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月壤造水知多少

2024年度科普中國資源薈萃集成示范項目
廣泛匯聚社會科普精品內容,加強與社會專業(yè)機構協(xié)同聯(lián)動。
收藏

月壤造水知多少

姬揚

2024.8.28

月亮上沒有水,這基本上是常識了。但是自嫦娥奔月以來,情況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既然連酒都釀出來了,水應該也會有的吧?

2024年8月22日,有科學新聞說:我國科研人員利用嫦娥5號帶回的月壤樣本,發(fā)現了大量生產水的辦法,可以1噸產生51-76千克水。

我國科學家發(fā)現月壤生產大量水的新方法

這個成果顯然意義重大,但是與我們的常識有沖突:過去多年的科學報道和科普宣傳告訴我們,月球上幾乎沒有水?,F在突然說,1噸月壤就可以產生幾十公斤水,反差太大了。到底為啥呢?簡單介紹一下。

以前說的月球上沒有水,指的是缺少我們熟悉的那些形式的水,不管是液態(tài)的水、固體的冰還是氣態(tài)的水蒸氣,甚至連我們初中化學課里學過的那種結晶水都沒有。結晶水不是液態(tài)水,而是結合在化合物中的水分子。比如說,五水硫酸銅(CuSO4·5H2O)是藍色的粉末晶體,加熱到一兩百度就會脫水,變成無水硫酸銅(CuSO4)的白色粉末。此前的研究工作表明,這些形式的水,在月球上都沒有——好吧,也許在月壤中有萬分之幾的含量,但是我們就不抬這個杠了。

五水硫酸銅(左)和無水硫酸銅(右)的顏色明顯不一樣。

前幾天發(fā)布的這個科學新聞說的是,利用嫦娥5號帶回的月壤樣本,能夠得到重量比大約5%的水,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百分之幾比萬分之幾,可是差了幾百倍呢。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工作說的是:月壤里有足夠多的氫原子和氧原子,但是它們的存在形式與我們日常熟悉的水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們能夠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水,而且量還不少。

舉個例子就清楚了。在下面這兩張照片里,左邊的是保溫板,右邊的是鐵礦石,它們都跟水沒有關系。我們平時看到它們,也不會聯(lián)想到水。但是,保溫板是聚苯乙烯((C8H8)n)材料,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氫原子,鐵礦石通常包括磁鐵礦(Fe3O4)、赤鐵礦(Fe2O3)和菱鐵礦(FeCO3)等,包含了大量的氧原子。只要你把它們交給化學家,分分鐘給你變出水來,信不信?這就是最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當然,發(fā)生反應的條件可能不簡單,投入的成本可能會很大,但是跟把水運到月亮上,這些都不算事兒啊!

保溫板(左)和鐵礦石(右)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這次新聞報道提到的工作,只用了很少一點點月壤,耗費的量只有幾十毫克(上次你剪手指甲的時候,剪下來的那一小片指甲,可能就不止這個量了)。用這么微小的樣品,做各種精細的測量,是非常困難的。雖然說最后的結論是,可以產生重量比大約5%的水,但是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哪怕一滴水甚至一絲水蒸氣,因為實驗條件不允許收集這些產物。

再說一遍,實驗可能是用十幾毫克的月壤產生了一兩毫克的水蒸氣,但是并沒有收集到任何實物,5%的產量只是科學推論,盡管是相當嚴謹的推論。至于說,1噸月壤可以產生51-76千克水,就更是美好的預期了,因為嫦娥5號帶回來的月壤總計還不到兩公斤。至于說文章里提到的月球造水方案,現在只能說,確實比科幻小說要實際多了。

即便如此,這個結果也是非常驚人的,意義顯然特別重大。那么,為什么以前沒有報道呢?

首先,月壤樣品可能太少了。在嫦娥5號采樣歸來以前,國內只有一克樣品,還是美國幾十年前贈送的;國外的樣品總量雖然挺多,但是真正分出去讓人研究的,可能也不多。

美國曾經贈送我國1克月壤樣品

其次,以前的測量技術也許不夠精密。月壤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無損測量,因為樣品很寶貴,所以分給你的量很少,你可以用它測這個測那個,但是不能把它用掉了,用掉了就沒有了,誰也不敢冒這個險。這次工作拿到的樣品大概是幾克,最后耗費的可能是幾十毫克,這個估計也是咬緊牙關才下的決心了。如果今天你把一卡車月壤送到我們村子里,下星期我就可以告訴你它的各種性質——從來就沒有這么簡單的任務??!

阿波羅和嫦娥的登月地點不一樣

這個結果還不一定對啊。前兩天才報道出來,雖然經過了好幾年多方面的研究,雖然經過了好幾輪長時間的同行評議,雖然發(fā)表在高水平的國際期刊上,雖然得到很多媒體的廣泛報道,但是我們還是要承認,這個工作需要經過進一步的獨立檢驗。

我讀了這篇工作對應的科學論文,發(fā)現其中的數據是自洽的,雖然給人的感覺是撐得很滿,但是也沒有明顯矛盾的地方。如果說我還有更具體的懷疑,那就是下面這張圖了(來自于論文的圖2B),他們用電子能量損失譜測量了月壤里五種主要成分的氫原子含量:主圖里是單位質量的各種成分中所含的氫原子的數量(這個應該是首次得到的結果吧),插圖是各種成分所含氫原子量占月壤含氫原子總量的百分比(以前已經有人測過月壤各種成分的質量百分比了)。加熱月壤到1000多度、發(fā)生化學反應以后,月壤會損失一些重量,大概5%,他們認為損失的質量全是因為水蒸氣跑了,所以就可以推斷月壤中氫原子的絕對數量。但是問題在于,剛才那個主圖里的測量單位是“任意單位”a.u.,其實只能做相對的比較,如果跑掉的東西不是水蒸氣(比如說就有人猜也許是氧氣呢),那么他們的結論就會有問題了。

用電子能量損失譜測量月壤里五種主要成分的氫原子含量(來自于論文的圖2B):主圖里是單位質量的各種成分中所含的氫原子的數量,插圖是各種成分所含氫原子量占月壤含氫原子總量的百分比。

我的最大疑問在于,根據這個工作可知,月壤中氫原子的數目百分比可能高達15%,而質譜的測量是相對比較簡單的,為什么以前沒有聽說過這方面的報道呢?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也許是其他研究者沒有朝這方面想、瞄著這個做,但總是感覺有些奇怪的。

關于氫原子的來源,他們也有些猜測,認為有可能來自于太陽風,因為太陽風里包含了很多氫原子或者質子。我估計了一下,如果只依賴太陽風產生月壤里的氫原子,如果簡單認為月球表面以下10厘米之內的氫原子都來自于太陽風的話,那么從零積攢到現在這個濃度,大概只需要幾十億年也就夠了。既然月球和太陽的年齡都有幾十億年,所以這件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太陽風從哪里來?太陽風從太陽來。

至于說,以前的月壤樣品為什么沒有觀察到這個結果,也許是因為月壤的成分在不同的地點有差別。西哲有言:參差百態(tài)乃幸福之源。也許這次就是幸福來敲門了呢。

至于說這樣的可能性:月球各地的月壤成分大致相同,只是太陽風作用的結果隨緯度有差別,恐怕就相當不可能了。一個原因是,各個登陸點帶回來的影像表明,不同地方的月表差異很大;另一個原因是,太陽風還是相當均勻的,隨緯度的差別最多依賴于維度的余弦,嫦娥5號登陸的緯度最高,大約是北緯43度,而阿波羅雖然主要在赤道附近的,但是也曾經到過南緯20度和北緯26度,所以這個差別最多也就是50%,根本不算事兒。

所以呢,月壤造水這個工作,很好很重要,但是結論很驚人,肯定需要進一步的驗證。我想,世界上能夠拿到月壤樣品的團隊還很多,可能有些人已經開始用各種方法檢驗自己的樣品、并與這次發(fā)表的結果做比較了。我們普通人只需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我覺得應該也不會等太久的。估計今年結束之前,就會有獨立的新結果出來。

至于說現在呢,我還是有些懷疑。而你呢?你當然可以因看見我的文章才相信,但是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