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最新記錄的南極中爪魷。這是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的研究船“法爾科”號在海洋普查(Ocean Census)旗艦考察期間,于3月9日在南大西洋南桑威奇群島(South Sandwich Islands)附近600米的深處,利用其遙控潛水器“蘇巴士安”(SuBastian)拍攝到這條長約30厘米的南極中爪魷。2025年同時也是南極中爪魷被鑒定的100周年,據(jù)估計,它們的最大體長可達7米。圖源: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2025年4月16日,來自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最新報告震撼了科學界。一支國際科學家團隊首次在南極附近的深海拍攝到了南極中爪魷(學名: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的影像,而且,這只南極中爪魷竟然是一只年幼個體,長約30厘米。這個發(fā)現(xiàn)具有極大的意義,因為南極中爪魷一直以來都是海洋生物學中的神秘物種,直到現(xiàn)在,科學家們才第一次在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中捕捉到活體影像。
南極中爪魷的首次影像是由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遠程操作潛水器(ROV)SuBastian拍攝的。該潛水器在600米深的南大西洋水域拍攝到的影像,可以看出這只透明的幼體南極中爪魷在深海中的生活狀態(tài)。這一發(fā)現(xiàn)發(fā)生在2025年3月9日,當時,考察隊正在進行一次探索性的深海生物調查,地點位于南桑威奇群島附近的南大西洋。
南極中爪魷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深海生物,它屬于小頭魷科(學名:Cranchiidae)。這一科的生物,通常身體是半透明的,所以一般來說在深海的黑暗環(huán)境中保持一定的隱蔽性。雖然科學家們早就知道了南極中爪魷的存在,但由于它們棲息在深海,距離人類的活動區(qū)較遠,導致對它們的研究始終處于較為初步的階段。南極中爪魷的體型龐大,成年的個體能夠長到7米,體重可達500公斤,是地球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之一。盡管如此,關于南極中爪魷的生活習性、生命周期以及繁殖方式等仍然缺乏詳細資料。
公開資料顯示,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是一家致力于海洋科學研究和探索的非營利性組織,旨在推動全球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理解和保護。該研究所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支持各種深海探險和生物學研究,其研究船和設備均為海洋科學家提供重要的研究平臺。遠程操作潛水器(ROV)SuBastian是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核心探索工具之一,具備高超的水下操作能力,能夠深入海洋深處進行精細的生物觀測、數(shù)據(jù)收集和樣本采集。SuBastian配備了高分辨率攝像頭和各種科學儀器,幫助科學家在深海環(huán)境中捕捉到許多此前無法見到的海洋生物影像,對探索未知的海洋生命和環(huán)境變化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
過去,科學家對南極中爪魷的了解多來自一些零散的線索,比如鯨魚胃中發(fā)現(xiàn)的魷魚殘骸,或是它們作為捕撈目標的牙鱈魚捕食記錄??梢哉f,南極中爪魷一直以來都像是深海中的“幽靈”,很少有人見到它們的真實面目。直到這次考察,科學家們才有機會通過最新的技術,首次拍攝到它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活動影像。
除了南極中爪魷,這次深??疾爝€帶來了另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2025年1月25日,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另一次考察拍攝到了另一種罕見的玻璃魷魚——冰川玻璃魷魚(學名:Galiteuthis glacialis)的影像。這種生物與南極中爪魷在外形上有相似之處,都具有透明的身體和長觸手,但它們棲息的區(qū)域和生活習性有所不同。冰川玻璃魷魚首次被拍攝到的地點是南極附近的貝林斯豪森海,拍攝深度為687米。這兩項發(fā)現(xiàn),證明了人類對于深海生物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許多種類仍然藏匿在未知的深海世界中,等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
這次拍攝南極中爪魷的考察任務,實際上是一項為期35天的海洋普查計劃,目的是通過最新的技術手段,發(fā)現(xiàn)并記錄新型海洋生物。該項目是施密特海洋研究所與多個國際合作機構共同開展的,其中包括日冕基金會-內克頓海洋普查、普利茅斯大學(英國)、GEOMAR海洋研究中心(德國)以及英國南極考察局等??茖W家們利用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遠程操作潛水器SuBastian,深入海底600米深處,進行精細的生態(tài)調查。
這些技術,讓科學家們能夠在實時傳輸?shù)那闆r下與全球的其他專家共同討論和分析數(shù)據(jù),分享研究成果。普利茅斯大學的米歇爾·泰勒博士表示:“借助遠程操作潛水器,能夠將這些深海影像實時共享給全球科學家,這不僅加速了物種發(fā)現(xiàn)的過程,還擴展了我們對海洋生命的理解。”
南極中爪魷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的觸手中央長有一排鉤子。這些鉤子是南極中爪魷與其他玻璃魷魚的重要區(qū)別之一,科學家通過這個特征能夠明確區(qū)分不同種類的魷魚。盡管南極中爪魷和冰川玻璃魷魚在體型上有相似之處,特別是透明的身體和銳利的觸手末端,它們的觸手結構卻有所不同。通過這些細節(jié),科學家能夠進一步了解這些深海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查閱資料了解到,南極中爪魷的成體可長到7米長,體重大約可達到500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無脊椎動物之一。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深處于南極周圍的冰冷水域,因此能夠適應極端的溫度和壓力。至今,關于它們的繁殖、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知識仍然相對匱乏??茖W家們推測,它們在生長過程中會失去幼體時期的透明外觀,逐漸呈現(xiàn)出更為龐大的體型,成為深海中的頂級捕食者。
南極中爪魷的首次拍攝,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個深海世界中一個鮮為人知的角落。雖然這種魷魚的研究仍處于初期階段,但每一次新的發(fā)現(xiàn)都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料,有助于推動海洋生物學的進步。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執(zhí)行主任喬蒂卡·維爾瑪尼博士表示:“我們通過此次拍攝,能夠收集到大量高分辨率的影像資料,這些資料將幫助全球的專家更好地辨識和研究這些神秘的海洋生物。”
迄今為止,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遠程操作潛水器SuBastian已經(jīng)成功拍攝到至少四種不同魷魚的首次確認影像。2020年,科學家通過它拍攝到了小旋魷(Spirula spirula)的影像,2024年則拍攝到了另一種魷魚——Promachoteuthis。這些影像的拍攝為科學界提供了珍貴的數(shù)據(jù),讓人類更多地認識到了海洋生態(tài)的豐富性、復雜性。
正如維爾瑪尼博士所說,海洋充滿了未解的謎團,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會越來越多地揭開更多深海生物的神秘面紗。每一次深海探險的背后,都承載著對未知的探索與追求。對于我們普通大眾而言,盡管這些海洋生物距離我們極為遙遠,但它們的存在卻以一種不為人知的方式,悄然影響著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文字供讀者參考,不代表平臺觀點。感謝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圖片授權。)
資訊源 | 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文 | 王海詩(Amphitrite Wong)編輯 | Linda
排版 | 綠葉
參考鏈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