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鹿善游,但水域卻不是它們的天然生活環(huán)境。雖然人類和馴鹿一樣,都不是以水域為家,但是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那就是造船和航海的技術。
新石器時代,濱海聚落大多建在河邊或海邊臺地上,對于交通的需求,索取水產資源的欲望和對木頭浮出水面的觀察,促使人們發(fā)明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獨木舟。
2002年,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一段獨木舟殘骸,殘長560厘米,寬52厘米,距今8000-7000年。原物為整段馬尾松木,先用火烤焦,再用石錛加工制造而成。舟身整體保存較為完整,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之一。
制造獨木舟的方法,首先將砍倒的樹木去除枝葉,留下主干。然后將需要保留的地方涂上濕泥巴,把要挖去的地方用火燒焦,使之變成較為松脆的碳木,最后用石斧鑿而成。即“刳[kū]木為舟,剡[yǎn]木為楫”。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描繪船只的圖像,是位于挪威北部克瓦爾松的青銅時代的巖畫,距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畫面顯示,在一條小船上有2名馴鹿捕獵者及他們的獵物。
公元前3100年 ,古埃及人開始將木板拼在一起建造船體,在尼羅河上使用漿船運送貨物。
公元前800年,為滿足遠距離航海貿易的需求,腓尼基人發(fā)明了笨重的無槳風帆商船及帶有撞角的多層槳戰(zhàn)艦。
公元700年前后,中國相繼發(fā)明了撐條式斜桁四角縱帆、車船和水密隔艙,并逐漸形成了福船、廣船和沙船三大船型。
公元1782年,瓦特研制出往復式蒸汽機,因其運行可靠,耗煤量低,功率大為提高,對造船業(yè)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船舶發(fā)展逐步邁進蒸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