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北京科協(xié)新媒體2025年4月“科學”流言榜揭曉!來看看流言和真相
1隔著玻璃曬太陽也能“補鈣”
2太陽能板釋放有害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
3只吃水煮菜能減肥
4“機器人手術”等于“機器人做手術”
5長期使用電動牙刷會導致牙齒變薄、牙齦出血
6“清幽”益生菌、牙膏等產品可以治療幽門螺桿菌
7配料表越短,食品越安全
8“輔助駕駛”等于“自動駕駛”
9零防腐劑的食物一定更安全
10空腹運動,燃脂效果更好
1.隔著玻璃曬太陽也能“補鈣”
流言:
戶外吹絮惹人煩,不想出門時,坐在自家陽臺隔著玻璃曬太陽,也能夠“補鈣”。
真相:曬太陽并不能直接為人體提供鈣元素,而是因為太陽光中的紫外線B(UVB)能夠作用于人體皮膚,使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被吸收入血并經肝、腎代謝后變成活性維生素D。研究表明,雖然維生素D也可通過食物補充一部分, 但約80%還是要通過紫外線照射來自身合成?;钚跃S生素D可以促進鈣、磷吸收,還能調節(jié)骨代謝,從而達到補鈣的目的,預防佝僂病、骨質疏松等病癥。所以,為了預防骨質疏松,平時要注意適當曬太陽。
隔著玻璃曬太陽很難“補鈣”。根據(jù)波長不同,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分為UVA、UVB和UVC。其中UVA波長最長,為320-400納米,能量較低,95%以上能穿透大氣層,是導致皮膚光老化和曬黑的元兇。UVB波長中等,為290-320納米,但能量較高,大部分會被臭氧層吸收,僅約10%能到達地面,是導致皮膚曬傷和色素沉著的主要原因。UVC波長最短,為100-290納米,幾乎完全被臭氧層吸收,無法到達地面。
能夠幫助合成維生素D的是UVB,UVA則對維生素D的合成沒有幫助。而普通玻璃如窗戶、汽車玻璃,幾乎可以阻擋所有的UVB,僅允許UVA透過;特殊玻璃(如石英玻璃)可能允許UVB通過,但日常生活中極少使用這類材料。因此,隔著玻璃曬太陽,紫外線的透過率會大幅度降低,即使感到溫暖,皮膚也無法獲得足夠的UVB來合成維生素D,從而無法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
選擇合適的曬太陽時間很重要,上午9時到10時、下午3時到5時,這兩個時段溫度比較合適,陽光中的紫外線比較強,但又不是最高,是比較好的曬太陽時間。每周2-3次,將頭面部、手臂、腿部等暴露在日光下30-60分鐘,就足以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
2. 太陽能板釋放有害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
流言:
太陽能板會釋放有害電磁輻射,對人體造成傷害,不要使用。
真相: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jù)。太陽能板的核心技術基于光伏效應,通過半導體材料(如硅)直接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是非電離輻射,與X射線、核輻射這類電離輻射完全不同,不會損傷DNA,也沒有致癌性。
即使在逆變器將直流電轉為交流電時,也只會產生極低水平的電磁輻射,國家對光伏逆變器電磁兼容性有嚴格的標準,這些輻射的強度遠低于一般家用電器或通訊設備。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建議的公眾磁場暴露限值為100uT(uT:微特斯拉的縮寫,是磁感應強度的單位),而光伏系統(tǒng)在工作時產生的電磁輻射遠低于這個標準,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總之,目前沒有任何權威研究表明太陽能板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事實上,太陽能作為清潔能源,能夠減少空氣污染、改善環(huán)境質量,對公共健康利大于弊。
3.只吃水煮菜能減肥
流言:
減肥過程中,應該多吃水煮菜,少吃肉。
真相:只吃水煮菜不一定能讓你減肥卻可能導致營養(yǎng)不良,危害身體健康。減肥需要的是合理的飲食結構和均衡的營養(yǎng)攝入,單一食物難以滿足這一需求。
相比于爆炒、油燜、紅燒等其他烹飪方式,水煮菜通常可以減少攝入的油脂和熱量,因為不需要添加大量的油來烹飪,這樣做有助于減少熱量,所以很多人說這樣做能減肥。其實也不一定。減肥的關鍵是控制能量的收支平衡,只有能量攝入小于能量支出,才能減肥。只吃水煮菜,但如果吃得特別多,還吃很多能量比較高的菜,比如土豆片、山藥片、藕片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能量同樣很高,也會長胖。
而且,水煮菜不能提供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yǎng)素,只吃水煮菜、不吃肉蛋奶,也沒有水果等食物攝入,可能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影響身體健康。健康減肥,不僅要控制熱量攝入,還要確保攝入多樣化的食物,包括肉蛋奶,確保足夠的營養(yǎng)。
4.“機器人手術”等于“機器人做手術”
流言:
機器人手術就是機器自己動刀,脫離醫(yī)生獨立操作。
真相:機器人其實是醫(yī)生的“超能外骨骼”:主刀醫(yī)生全程坐鎮(zhèn)控制臺,通過手指精細操作主控器,機械臂同步復現(xiàn)醫(yī)生動作,并自動濾除手部震顫。就像頂級賽車手配備精密方向盤,每個切割、縫合動作都由醫(yī)生親自“駕駛”。
因為機械臂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特別適合處理胰腺這類位置深、血管密集的器官,胰腺手術的“暗戰(zhàn)”更需要人機協(xié)同。通過使用機器人配備的可多角度旋轉的器械,外科醫(yī)師可以在狹小空間完成毫米級精細解剖,3D高清影像更是將血管放大10倍顯示。
雖然機器人手術創(chuàng)口小、恢復快,但復雜情況仍需傳統(tǒng)開腹手術。何時進退、如何取舍,全靠醫(yī)生臨床經驗判斷。因此,機器人本質是醫(yī)生的“超級工具”,而非擁有自主意識的“外科醫(yī)生”。
5.長期使用電動牙刷會導致牙齒變薄、牙齦出血
流言:
盡量不要使用電動牙刷,因為長期使用會導致牙齒變薄,或者牙齦出血。
真相:電動牙刷正常使用不會傷牙,更不會導致牙齒變薄或牙齦出血。事實上,電動牙刷的振動頻率穩(wěn)定,能夠更有效地去除牙菌斑,相比手動牙刷,反而能減少刷牙時的摩擦損傷。
牙齒變薄主要是由于牙釉質受損,而這通常與錯誤的刷牙方式、使用過硬的牙刷或過度用力刷牙有關,而不是電動牙刷本身造成的。牙齦出血則往往是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問題的表現(xiàn),正確使用電動牙刷還能幫助改善牙齦健康,而非導致出血。
保護牙齒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刷頭、力度適中的模式,并搭配正確的刷牙方式。如果使用得當,電動牙刷不僅不會傷牙,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降低齲齒和牙周病的風險。
6.“清幽”益生菌、牙膏等產品可以治療幽門螺桿菌
流言:
“清幽”益生菌、漱口水和牙膏等產品,可替代藥物或輔助治療幽門螺桿菌。
真相:幽門螺桿菌是胃部最常見的致病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相關,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1類致癌原。目前,市場上部分商家推出“清幽”類商品,包括口服益生菌、外用漱口水和牙膏等。
事實上,幽門螺桿菌主要存在胃部,漱口水和牙膏只能作用于口腔,無法根治胃內感染。益生菌能作為輔助手段調節(jié)腸道菌群,但無法替代正規(guī)藥物。目前,醫(yī)學界公認采取“四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即14天療程內聯(lián)合使用抑酸藥、鉍劑和兩種抗生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確實需要關注,但只有極少數(shù)感染者可能會發(fā)展為胃癌。保持良好衛(wèi)生習慣是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鍵。感染者應與家人朋友分餐,避免與別人共用餐具等。
7.配料表越短,食品越安全
流言:
食品配料表上有一大串食品添加劑的名稱,是食品不安全不健康的表現(xiàn)。食品配料表越簡短,產品越安全健康。
真相:食品安全與否與配料表長短無關。從配料表長短看添加劑數(shù)量多少,從而判斷食品安全性的想法本身是錯誤的。
首先,每種食品添加劑投入使用前,都會經過嚴格細致的風險評估。食品安全與否,不取決于食品所使用的添加劑品種數(shù)量的多少,而在于添加劑的使用量和攝入量是否合規(guī)。
其次,配料表長短與食品添加劑使用總量并無直接關聯(lián)。部分配料表較長的食品,盡管使用了多種食品添加劑,但其總使用量卻可能更少。這是由于食品添加劑間存在“協(xié)同效應”,復合使用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降低食品添加劑的總用量。以肉制品為例,單獨使用山梨酸鉀時,其最大使用量為1.5克/千克;若將其與乳酸鏈球菌素復配使用,兩者用量分別可降至0.67克/千克和0.3克/千克。
最后,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規(guī)定,加入量小于食品總量25%的復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劑,如果符合規(guī)定的“帶入原則”(即添加劑使用并非企業(yè)主動添加,而是由食品原料或配料被動帶入)且在最終產品中不起工藝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標示。許多商家利用這一規(guī)則將所含的食品添加劑“隱藏”起來,然后借此炒作“清潔標簽”的概念,宣稱配料表越短越好,從而誤導消費者認知。
綜上所述,食品配料表并非越短越好。消費者應摒棄對食品配料表長度的過度執(zhí)著,在挑選食品、查看配料表時,應重點關注其具體使用的配料及其排列順序。配料表中各項成分的排序依據(jù)的是其在食品中的重量占比,排在第一位的成分是該食品中含量最多的。
8.“輔助駕駛”等于“自動駕駛”
流言:
輔助駕駛就是自動駕駛,開啟輔助駕駛功能后,就可以隨便玩手機、睡覺、聊天、吃東西。
真相: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也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有很大的差別。業(yè)內專家普遍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搭載的智能駕駛技術仍處于輔助駕駛階段,其本質是幫助駕駛員提高行車安全性和便利性,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更恰當?shù)姆Q謂應是“智能輔助駕駛”,重點在于“輔助”而非“智能”。
我國2022年3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標準GB/T 40429-2021《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將駕駛自動化分為從L0到L5六級。其中,L0-L2級為輔助駕駛,系統(tǒng)輔助人類執(zhí)行動態(tài)駕駛任務,駕駛主體仍為駕駛人;L3-L5級為自動駕駛,系統(tǒng)在設計運行條件下代替人類執(zhí)行動態(tài)駕駛任務,當功能激活時,駕駛主體是系統(tǒng)。
業(yè)內專家表示,目前市面銷售的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其“自駕”的最高等級其實才達到L2級,也就是組合駕駛輔助系統(tǒng),主要作用是減輕駕駛員疲勞,提高行車便利性。其常見功能包括車道居中保持(LCC)、自適應巡航(ACC)、自動跟車、前車啟動提醒等。當輔助駕駛功能打開后,仍需始終保持注意力,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
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的諸如“L2+”“L2.5”“L2.9”等宣傳標語,有“過度包裝”之嫌;即便達到L3級,也只是“有條件自動駕駛”(在限制條件下執(zhí)行部分功能決策的自動駕駛模式),依然要求駕駛員隨時準備接管駕駛任務,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安全控制車輛。
9.零防腐劑的食物一定更安全
流言:
應該盡量選擇零防腐劑的食物,因為更安全。
真相:這種說法不準確。“零防腐劑”常被誤認為更安全,但實際上,合理使用防腐劑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全不加防腐劑的食物可能更容易滋生細菌,帶來健康風險。
防腐劑的作用是延長食物的保質期,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從而避免食物腐壞。食品中的防腐劑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是有嚴格的國家標準和劑量限制的,確保其對人體無害。某些不含防腐劑的食物反而可能因為缺乏防腐成分而滋生細菌,對健康構成威脅。以香腸為例,其生產過程中通常需要使用防腐劑——亞硝酸鹽,來抑制肉毒梭狀桿菌的生長。若不添加亞硝酸鹽,肉毒梭狀桿菌可能會大量繁殖,產生劇毒的肉毒素。肉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生物毒素之一,不到1微克就足以致命,其毒性遠超氰化鉀。
因此,“零防腐劑”并不一定更安全,關鍵在于是否符合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
10.空腹運動,燃脂效果更好
流言:
平時運動時如果能夠空腹,可以達到更好的燃脂效果。
真相:空腹運動是否燃脂效果更好,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崭惯\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燃脂效率,比如經過一晚上休息,身體儲存的糖原較少,此時運動會迫使脂肪更快轉化提供能量。短期(20-40分鐘)低強度有氧運動(最大心率能增加50%-60%),可優(yōu)先動員脂肪供能。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無血糖方面問題,同時有規(guī)律運動的人群,可以嘗試。但對于糖尿病人群或沒有規(guī)律運動、體質較弱的人群,空腹運動可能帶來更多安全隱患。一方面,身體儲能較低,高強度運動后容易出現(xiàn)疲勞,更易發(fā)生運動損傷;另一方面,身體儲能少,同時運動強度大機體可能會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這樣不僅不能達到健身的目的,反而給機體增加了更多損傷風險。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lián)網協(xié)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xié)會、北京地區(qū)網站聯(lián)合辟謠平臺共同發(fā)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科技記者與編輯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萍紓鞑f(xié)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本期內容來源:中國互聯(lián)網聯(lián)合辟謠平臺、中國消費者報、北京科技報、北京日報、科學辟謠、上觀新聞、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官方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