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被莧(Amaranthus polygonoides)原產(chǎn)美國、加勒比海島嶼、墨西哥的外來入侵物種。入侵級(jí)別為3級(jí),為局部入侵類外來入侵物種。1870s傳入中國。惡性雜草之一。
小路偶相逢,原中有細(xì)風(fēng)。
有緣方有份,一世不了情。
(中華新韻)
**名 稱:**合被莧
**拉 丁 名:**Amaranthus polygonoides
**分類地位:**莧科 Amaranthaceae 莧屬 Amaranthus
**別 名:**泰山莧。
異 名:Albersia polygonoides、Amblogyna polygonoides、Amaranthus berlandieri、Amaranthus polygonoides subsp. berlandieri、Amaranthus taishanensis、Glomeraria polygonoides、Roemeria polygonoides、Sarratia polygonoides.
識(shí)別特征:
1、直立或斜上升莖高可達(dá)40厘米以上,綠白色,下部有時(shí)淡紫紅色,通常多分枝,疏被短柔毛。
2、葉片卵形、倒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微凹或鈍圓,常具一長尖刺頭,基部楔形,葉面中央常具一白色云狀橫帶,干后不顯,兩面?;揖G色,無毛。
3、花常簇生于葉腋,總花梗極短,雌雄花混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約為花被長的1/2,花被4-5裂,膜質(zhì),白色,具3條縱脈,中肋綠色,雌花花被片基部合生成筒狀,果時(shí)筒長約2.5毫米,宿存,胞果不周裂,長圓形,近等長于花被處,上部微皺,內(nèi)含種子1粒。種子倒卵狀近圓形,雙凸透鏡狀,紅褐色至黑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澤,直徑約1毫米,邊緣環(huán)帶極窄,隱約可見幾條同心圓尖條紋,邊緣極銳?;可遭g圓稍突出,基部凹缺三角形,常側(cè)向腹面,缺口處顆粒稍明顯,上唇和下唇突出相近,種臍位于凹缺內(nèi),橢圓形,紅褐色。
**國內(nèi)分布:**分布于山東、北京、天津、安徽、遼寧、浙江等地。拍攝于山東省威海市路邊。
**國外分布:**原產(chǎn)美國、加勒比海島嶼、墨西哥。
**生 境:**生于田野、路旁、荒地等處,有進(jìn)成為旱地和草坪的雜草。
**物 候 期:**花果期6-9月。
**危 害:**合被莧(Amaranthus polygonoides)原產(chǎn)美國、加勒比海島嶼、墨西哥的外來入侵物種。入侵級(jí)別為3級(jí),為局部入侵類外來入侵物種。1979年先后在山東泰安和濟(jì)南發(fā)現(xiàn),1980s在安徽北部發(fā)現(xiàn),2002年在北京發(fā)現(xiàn)。無意引進(jìn),常隨植物種子、苗木和草皮運(yùn)輸擴(kuò)散,蔓延速度快。為惡性雜草之一。危害花卉、綠地、草坪、農(nóng)田等,常成片生長,抑制入侵地植物生長。
編輯: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