[10];其中古印度、古埃及、蘇美爾三個文明已經消失,只有古中國的中華文明一直延續(xù)至今。

然而,以古希臘文明為前身的西方文明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曾發(fā)揮過[11]、尤其是至今一直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學者在探討人類古代文明時也不可避免地設置了關于西方文明歷史的論述。在西方社會的文明史研究中,古希臘、古羅馬等早期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更是占據了核心的位置[12]。與之相適應,在古代文明歷史的研究中出現(xiàn)了五大文明說[13],即在古印度、古埃及、蘇美爾、古中國的基礎上增列了古希臘文明和隨后的古羅馬文明;古希臘文明及其后持續(xù)延伸至今的西方文明也被稱為海洋文明[10]。

2. 重要的世界性遠古文明及其延續(xù)至今的演變

參照文獻提供的信息[14]以及歷史、考古的認知,圖2粗略而簡潔地展示了全世界各地曾經出現(xiàn)過的文明、隨時間的延續(xù)、及各文明之間相互的演變聯(lián)系。能夠根據圖2確認的是,公元前3000年或更早的時期出現(xiàn)的文明包括:遠古埃及文明、遠古蘇美爾文明、遠古印度文明、遠古中華文明。可見,梁啟超所談論的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涉及到的是世界上已知的四個遠古文明,及其后續(xù)的演變。

圖2 至公元初年“泛環(huán)地中海文明”與“泛東方文明”兩大文明區(qū)內各地文明的演變與相互聯(lián)系(實線:已經確認的文明演變過程,虛線:尚待進一步確認的文明演變過程,空心矩形:曾經出現(xiàn)過的跨越不同文明區(qū)域的過渡性文明)

在圖2中不僅可以看到著名的四大遠古文明,也可看到一些熟知或不太熟悉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波斯文明,以及赫梯、亞述、雅利安、以色列、日耳曼、西域、匈奴、月氏、朝鮮、日本、印第安等地區(qū)或民族的文明。另外,還存在許許多多未能提及名稱的階段性、時限性、地域性、跨地域性文明的名稱[14]。總體上觀察圖2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上出現(xiàn)的眾多古代文明大體上涉及了兩個大的文明區(qū);一個在西亞、北非、南歐等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后期還包括了歐洲腹地以及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泛環(huán)地中海文明區(qū)”;另一個以東亞為中心、還可包括北亞、東北亞、東南亞乃至原美洲土著地區(qū),形成了“泛東方文明區(qū)”。在公元前的演變過程中,這兩個大文明區(qū)內的各地族群會有不同程度的物質、人員、文化交流,以及文明的傳承和交融。

蒙昧時代、即舊石器時代的非洲古猿在向現(xiàn)代人轉變過程中、或該過程之后的人類族群逐漸遷移到世界各地,并繁衍生息[15],最終形成了今天各地的不同人種。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各地族群經常會為追求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而繼續(xù)、甚至是長途的遷移,進而到達世界各地。然而,早期人類族群的遷移能力尚且有限;除了寒冷氣候的阻隔外,因突然的地質變化而產生的地理障礙也會把遷移中的眾多人類族群分割在不同的區(qū)域、阻斷人類繼續(xù)遷移的路徑、分割并限制人類的可遷移范圍。在人類的蒙昧時代,喜馬拉雅山脈發(fā)生了多次的劇烈隆升運動。距今約80萬年,喜馬拉雅山開始快速升高,并帶動了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的升高,形成了地質、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的高寒地區(qū);至約15萬年前一些地方已基本提升到今天的高度[16]。在人類社會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度的年代,青藏高原再次提高上升速度[16];從1.6萬年前至今許多地帶又上升了約1500 m[17],并造成了地理結構的改變,如南亞的克什米爾盆地被切開[18]、黃河結構變化[19]等。在今天的歐洲中北部地區(qū)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qū)等當時屬于較寒冷地區(qū),人類族群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艱難生存,因此在公元前20世紀之前未能出現(xiàn)文明和文明社會[14]。新升高的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以及中北歐、俄羅斯等寒冷地區(qū)剛好形成了上述兩大文明區(qū)之間相互交流的阻隔帶,因而成為了兩大文明區(qū)的邊界區(qū)。至公元初年的人類尚難輕易地大規(guī)??缭竭@些地理和氣候的阻隔、尤其是自1.6萬年前以來喜馬拉雅山脈再度隆升造成的新阻隔;因此可以理解,兩大文明區(qū)域內的諸多文明在公元前難有大規(guī)模的、跨越大文明區(qū)阻隔邊界的交互影響(參見圖2)。

“泛環(huán)地中海文明區(qū)”覆蓋了蘇美爾、古埃及乃至古印度等遠古文明,以及后續(xù)的古希臘、古羅馬、波斯、阿拉伯等眾多地域的文明,還可延展到中亞、南亞次大陸的許多文明?!胺簴|方文明區(qū)”覆蓋了中國、朝鮮、日本、東南亞、北亞草原等廣大地區(qū)的眾多文明。對從古猿向現(xiàn)代人類轉變時期的研究和分析顯示,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蒙昧時代的人類在美洲保留了任何遺跡[20]。距今約14000年至12000年期間,地質和氣候的變化導致從亞洲到美洲之間存在著可跨越白令海峽的陸地通道,亞洲的早期人類族群可以直接穿越這個通道到達美洲的阿拉斯加;至約公元前5000年,淹沒這個陸地通道的海水很淺,仍然可以輕易地涉水渡過、或可在冬天封凍時直接徒步穿越[21]。有鑒于此,美洲地區(qū)的印第安人等原住民有很大的可能是源自早期的亞洲移民[20?21],即古印第安文明可能與古中華文明存在某種傳承關系或內在聯(lián)系,由此也可以被歸入東方文明區(qū)的范圍[14],進而組成“泛東方文明區(qū)”。

總之,圖2展示的“泛環(huán)地中海文明區(qū)”和“泛東方文明區(qū)”實際上粗略地概括了直至公元初年,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所有文明及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而這兩個大文明區(qū)在此期間各自相對地獨立發(fā)展、尚未發(fā)現(xiàn)到有大規(guī)模的、跨越大文明區(qū)的相互影響;當然并不能排除兩大文明區(qū)之間存在少量人員、文化、物資、商貿等方面的交流。

3. 銅器與文明的界定

人類社會最早大規(guī)模使用的金屬工具是銅器,且出現(xiàn)于對世界文明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各地文明的萌生之前[1]。生產力達到溫飽有余的水平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前提和核心基礎,銅器的使用則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水平快速地實現(xiàn)溫飽有余。自野蠻時代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生產力總是在不斷提高。在沒有銅器的條件下,社會生產力水平雖然原則上也可以借助較豐厚自然資源的支撐而逐漸達到溫飽有余的水平,但其過程會極為緩慢。另一方面,在沒有銅器支撐的情況下人類社會對抗自然環(huán)境變動的能力非常有限,因而所能實現(xiàn)的生產力水平也會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極不穩(wěn)定。公元前5000年之前,當亞洲的族群穿越白令海峽而遷移到美洲時,人類社會尚未出現(xiàn)人工冶銅技術;美洲族群的冶銅技術和銅器的使用只能依靠美洲的資源和自生的技術。研究顯示,臨近歐洲中世紀末期哥倫布踏上美洲大陸之前,北美洲使用的銅器主要是由天然銅制成的紅銅器[22],自然界天然銅的存量極為有限,紅銅器無法顯著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在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秘魯等地均發(fā)現(xiàn)有人工冶銅技術和銅器的使用,其存在的年代或許更早[23],但大多出現(xiàn)于歐洲中世紀時期[24],且其銅器的使用水平也僅僅達到歐亞地區(qū)銅器時代初期的水平[25];因此這些水平極為低下的美洲本土人工冶銅技術難以實現(xiàn)當時歐亞地區(qū)那樣發(fā)達的社會生產力。在歐洲移民到來之前,美洲印第安人并不知道鐵器的存在,而且金屬工具也未廣泛地用于農業(yè)生產[26]。至15世紀美洲早已進入了文明時代,但低迷的銅器使用狀態(tài)和缺失的鐵器造成了生產力極低的水平和極緩慢的社會發(fā)展;由此,當擴張性強勢西方文明入侵時難免會遭受到殘酷的掠奪和盤剝[8]。

圖2列出了世界歷史上不同時期、名目繁多的各種文明,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傳承、交融、影響、疊加、融合、分蘗、演變、轉換、吞并等非常復雜的各種關聯(lián)。由此,對不同文明的命名或許也存在多種不同的標準,例如以地理位置命名的有:希臘文明、羅馬文明、愛琴海文明、美洲文明、歐洲文明、東亞文明等,以人種命名的有:猶太文明、印第安文明、赫梯文明、波斯文明,以宗教命名的有: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以文化圈命名的有:中華文明、阿拉伯文明、瑪雅文明等;根據研究者的需求還會有其他的命名方式。然而,對于識別一個文明的核心觀察點不僅在于其銅器、鐵器的使用情況,還在于識別出該文明的各種核心特征,且有時并不在于其所涉及的人種、地理位置等非核心因素。以美國為例,如今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明顯然是西方文明,盡管美國不是西方文明的原產地,但生活在美國的歐洲白人、非洲黑人、亞洲黃種人等美國人、甚至包括不少印第安人,他們所堅持和篤信的都已是西方文明精神和相應的價值觀??梢娫诿绹乩砦恢煤腿朔N都不能決定文明的本質,起決定作用的乃是美國社會西方文明的本質特征。

4. 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起源

中華文明在“泛東方文明區(qū)”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歷經數千年的發(fā)展遍及東亞;在公元前就已經逐漸漫延到北亞草原、朝鮮半島、日本諸島、越南以及東南亞地區(qū),并與西域地區(qū)和北方匈奴等諸多民族地區(qū)的文明有交互影響[14],甚至還有可能與公元前處于美洲地區(qū)的文明存在一定關聯(lián)(圖2),但其早期的發(fā)展演變相對獨立于“泛環(huán)地中海文明區(qū)”的諸多文明。

在浙江余杭區(qū)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末期的良渚古城[27],約公元前30世紀良渚古城的面積達到約300萬m2,外城更達800萬m2;建設該城估計需上萬人建造若干年,可供上萬人居住。且該城管理的周邊范圍估計至少也有800 km2,因此良渚古城具備了國家的形態(tài)[27]。對良渚古城周邊墓葬的發(fā)掘顯示出當時社會的等級差異及明顯的貧富分化,其中上萬件非生產、生活所必須的各種玉器(圖1)說明當時的生產力已明顯達到溫飽有余的水平[4]。在良渚古城地區(qū)并未發(fā)現(xiàn)有銅器,或許可能存在過的銅器已被重熔再利用、或在外遷時帶走,但當時該地應該已進入文明時代。約公元前30世紀之前安徽含山凌家灘聚落遺址的總面積達160萬m2,類似一個古城鎮(zhèn)[28];其中也發(fā)掘出了精美的玉器,如玉龍;且與之非常相似的玉器在同時期的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中也有發(fā)現(xiàn),同時已有銅器出現(xiàn)[29]。對比可見,這兩地出土的玉人的體貌與四肢形體也非常相似,顯示出當時兩地間已經存在文化和思想的交流[3]。安徽含山凌家灘與遼寧凌源牛河梁相距超過1400 km,但當時能出現(xiàn)如此長距離的交流,說明當時的部落上層可能曾有過人員往來,或者各聚落之間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交往,以致各種文化得以作很長距離的傳播和融合[3]。相似的玉器以及大范圍的思想文化交流均展現(xiàn)出了已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特征[30]?;蛟S因為某種自然災害,許多諸如良渚古城的早期文明在發(fā)展過程中最終衰落,居民遷往他處[31]。

另一方面,在中國西北方的青海、甘肅等地均發(fā)現(xiàn)了制作于約公元前30世紀的精美銅刀,且當時中國多地已逐漸開始普及銅器的使用,顯示中國當時已經具備進入文明時代的基礎[32]。盡管當時中國整體的社會生產力已初步達到溫飽有余的水平,但其有余的程度一定是很有限的。有限的社會生產力和較普及的銅器、即銅兵器的使用,導致族群間掠奪、爭斗的驅動力低下,而阻力巨大。因而各族群間遷移相遇時更傾向于相互融合成更大的部落聯(lián)盟,以提升族群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及抵抗其他部族侵擾的能力。自此中華文明逐漸形成了族群間融合、共贏特征,并經秦始皇借助發(fā)達銅兵器完成統(tǒng)一后開始崛起;隨后長期保持統(tǒng)一,但至晚清時期演變出內斂、守舊、封閉等特征[32],其間中國社會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奴隸社會階段[33]。綜上可知,中華文明起源于約公元前3000年,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

西方文明源自今天歐洲的希臘地區(qū),但人們對于西方文明涉及的范圍仍有不同的或含糊的認知[11]。希臘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的文明通常被稱為愛琴海文明,包括約公元前23至前15世紀克里特島上的克里特文明和約公元前16至前13世紀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文明[3,34?35]。處于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時期的居民都是非希臘語族群,雖然存在一定的奴隸群體[36],但并不像后來的強勢希臘語族群那樣:掌握先進武器、崇尚武力[37]、且建立起了強大的奴隸社會[33]。當時克里特島上的居民由原住民和大量外來族群混居繁衍而來,外來族群可能來自小亞細亞,以及非洲和西亞海岸等[37?38],其文化受到了北非古埃及文明和西亞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的很大影響[35,38]。隨后,邁錫尼地區(qū)居民的基因與克里特島的居民相似,包含了埃及移民的血緣,但也一定程度含有東歐及西伯利亞移民的血緣[34,39?40]。公元前13世紀來自希臘大陸、操希臘語的強勢多利亞人、愛奧尼亞人等族群侵入邁錫尼地區(qū)、毀滅邁錫尼文明,隨后入侵者創(chuàng)造了古希臘文明[37,41];其間不僅原有族群喪失統(tǒng)治地位,代之以外來強勢族群,而且文明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突變。自邁錫尼文明衰亡到古希臘文明崛起之間,有一段兩三百年的黑暗時代[42],其間,國家和城市毀滅、經濟衰敗、文字喪失,希臘地區(qū)進入了一段封閉而貧困的時期。分析顯示,黑暗時代是希臘南部半島地區(qū)邁錫尼文明與古希臘文明之間的文明斷裂階段,之前尚屬銅器時代,之后則為鐵器時代的早期;邁錫尼文明的陡然衰亡屬于外科手術式的徹底斷裂,以致之前和之后的文明實體發(fā)生了突變[43]。

來自北方希臘內地的多利亞人、愛奧尼亞人等族群以侵入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擴張方式征服了邁錫尼文明地區(qū),毀滅城市、破壞文化、掠奪財富、盤剝當地族群,強迫被征服族群整體淪為奴隸、用以進行世世代代的盤剝,建立起了多數人口為奴隸、以奴隸勞動成果為主要經濟支撐的強大奴隸社會[33]。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古希臘文明具備了明顯的諸如探險、擴張、征服、創(chuàng)新、盤剝異族、平等對待本族群而極不平等地對待異族等文明特征;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歷山大借助發(fā)達的鐵兵器向東直至印度河流域的大范圍擴張行為進一步拓展了這些文明特征并開始崛起[8]。自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古羅馬文明在北非、西亞、歐洲內陸更大范圍的擴張戰(zhàn)爭及所建立的龐大奴隸社會,整體延續(xù)了古希臘的文明特征,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統(tǒng)治期間長期的十字軍東征和對非洲人的奴役,以及早期工業(yè)革命前后的大航海時期歐洲人向美洲、澳洲、亞洲、非洲的掠奪征服和殖民擴張,基本上都延續(xù)和發(fā)展了古希臘文明的上述精神[3];這些文明精神顯著有別于之前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鑒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中世紀基督教文明、以及海外擴張時期歐洲的工業(yè)文明之間在時間上的延續(xù)性、以及主體上共通的文明精神,這些文明通常被統(tǒng)稱為西方文明。從人種、語言、文化、社會結構、尤其是文明核心特征等多方面的差異出發(fā),由古埃及文明和蘇美爾文明傳續(xù)而來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本質上并不屬于古希臘文明,原則上也無法成為西方文明的前身;因此,西方文明通常被認作是起源于公元前13世紀的古希臘文明(圖2)。

5. 結束語

在全世界范圍內,蘇美爾、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等地區(qū)的文明均屬于傳承了其自身遠古文明的古代文明。人工冶銅技術的出現(xiàn)與銅器的使用尚不能絕對地說,是促使文明時代出現(xiàn)必不可少的前提,但金屬對推動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文明的出現(xiàn)至少是極為重要的,并可對文明的特征產生關鍵性影響。歷史上,缺乏并無法大量使用銅器、鐵器等金屬器的文明很難崛起;著名的四大遠古文明都與人工冶銅技術的出現(xiàn)及銅器的使用密切相關。至今,全世界最重要、影響最廣泛的文明就是“泛東方文明區(qū)”的中華文明和“泛環(huán)地中海文明區(qū)”的西方文明;前者萌生于約公元前30世紀,且早期呈現(xiàn)出融合、共贏、隨后的追求統(tǒng)一、清末時的內斂、守舊、封閉等特征,未能產生出奴隸社會;后者萌生于約公元前13世紀,且早期呈現(xiàn)出探險、擴張、征服、盤剝、創(chuàng)新等特征,并造就出了強大的奴隸社會。文明所展現(xiàn)出的特征是確定和區(qū)別不同文明的核心因素,人種、地理位置等因素對文明僅存在一定的歷史性影響。

參考文獻:

[1]毛衛(wèi)民,王開平. 人工冶銅技術與文明時代的概念. 金屬世界,2023(2):28

[2]夏鼐. 中國文明的起源. 文物,1985(8):1 DOI: 10.13619/j.cnki.cn11-1532/k.1985.08.001

[3]毛衛(wèi)民. 文明與物質: 從材料學視角探索中西文明差異.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2

[4]李國忠. 論中華先祖部族文化融合軌跡:兼論中華古玉器淵源傳承. 天中學刊,2020,35(5):116

[5]毛衛(wèi)民. 文明之初的文字與銅器. 金屬世界,2022(3):1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2.03.0010

[6]毛衛(wèi)民. 銅器時代起源以來中西文明的海外拓展特征. 金屬世界,2021(1):5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1.01.0002

[7]毛衛(wèi)民,王開平. 銅器時代之前中西方的材料技術. 金屬世界,2021(4):1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1.04.0001

[8]毛衛(wèi)民. 金屬器時代與中西方文明特征差異概要. 金屬世界,2022(6):17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2.09.2886

[9]向鴻波. “文明古國”說在晚清的緣起與演變. 人文雜志,2020(4):69

[10]張開城. 中西文明互動的歷史與邏輯.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8 DOI: 10.3969/j.issn.1672-335X.2020.02.004

[11]賀云翱. 古希臘文明考古是我們了解世界文明大格局的重要途徑. 大眾考古, 2018(9): 卷首語

[12]拉思伯恩. 古代文明大百科. 王晉, 侯佳, 譯. 北京: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16

[13]張國剛. 人類的童年與文明的邊疆. 讀書,2020(5):100

[14]鮑爾. 世界史的故事 1: 王權從天而降. 徐彬, 張宇, 宋爽, 譯. 北京: 中信出版集團, 2019

[15]吳新智. 現(xiàn)代人起源之爭將逐漸走向協(xié)調. 科技導報,2018,36(15):1

[16]馬潤勇,彭建兵,袁志東,等. 青藏高原隆升的黃土高原構造侵蝕效應. 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7,29(3):289 DOI: 10.3969/j.issn.1672-6561.2007.03.013

[17]趙大詠,劉石年. 從古大西洋擴張看青藏高原強烈隆升的時代成因. 四川地質學報,2022,42(3):355 DOI: 10.3969/j.issn.1006-0995.2022.03.001

[18]李吉均,方小敏. 青藏高原隆起與環(huán)境變化研究. 科學通報,1998,43(15):1569

[19]潘保田,李吉均,朱俊杰. 青藏高原: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機與放大器II:青藏高原隆起的基本過程.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31(4):160

[20]胡遠鵬. 印第安人: 來自亞洲還是土生土長于美洲?.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 2007(3): 11

[21]劉樹人. 早期華夏先民到達美洲的考究. 地球信息科學,2004(3):4

[22]汪常明. 北美史前銅器礦料來源研究中科技方法的應用. 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1):54 DOI: 10.3969/j.issn.1674-8697.2011.01.013

[23]李延祥. 秘魯的冶銅遺址. 金屬世界,1994(2):30

[24]李延祥. 安第斯冶金考古.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8,10(2):44

[25]張?zhí)m星.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農業(yè)論略. 古今農業(yè),2020(2):106

[26]程洪. 論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點. 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8,17(2):81

[27]趙輝. 良渚的國家形態(tài). 中國文化遺產,2017(3):22

[28]趙春燕,呂鵬,朔知. 安徽含山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部分動物遺骸的鍶同位素比值分析. 南方文物,2019(2):184 DOI: 10.3969/j.issn.1004-6275.2019.02.019

[29]田廣林,翟超. 對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遺跡年代的認識.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0(6):128

[30]張小雷. 再探凌家灘:以考古之光照亮文明之源. 江淮文史,2022(1):61 DOI: 10.3969/j.issn.1005-572X.2022.01.009

[31]宋建. 天行健、勉于學. 南方文物,2018(4):11

[32]毛衛(wèi)民,王開平. 銅器與中西方文明的萌生. 金屬世界,2020(4):1

[33]毛衛(wèi)民, 王開平. 中國發(fā)達的人工冶銅技術與蹤跡難覓的奴隸社會, 金屬世界, 2023(3): 46

[34]郭丹彤. 論古代埃及文明和愛琴文明的關系.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11

[35]郭子林. 愛琴文明與同期的古埃及文明關系初探.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4):11 DOI: 10.3969/j.issn.1671-0215.2005.04.004

[36]周啟迪. 世界上古史.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016

[37]吳素梅. 古希臘土著民族探源. 世界民族,2003(5):44

[38]汪國風. 西方文明的起源與特質. 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4,7(1):38

[39]徐曉旭. 歷史語言學、考古學與希臘人種族起源研究. 史學理論研究,2019(1):36

[40]晏紹祥. 邁錫尼國家的起源及其特征.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5(6):92

[41]哈蒙德. 希臘史: 訖至公元前322年. 朱龍華,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8

[42]劉家和, 王敦書. 世界史古代史篇: 上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3]黃洋. 邁錫尼文明、“黑暗時代”與希臘城邦的興起. 世界歷史,2010(3):32

作者簡介:毛衛(wèi)民(1950—),男,北京科技大學退休教師。曾長期開展材料基本原理和應用技術的研究,現(xiàn)從事材料技術進步與人類社會發(fā)展內在聯(lián)系的觀察與分析,著有《材料與文明》、《文明與物質——從材料學視角探索中西文明差異》等著作?!督饘偈澜纭冯s志社特邀作者。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區(qū)學院路30號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系,郵編: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