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陳能寬(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

中合智儀核科普展覽
較為全面的向公眾展示核科學、核技術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收藏

1946年畢業(yè)于唐山交通大學(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1948年和1950年先后獲美國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1999年,被授予研制“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并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陳能寬長期從事金屬物理和物理冶金的基礎研究,在多種金屬單晶體形變、再結(jié)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行為方面,解決了一系列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理論和實驗問題,對中國材料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工作中,他領導和組織了爆轟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并多次在技術上參與領導和組織了國家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的研制和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立下功勛。他在領導、制訂和實施國家863計劃過程中,為推動中國激光技術領域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在中國的導彈核武器中比原子彈、氫彈更神秘、更浩繁的科學工程是他與他的同事們,歷盡10余年的艱辛,改寫了中國核武器定型方法的歷史,開辟了用冷試驗來定型的新途徑。從70年代開始,中國核導彈從近程、中程一直到洲際導彈,都是采用這種辦法來定型的,不僅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為重要的是,保證了沿線居民的絕對安全。專家們每每自豪地談及這項技術,都無不稱贊:“陳能寬功不可沒!”

在空爆核彈試驗中、在核爆試驗方式的改進上、在核九院的建設上、在新時期高新技術的發(fā)展上等等,陳能寬都是“功不可沒!”。

評論
中氣旋
少師級
已經(jīng)閱讀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