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防震減災科普基地
宣傳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提升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收藏

在中國的西北邊陲

閃爍著一顆璀璨的明珠

復雜的地質發(fā)展歷史

特殊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造就了這里神奇而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是人類歷史文明的沉淀

更是古絲綢之路繁榮的印記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這里是雅丹地貌的命名地

是氣候極端干旱區(qū)代表性地貌類型之一

大約十萬年以來

在構造抬升和風、水為主要侵蝕力的作用下

數(shù)十萬年前形成的河流湖泊相沉積物

被塑造成多種形態(tài)的地貌景觀

包括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壟崗狀雅丹體

以及墻狀和塔柱狀雅丹體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壟崗狀雅丹是雅丹地貌發(fā)育的初級階段,形態(tài)最為完整,單體較大,長百米至千米,寬50—400米,高25—60米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壟崗狀雅丹繼續(xù)受到侵蝕,從而寬度變窄、中間斷開、高度降低,最后外部形態(tài)似墻狀,基本獨立,形成墻狀雅丹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墻狀雅丹繼續(xù)被侵蝕,逐漸形成長寬比最為接近的塔狀雅丹,“大佛”、“偉人像”等象形體均屬于該類型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塔狀雅丹繼續(xù)演化為柱狀,高度特征較為突出,稱為柱狀雅丹

它們擬人似物,栩栩如生

令人嘆為觀止

這里戈壁與沙漠交相輝映

長期干旱氣侯條件下的風蝕和吹揚作用

使得細沙被大風吹走

在戈壁表面留下了一層黝黑的礫石層

形成了僅見于亞洲中部和

中國甘肅一新疆交界處的

“黑戈壁”地貌景觀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黑戈壁

這里沙丘類型復雜,

其中尤以羽毛狀沙壟最為獨特

平直的沙壟組成縱向的管子

兩側壟間低地有梳齒狀排列的次一級沙梗

形似羽毛

與高大的主沙壟呈45°-60° 夾角

“羽?!焙蛢蓚鹊摹坝鹈?/p>

完整地組成了我國獨一無二的沙丘形態(tài)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羽毛狀沙壟

這里沙嶺晴鳴,月泉曉澈

以沙動成響而得名的鳴沙山

與“沙漠第一泉”月牙泉交相輝映

使人們在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奧妙的同時

更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性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這里不僅以神奇壯美的自然景觀聞名于世

也有著輝煌燦爛的人文歷史景觀

735個洞窟,492個塑畫

3990身彩塑,10余座歷代木構建筑

跨越1600余年的歷史

匯集10個朝代的匠人智慧

造就了舉世聞名的“敦煌學”

和“藝術寶庫”莫高窟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佇立在蒼茫大漠戈壁之中的

還有 “因詩而名重”的“陽關”“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從古至今

出現(xiàn)在無數(shù)文人墨客筆下的河西古關

既有萬里豪情,又有千尺柔腸

成為了天涯旅人揮不去的情結

科普自“游”行 |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這里是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等你來打卡~

·END·

資料來源于:“中國敦煌世界地質公園官方網站”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