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中國橡膠——荊棘叢中拓荒路

海南大學科普團隊
致力于依托學校特色學科領域的專業(yè)優(yōu)勢,深耕科普事業(yè)發(fā)展。
收藏

中國橡膠——荊棘叢中拓荒路

海南大學海衛(wèi)士志愿服務隊 劉璇

指導老師:饒穎芝(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那你可曾知道,我們踏在腳下的舒適鞋墊,收在腰間的便利松緊帶,扎在發(fā)上的各式皮筋……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卻是數(shù)十萬拓荒大軍南下,并為之不懈努力的成果。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們的原材料,戰(zhàn)略大宗物資——橡膠。


圖 1 橡膠的應用非常廣泛

在如今的南方沿海地區(qū),橡膠樹遍地可見,但鮮為人知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并沒有橡膠樹。部分西方學者曾認為,中國土地幅員遼闊卻沒有一寸適宜橡膠生長,因為天然橡膠對溫度、濕度、土壤、風力等的要求都極高,傳統(tǒng)種植區(qū)僅在南北緯十度之間。

1904年,云南德宏自治州的土司刀安仁從新加坡購回橡膠樹苗八千余株,種植在盈江縣鳳凰山。雖然因戰(zhàn)亂和管理不善等現(xiàn)僅存活了一株,但有學者認為,這標志著中國人民勇斗自然種植橡膠樹的歷史正式開始,這棵僅剩的獨苗也被尊為“中國橡膠母樹”。1906年,樂會縣南盈村(今瓊海市博鰲鎮(zhèn)朝陽墟南盈村)旅居馬來西亞的華僑何麟書避開阻撓、冒險從南洋一帶引進了四千橡膠樹苗,靠腳丈量挖穴,憑手作尺植膠,歷經(jīng)艱難險阻,終于在樂會縣會山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橡膠園——瓊安膠園?,F(xiàn)如今,瓊安膠園內有一棵百年“橡膠王”,便是當年種下的幾千株橡膠樹之一。在那個年代,橡膠母樹和膠籽都極為珍貴,有“一粒種子堪比一兩黃金”之說,收集種子的人們徹夜不眠守在樹下,聽到膠果炸裂聲便趕緊去拾取。這些凝聚著眾人心血的種子不僅在海南扎根,還傳播到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地,為之后新中國創(chuàng)造在北緯18度到24度大面積種植橡膠的奇跡奠定了基礎。


圖 2中國橡膠母樹


圖 3 橡膠王

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封鎖禁運政策,武器彈藥、原子能材料、石油等多達1700余種戰(zhàn)略物資對中國禁運。橡膠作為重要工業(yè)原料,也是在禁運榜上,連一塊橡膠片,一枝橡膠芽條都不允許帶到中國。但是,小到橡皮擦熱水袋,大到飛機艦船,工業(yè)、醫(yī)療、國防、日常生活……到處都離不開天然橡膠的身影。新中國為打破反華勢力的經(jīng)濟封鎖和橡膠禁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戰(zhàn)略決策——在華南地區(qū)建立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獨立自主發(fā)展新中國橡膠事業(yè)!在毛主席指示下,葉劍英元帥領導華南墾殖局開始研究橡膠樹種植技術,并在海南建立橡膠林種植基地,中國橡膠的拓荒路正式拉開序幕。

上萬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集體轉業(yè),復員官兵、大批南下干部、歸國華僑、大專院校師生、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農民群眾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浩浩蕩蕩向荒山野嶺擂鼓進軍。他們扎根在窮鄉(xiāng)僻壤,篳路藍縷,艱苦創(chuàng)業(yè)。愛國華僑雷賢忠,毅然放棄了馬來西亞的優(yōu)渥生活,籌謀多年,于1955年11月把十余箱優(yōu)質橡膠種子和樹苗設法運上英國“海后”號客輪,經(jīng)過太平洋上六晝夜的航行后抵達海南??谑?。周恩來總理稱贊他所帶橡膠良種“比金子還貴重”。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他們不懼毒蛇野獸襲擾,揮鋤開荒、灑汗種植,在瓊州大地上開墾出一片片生機盎然的膠園。80年代初期,我國成功越過國際公認的“植膠禁區(qū)”,在北緯18度到24度地域大面積種植橡膠樹。該技術榮獲1982年國家發(fā)明獎一等獎,這是對中華兒女不畏艱險“儋州立業(yè),寶島生根”的有力肯定與褒揚!

圖 4 1960年周總理來儋州視察

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幾十萬農墾人,三十年拓荒路,創(chuàng)造了在北緯十八度以北大面積種植天然橡膠的奇跡。中國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的成立,為國防工業(yè)發(fā)展和國家經(jīng)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在祖國南疆豎起一座綠色的英雄豐碑。


圖 5 綠色橡膠林

一顆橡膠樹從六七歲開始,每隔幾天,便要迎著清晨的曙光挨上一刀,持續(xù)幾十年,不斷為人類奉獻著她的汁液,所以橡膠樹也被稱為“慈母樹”。那層層疊疊的割痕,不僅形成了她獨有的年輪,更是銘刻著勤勞的中華人民創(chuàng)造的又一奇跡。見證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與工業(yè)革命發(fā)展歷程的橡膠樹,又承載了新中國開拓進取的奮斗史詩。


圖 6 橡膠樹上的割痕

天然橡膠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長征”,不僅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鞏固了國防安全,更是孕育出獨特的軍墾文化、華僑文化和知青文化。對三代農墾建設者不懈拼搏形成的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精神,我們最好的致敬是傳承,最好的學習是踐行。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更需要我們擁有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勇氣與魄力,弘揚拓荒者精神。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大思快跑
庶吉士級
已閱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