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到一個關于采血的帖子:
抽血檢查,作為醫(yī)生評估我們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細心的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例行體檢還是疾病診斷,醫(yī)護人員往往都是從我們的靜脈抽取血液,而非動脈。靜脈,如同人體的“寧靜之河”,血液在其中緩緩流淌,壓力適中,成為了抽血的天然選擇。而動脈,則像是湍急的瀑布,血液在其中奔騰不息,壓力巨大。從靜脈抽血,不僅避免了動脈的“狂濤洶涌”,更減少了對患者心臟和血管的沖擊,讓檢查過程變得更加溫柔與安全。
一、靜脈和動脈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靜脈和動脈的區(qū)別。動脈是把富含氧氣和營養(yǎng)的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的血管。它壓力高,血流速度快,血管壁也比較厚,通常位于身體較深的部位。而靜脈則是把用過的、含氧量較低的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它壓力低,血流速度慢,血管壁較薄,多位于體表較淺的部位。
二、靜脈位置淺,容易操作
靜脈位于皮膚表面比較淺的地方,很容易找到和穿刺。比如,我們肘部內(nèi)側、手背、腳背等地方的靜脈往往清晰可見,這讓醫(yī)護人員可以迅速而準確地完成穿刺。相比之下,動脈深藏在皮膚下面,操作起來難度大,需要更專業(yè)的技術和經(jīng)驗。例如,橈動脈位于手腕部位,雖然有時也會用來抽血,但位置較深,穿刺難度和風險都較高。
三、靜脈壓力低,更安全
靜脈內(nèi)的壓力比動脈低,這使得靜脈穿刺后更容易止血。穿刺完成后,只需輕輕按壓一會兒就能有效止血,減少出血的風險。而動脈由于壓力高,如果穿刺不當,容易引發(fā)大出血,甚至形成血腫或假性動脈瘤,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和風險。因此,從靜脈抽血不僅操作簡單,還能顯著降低醫(yī)療風險。
四、靜脈血更能反映身體代謝情況
靜脈血在流經(jīng)身體各部位后,攜帶了豐富的代謝產(chǎn)物和信息,如血糖、血脂、尿酸等,能夠更真實地反映人體的代謝狀況和器官功能。相比之下,動脈血剛從心臟輸出,含氧量高,代謝廢物較少,難以全面反映身體的實際情況。因此,靜脈血更適合用于大多數(shù)常規(guī)血液檢查項目。
五、靜脈穿刺痛苦小,傷口愈合快
靜脈穿刺的痛苦相對較小,傷口愈合也更快。由于靜脈管壁較薄,穿刺時對組織的損傷較小,患者感受到的疼痛也較輕。而動脈穿刺不僅難度大,疼痛感也更強烈,且傷口愈合時間長,增加了感染的風險。因此,從患者的舒適度和恢復速度來看,靜脈抽血是更理想的選擇。
六、特殊情況下需要采集動脈血
雖然靜脈抽血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首選,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醫(yī)生仍會選擇采集動脈血。例如,血氣分析需要測定血液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由于動脈血含氧量高,因此更適合用于血氣分析。此外,對于危重患者或靜脈條件較差的患者,有時也會選擇從動脈采集血液樣本進行緊急檢測。盡管動脈血采集難度大且風險高,但在特定情況下卻是必要的。
七、抽血操作的注意事項
在進行靜脈抽血時,醫(yī)護人員會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操作的安全和準確。首先,會在穿刺部位上方使用止血帶,使靜脈更加明顯,便于穿刺。其次,會對穿刺部位進行嚴格的消毒,防止感染。穿刺時,醫(yī)護人員會以適當?shù)慕嵌葘⑨橆^插入靜脈,并迅速抽取所需量的血液。抽血完成后,會立即移除針頭,并用紗布或棉球按壓穿刺點止血。
八、患者的配合與注意事項
對于患者而言,在進行抽血檢查時也需要積極配合。首先,應保持放松,避免過度緊張導致血管收縮,增加穿刺難度。其次,抽血前應根據(jù)醫(yī)生的建議做好相關準備,如空腹、停藥等,以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抽血后,應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以促進傷口愈合。如果在抽血過程中或抽血后出現(xiàn)任何不適癥狀,應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并進行處理。
所以,抽血檢查大多數(shù)時候選擇靜脈,主要是因為靜脈位置表淺、操作簡便、安全性高、能夠反映身體代謝狀況以及患者痛苦小、傷口愈合快等多方面的原因。盡管在特殊情況下也會采集動脈血,但靜脈抽血仍然是醫(yī)療實踐中最為常見和重要的血液采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