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5G技術的快速普及,關于“5G輻射比4G更強,對人體危害更大”的說法在網絡上廣泛傳播,那么,這種說法究竟是真是假?
5G輻射真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嗎?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輻射。輻射是一種能量傳遞的方式,分為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兩大類。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能量較高,可能對人體細胞造成直接傷害;而電磁輻射(如無線電波、可見光、紅外線)能量較低,通常不會對人體產生顯著影響。
5G基站和手機發(fā)出的輻射屬于電磁輻射,具體來說是無線電波。
無線電波的頻率范圍遠低于可見光,其能量也遠低于可見光。因此,從輻射的基本屬性來看,5G輻射并不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很多人認為,5G基站數量比4G多,因此5G輻射更強。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誤解。5G網絡的提速并不是通過增加輻射強度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擴容傳輸帶寬和優(yōu)化網絡架構來實現(xiàn)的。就像拓寬高速公路一樣,5G通過增加“車道”來提高數據傳輸效率,而不是通過提高“車速”來增加風險。
此外,5G基站的設計更加智能化。
5G網絡采用了小基站和室內分布系統(tǒng),這些基站的功耗更低,輻射量也更小。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4G基站多為宏基站,覆蓋范圍大,但輻射強度并未因此顯著增加。專家指出,5G信號的頻率分為厘米波和毫米波兩種。目前,我國主要使用的是厘米波,其頻率與4G相差不大;而毫米波雖然頻率較高,但在我國尚未大規(guī)模部署。無論是厘米波還是毫米波,其頻率都遠低于可見光,因此對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5G輻射的強度,我們可以將其與日常家用電器進行對比。
根據國家標準《電磁環(huán)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限值為40微瓦/平方厘米,而實際施工中,運營商通常將輻射值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內。相比之下,家用電器的輻射強度要高得多:電吹風的輻射約為100微瓦/平方厘米;電磁爐的輻射量可達580微瓦/平方厘米;無線路由器在1米范圍內的輻射量也有60微瓦/平方厘米以上。
由此可見,5G基站的輻射強度遠低于家用電器,甚至比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還要低。
專家特別指出,當手機信號不好時,手機會以滿功率發(fā)射信號,此時的輻射反而更大。因此,與其擔心基站的輻射,不如關注手機的使用習慣。5G基站的數量確實比4G多,但這并不意味著輻射強度增加。相反,基站數量越多,手機與基站之間的距離越短,手機的發(fā)射功率就越低,輻射反而會減小。這是因為手機在信號弱時會自動提高發(fā)射功率,而在信號強時則會降低功率,從而減少輻射。
此外,5G基站的覆蓋范圍較小,單個基站的輻射強度也較低。
這種“小而密”的布局不僅提高了網絡效率,還降低了整體輻射水平。輻射無處不在,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自然界中的電閃雷鳴、太陽黑子活動都會產生電磁輻射。日常生活中,無線電臺、微波爐、電腦、電視機等設備也會產生電磁輻射。只要將這些輻射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它們對人體就是無害的。關于5G輻射的謠言,很大程度上源于公眾對新技術的不了解。事實上,從2G到5G,無線電波的基本屬性并未改變,技術的進步只是讓通信更高效、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