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方,氣候差異極大,就以降雨來說吧,南北方就有著極大的差異。我們總說南方和北方,但又有幾個人知道南北方是如何劃分的呢?
其實,關(guān)于南北方的劃分有一些不同的說法,而根據(jù)降水量來劃分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劃分方法,一般認(rèn)為,年等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方被稱之為南方,而800毫米以下則屬于北方。800毫米,這只是從宏觀角度來說的,而具體到每一個地區(qū),降水量的多少又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區(qū)是位于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9毫米,而降水量最大的地區(qū),年平均降水量可達(dá)6557毫米,這是哪里?就是中國臺灣省的火燒寮?;馃嫉哪昶骄涤炅靠蛇_(dá)6557毫米,而最大降雨量則達(dá)到了8409毫米,它發(fā)生在1912年,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高的年降雨記錄。
火燒寮的降雨量為何如此之大呢?在我國大多數(shù)的地區(qū),無論是雨水充沛,還是降水稀少,雨都是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的,在一年之中,總是有那么一些時間會發(fā)生集中降雨,而在另一些時間中,則很少降雨,甚至沒有降雨,但火燒寮不是。
火燒寮一年四季都在降雨,這是怎么做到的呢?在高中地理課上,我們知道了地球上降水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鋒面雨、臺風(fēng)雨、對流雨和地形雨,而火燒寮這里的降水基本上都可以算作是地形雨。地形雨,顧名思義,就是因地形而產(chǎn)生的降雨。簡言之,降雨就是地表的水氣受熱蒸發(fā),在天空中凝結(jié)成云,然后再次降落地表的過程。當(dāng)濕潤的氣流遇到山脈等較高的地形阻擋時,就只能被迫抬升,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于是水氣再次變成水滴,形成降水,這就是地形雨。
火燒寮位于我國臺灣省的東北部地區(qū),其從西北到東南,呈現(xiàn)出向外側(cè)傾斜的地形特征,且又位于迎風(fēng)面,于是水氣在這里會被迫抬升,于是就會形成地形雨。
那么為什么這里一年四季都會下雨呢?
還是其獨特的地形所導(dǎo)致的,我們知道臺灣省是一個島,四面環(huán)水,而火燒寮這個地方的地形傾斜面又很大,所以無論是冬季的東北季風(fēng),還是夏季的東南季風(fēng),甚至是來自于大海的臺風(fēng),都會在這里因地形的影響而形成降雨,所以這里一年四季就都在下著地形雨,憑借著這樣的地理優(yōu)勢,火燒寮很輕易地就成為了中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于是就有人將它稱之為“中國雨極”。
作為“中國雨極”,火燒寮具有兩個特征,第一就是年降水量大,我們相信在未來這里還可能刷新100多年以前創(chuàng)下的年降水量記錄;第二就是降水時間長,在這里,一年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下雨,平均降雨天數(shù)達(dá)到了214天。
俗語有云:“水火無情”,而以我們的常識來看,這里唯一需要擔(dān)心的就是“水災(zāi)”,而最不需要擔(dān)心的就是“火災(zāi)”了,但事實卻不是如此,這里其實是一個防火意識極強的地方。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下雨,平均降水量都在6000毫米以上,怎么會是個防火意識很強的地方呢?而且就連名字中也帶“火”,這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呢?關(guān)于“火燒寮”這個名字,其實還是有故事的,這個故事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年以前。
距今200多年以前,正值清朝乾隆年間,彼時的這里還是一個村莊,名字也并不叫做“火燒寮”。
本來這里的村民過著安靜祥和的生活,享受著濕潤的氣候,沒有誰會擔(dān)心“火災(zāi)”的侵?jǐn)_。而就在這一天,村子里的一個村民在煮飯的時候,不小心引發(fā)了火災(zāi),而且由于救助不及時,火災(zāi)迅速蔓延開來,不久便演變成為了一場大火,而在大火過后,整個村莊都被燒毀了,這可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也再次提醒了我們“水火無情”,即使是在這樣一個被水浸透了的地方,用火不慎,仍然可能釀成滔天大禍。
在大火過后,村民們再次重建村莊,并將這里改名為“火燒寮”,以此來時時提醒后人,一定要記住先輩的教訓(xùn),養(yǎng)成極強的防火意識,不可掉以輕心。于是這里便有了一個與當(dāng)?shù)貧夂蛱卣鳂O不相稱的名字。
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公眾號:sunmon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