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哪一種動物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中作出了最大的貢獻,那很有可能就是馬。
幾乎是從人類文明誕生伊始,馬就開始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后來,馬更是被應用于軍事領域,成為了冷兵器時代重要的機動力量,即使是在幾十年前,騎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機動部隊。馬之所以能夠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馬是一種集力量、耐力和速度于一身的動物,有時我們會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覺:馬就是為人類而生的。
事實上,馬是一種獨立的生命形式,與世界上任何一種生命形式一樣,都不是其它生物的附屬品,而且馬也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它的祖先與現在的馬,在外形上差異巨大,我們稱之為始祖馬。不過始祖馬并不是馬進化的起點,如果繼續(xù)向前追溯,我們就會發(fā)現始祖馬也有著一個祖先,我們稱之為石爪獸。
馬的祖先是始祖馬,而始祖馬的祖先是石爪獸,那么這個叫做石爪獸的生物是如何一步一步變?yōu)轳R的呢?這可能就要追溯到5000萬年以前了。
在大約5000萬年以前的地球上,生存著一種體型巨大的生物,但從外形上來看,你很難將它與馬聯系在一起。說到馬,你可能想到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跑得快”,而這種遠古生物顯然是跑不快的,因為它是個長短腿,前腿長,而后腿短,且差異十分明顯。這種前腿長而后腿短的生物,其實并不稀奇,因為動物園中有一種小朋友最喜歡的動物就是這副模樣,它就是長頸鹿。沒錯,單從形體上來講,這種遠古生物與長頸鹿很像,不過它與長頸鹿并沒有什么親緣關系。
這種遠古生物就被我們稱之為“石爪獸”,也就是始祖馬的祖先。
長頸鹿獨特的形體特征是為了能夠吃到高處的樹葉,據此可以推斷石爪獸擁有相同的形體特征,也是為了吃樹葉。這不僅是推論,也有著證據的支持,在目前發(fā)現的石爪獸化石附近都可以找到大量樹木化石的巖石層,再加上石爪獸骨骼化石所顯示出來的低矮牙齒,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這種動物吃素,而且吃的就是樹葉。
目前,在亞洲、非洲和美洲都有發(fā)現石爪獸的化石,說明這種生物的分布還是非常廣泛的。如此廣泛分布的一種生物,且體型粗壯,為什么會一步一步變成現在的馬呢?這很可能是氣候的變化幫了忙。這種以高大樹木樹葉為食的生物,最怕的事情就是天氣變冷,然而怕什么來什么,地球真的變冷了。
隨著地球氣候變冷,高大的樹木枯萎凋零,低矮的植物開始成為主角,在非洲一些相對溫暖的地區(qū),還有一些低矮的草本植物,而在其它地區(qū),可能只剩下一些苔蘚類植物了。
食物突然變得匱乏,石爪獸龐大的身軀難以為繼,于是也迅速走向滅亡。不過氣候的變化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一些石爪獸為了生存而走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在非洲地區(qū)生活的石爪獸,前肢慢慢縮短,變得與后肢一樣長,從以樹葉為生變成以草為食,慢慢地,這些生物的爪子消失了,頭上也長出了犄角,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成為了另外一種體型龐大的食草動物,犀牛。是的,犀牛的祖先也是石爪獸,所以它與馬是有著親緣關系的。與生活在非洲的石爪獸相比,生活在美洲的石爪獸日子就更難過了,所以它們要作出更大的讓步。
在美洲生活的石爪獸為了吃飽肚子,不僅形體上發(fā)生了變化,身材也變得越來越小,終于它們進化成了一種體重只有不到20斤的小動物,這就是馬的祖先,始祖馬。
雖然體型變小了,可日子依舊不太好過,于是始祖馬開始遷徙,彼時的白令海峽還不是海峽,動物們可以自由通行,于是始祖馬跨過白領海峽向全球蔓延。后來,隨著氣候逐漸轉暖,始祖馬的體型開始逐漸增大,且在躲避捕食者的過程中練就了強大的奔跑能力,這就是野馬,后來野馬又經過人類的馴化而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見的馬。遺憾的是,馬的祖先雖然起源于美洲,但美洲的野馬卻滅絕了,只有遷徙到歐亞大陸的馬存活了下來,并最終完成了進化。世間的有些事情就是這么有趣又耐人尋味,由于美洲土著的過度捕獵導致了本土野馬的滅絕,而在16世紀,西班牙人又騎著馬把美洲變成了殖民地。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sunmon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