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時代風云如何變幻,廣州始終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發(fā)揮著樞紐作用,以寬廣的胸懷接納汲取八方賓客和外來文化。
廣州博物館文物重器,就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今天的“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讓我們走進『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廳,欣賞廣州博物館帶來的航海珍品文物。
西漢·陶犀角
西漢(前202-8)早期
高14、底徑5厘米
廣州博物館 藏
這件陶犀角為紅陶胎,呈上尖下寬圓錐體狀,微彎曲,底平。
漢代本土雖有犀、象的蹤跡,但東南亞、南亞卻更為普遍,這些異獸通過朝貢貿(mào)易等方式隨海路遠道而來。故犀角、象牙的使用在漢代相當普遍,漢墓中也常出現(xiàn)陶制仿真犀角、象牙。
東漢·水晶瑪瑙珊瑚珠串
東漢(25-220)
長60厘米
廣州博物館 藏
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多次派人攜大量絲綢、黃金等乘船赴南海貿(mào)易,海外水晶、瑪瑙等各類寶石和玻璃制品進入中國。
這件水晶瑪瑙珊瑚珠串由100多粒大小不等的水晶、瑪瑙、珊瑚等多種珠子串成,形狀各異,顏色多樣,碾磨光滑,做工精致。中間穿有一金花球,圓球形,空心,制作工藝高超精美,具古希臘風格。
西漢·胡人俑陶座燈
廣東廣州劉王殿出土
西漢(前202-8)后期
通高28、盞口徑11、寬18厘米
廣州博物館 藏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貫通,大量波斯、阿拉伯、印度與馬來西亞一帶的異域胡商從海路來華貿(mào)易。外國人形象作為一種文化元素頻繁出現(xiàn)在漢唐時的器物中,是東西方海上交往與人口流動的見證。
這件胡人俑陶坐燈頭部纏巾,上承燈盤,軀體肥胖。圓目、高鼻,舌頭吐出唇外,口部上下均刻劃須紋,手臂、胸腹及腿上亦劃體毛。突乳、跣足,右足盤屈,左足上曲,左手按膝上,右手作叉腰狀。
這類胡人俑座燈是嶺南地區(qū)漢墓的常見陪葬品,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中期,面目體型與西亞和南洋群島的人相似。此物出土時位于主人棺具前后處,可能是漢代達官富人來自海外的男性家奴形象,用以為主人掌燈。
15世紀·威尼斯銀幣
廣東廣州韋眷墓出土
15世紀
直徑1.3厘米
廣州博物館 藏
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促進了中外貨幣的流通。尤其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商品暢銷歐美,壟斷國際市場,美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大量白銀涌入中國,因此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白銀之路”。
這枚威尼斯銀幣出土于廣州韋眷墓。韋眷,成化至弘治年間(1465-1495)曾任廣州市舶太監(jiān),據(jù)記載,他在廣州“縱賈人,通諸番,聚珍寶甚富”。
此威尼斯銀幣現(xiàn)今世界上僅存兩枚,為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帕斯夸爾(1457-1462)所鑄,稱為“格羅索”或“格羅塞托”,與同時出土的孟加拉銀幣皆為鑄造并通行于15世紀的銀幣。14世紀開始,威尼斯禁止從陸路輸出格羅索銀幣,只允許商人從海路帶出,故這枚銀幣應(yīng)是通過海路來到中國。
韋眷墓出土的外國銀幣
銀幣上有鑄工名字的縮寫字母ZP,他是1461年在職的,而韋眷墓約建于弘治八年(1495),也就是說,銀幣埋藏的時間與鑄造年代相差不到40年,即在當?shù)罔T造40年后在廣州流通,這反映明代廣州跟歐洲應(yīng)有交往。
南朝·鎏金銅佛像
南朝(420-589)
通高54.5、佛身高43.8、座高10.7、底座徑17.4厘米
廣州博物館 藏
航海帶來的不僅是人口、商品的交換,更有宗教與文化的交流互通,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就與航海密切相關(guān)。廣州是中國最早沐浴海上佛光的地方之一,因南朝時佛教禪宗鼻祖達摩從印度航海抵達廣州,這里被稱為“西來初地”。
這尊佛像立于蓮花寶座之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雙目微閉,開臉祥和。佛教在南北朝時得到廣泛傳播,佛教造像即是當時佛教興旺的佐證。
清·耶穌會傳教士艾若瑟墓碑殘件
清(1644-1912)
長76、高56、厚7厘米
廣州博物館 藏
宋元以后,西方與亞洲的海上交流更加頻繁,基督教在中國已有一定影響,天主教等教派也傳入中國沿海,統(tǒng)稱為“也里可溫”教。
艾若瑟(1662-1720),意大利人,清初來華天主教傳教士,受到康熙帝器重,又奉命出使羅馬教廷。因病留居歐洲六年方返華復(fù)命,航海至小西洋大浪山(好望角附近)時病逝。靈柩運至廣州,葬城外瑤臺鄉(xiāng)。
清·廣彩潘趣大碗
清(1644-1912)
高23.9、口徑59.2、足徑34厘米
廣州博物館 藏
明清時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中西方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之前任何一個時代,而廣彩就是這一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結(jié)晶。廣彩也叫廣州織金彩瓷,是清代專門為了外銷而生產(chǎn)的釉上彩瓷品種。
這件潘趣碗器形碩大,口徑將近60厘米。碗上共繪制206個人物,碗心、內(nèi)壁、碗沿以及外壁、開窗內(nèi)分別呈現(xiàn)不同場景和人物故事,表現(xiàn)熱鬧、喜慶的生活場景,紋飾繁復(fù)緊密,色彩華麗飽滿,人物生動傳神,觀賞效果極佳。
廣彩外銷瓷交易場景
“潘趣碗”一詞音譯自英文punch bowl,是歐洲人用來調(diào)制果酒的器具,后來也用做裝飾品,中國稱之為“賓治碗”或“潘趣碗”。18到20世紀,隨著歐洲上層社會私人宴會的日益流行,歐洲人曾大量從景德鎮(zhèn)和廣州訂燒這類大碗。
清·官邸生活圖通草畫
清(1644-1912)
長45.2、寬32.8厘米
廣州博物館 藏
西方繪畫的技法與思想在“西學(xué)東漸”時已隨傳教士進入中國。18、19世紀,為迎合西方的“中國熱”,廣州畫師以西式繪畫顏料與技法繪制中國風情的圖畫,銷售給來華的洋人。外銷畫有油畫、玻璃畫、通草水彩畫等類別,中西藝術(shù)技法與風格的交融是其最大特征。
通草畫是以通草的莖制成畫紙,以水彩在其上作畫,色彩濃艷、造型生動。此幅通草畫描繪清代官邸生活場景,是外銷通草畫的常見題材,成為西方人了解神秘東方的重要途徑之一。
國祚不足百年的南越古國
卻是嶺南地區(qū)航海史中的重要一頁
留下眾多兩千多年前的海外舶來品
下一期探展日志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海路遺珍
等您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