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進入阿里地區(qū)后,路邊環(huán)境似乎變得更荒涼了。到了普蘭縣,在河谷邊的戈壁灘上,又能見到另一種小型爬行動物——喜山裂瞼蜥?!傲巡€”,是因為它的下眼瞼中央有一塊橢圓形的透明膜,就像下眼瞼裂開了一樣。喜山裂瞼蜥算是小短腿,但跑起來卻非???,一溜煙就沒了。它們平時也棲息于石塊下、石縫里,晴天時外出活動。遇到危險時,它們也會有斷尾行為,斷尾還能在地上擺動一會兒,以此吸引天敵的注意力,而它們則趁機逃命。
(流線型的軀干搭配光滑的鱗片,使喜山裂瞼蜥可以快速進出細碎的石堆)
(圖中的裂瞼蜥其實是閉上眼睛的,但下眼瞼中央的橢圓形“瞼窗”非常透明,使它閉上眼也能看見外面)
(遇圖中情況如直接拽其尾尖,它馬上就會斷尾逃脫,留下你在風中凌亂)
(翻過這些山頭,對面便是印度)
札達縣底雅鄉(xiāng)緊鄰印度,海拔僅2900 m左右,應該是整個阿里地區(qū)海拔最低的地方,當?shù)胤N植有蘋果、梨等水果。白天,在底雅能見到西藏巖蜥,它喜歡在巖壁上活動,故而得名,它是雜食性,我們觀察到它捕食昆蟲,也吃灌木的嫩芽和果實。晚上,在水邊能見到很多扎達蟾蜍,它是我們在阿里地區(qū)見到的唯一一種兩棲動物。我們這次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在國內(nèi)僅分布于底雅的一種蛇類——紅脊扁頭蛇。此前國內(nèi)有關(guān)此種的觀測記錄尚屬匱乏。內(nèi)心深知希望渺茫,但仍愿一試。頂著烈日苦苦搜尋,正是路基石縫里嵌著的蛇蛻堅定了我們要找到這個物種的信念。
(烈日下,一只西藏巖蜥正趴在巖石上四處張望)
(正在等待獵物上門的札達蟾蜍)
(路基石縫中的紅脊扁頭蛇蛇蛻)
(紅脊扁頭蛇,遠遠望去它的體色幾乎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
紅脊扁頭蛇體型極為細長,像一根藤條,爬行速度很快,也很機警,稍有驚擾,就迅速鉆進草叢和灌叢里。我們第一天眼瞅著一條紅脊扁頭蛇跑掉了,在之后的一天幾乎快要放棄時,才終于找到一條亞成體。依據(jù)當?shù)匚锓N分布情況,我們推測它是以西藏巖蜥的幼體為主要食物,但還有待證實。
(爬行中的紅脊扁頭蛇,身體就如藤條一般)
阿里地區(qū)-札達縣,土林、烈日、云朵、陣雨、遠處的雪山,獨特的地貌和多變的天氣在此匯成一幅畫。野外考察辛苦,也別忘了看一看沿途的風景……
我們這次日喀則和阿里的考察,往返行程超過4500 千米,領(lǐng)略到西藏高原面上的多種地貌、生境,見到了已記錄的所有兩棲爬行動物。在結(jié)束了青藏高原地區(qū)的考察工作后,于2020年9月進入林芝市,途經(jīng)波密縣,穿過嘎隆拉隧道抵達喜馬拉雅山南翼——墨脫縣,沿途考察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
墨脫縣位于喜馬拉雅山東段的南坡、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內(nèi),因受到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侵的影響,水熱條件十分豐富,擁有我國緯度最高的熱帶雨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西藏已記錄兩棲爬行動物約100種,其中超過70%的物種都分布于墨脫,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只分布于墨脫。不少物種直接以“墨脫”為名,如墨脫角蟾、墨脫湍蛙、墨脫樹蜥、墨脫竹葉青蛇等。
(墨脫縣62K附近生境,海拔約2800 m)
(墨脫縣80K附近生境,海拔約2000 m)
近年墨脫縣通了公路,曾經(jīng)要想進入墨脫考察必須徒步翻越多雄拉山,路途非常艱險。此時的我們雖然不用像老一輩科研工作者一樣徒步進入墨脫,但進入墨脫的路況一直不太好,尤其是在雨季,塌方、泥石流災害頻繁,七彎八繞的公路讓我們提心吊膽。
(幾天前剛發(fā)生過泥石流的路段)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中的一個小拐彎)
(俯瞰雅魯藏布江邊的低山常綠闊葉林,海拔約700 m)
(墨脫的雨林, 海拔約700 m)
(滿眼綠色,和阿里的遍地黃土形成強烈對比)
(未完待續(xù))
感謝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供圖:郭峻峰、蔣珂、王聿凡
作者:郭峻峰、蔣珂、李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