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肺癌第一大國,這和中國穩(wěn)居世界第一的3.5億煙民數(shù)量密不可分的。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每天吸煙量超過5支,那么4個人里,就會有1位死于肺癌。90%的肺癌患者和吸煙有關(guān)。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吸煙呢?
按照中國煙草流調(diào)數(shù)據(jù)來看:有17.6%的吸煙者希望戒煙;有31.5%的吸煙者在過去一年中嘗試過戒煙;每位吸煙者每年大約有1~2次的嘗試戒煙行為,然而近一半的戒煙者不到一周就會復吸。
那么,香煙究竟是何方神圣,引得無數(shù)煙民競折腰?一般來說,煙癮主要來自于大腦的生理成癮、心理的舒適依賴以及抽煙慣性。
當尼古丁進入大腦,會促發(fā)多巴胺分泌,激活大腦的獎勵機制,于是吸煙者便會覺得渾身舒爽。隨著尼古丁被代謝掉,多巴胺水平下降,人就會出現(xiàn)戒斷反應,渾身難受。只能依靠下一支煙提供舒爽的感覺,并陷入無盡的循環(huán)。
很多煙民以為抽煙會讓自己更精神,其實不過是不抽煙時的戒斷反應讓人覺得“不精神”,抽煙只是讓自己感覺恢復了正常而已。
所以,高達80%的戒煙者最終被“打臉”也還算情有可原,畢竟誰能長期忍受自己處在“不正?!睜顟B(tài)呢?知道真相后的老煙民不禁深嘬一口,感嘆一聲“真香!”
而抽煙慣性指的是煙民無意識地做點火、持煙、含煙、抽煙的手、口動作。對于老煙槍來說,這一系列動作是那么連貫順暢,一氣呵成,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無意識的慣性行為和條件反射了。
對于有些煙民,如果手里不夾一支或嘴里不含一支煙,就感覺怪怪的,整個人都不自在。
有時候把煙送到嘴邊點著了火,才想起自己正在戒煙。抽煙儼然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要想戒掉自然是千難萬難。
有研究表明,如果按人均壽命80歲來計算,吸煙將使吸煙者平均少活12年。資深煙民們難道是擔心我國邁入老齡化社會,所以主動為國分憂?
玩笑歸玩笑,老煙槍們想跑贏平均壽命,最好的辦法就是戒煙。
老煙槍想戒煙,得從戒除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賴這兩個方面入手。首先,下定決心戒煙,不能只是隨隨便便表個態(tài)、心血來潮戒一下,這種“佛系戒煙法”永遠沒法擺脫“真香”效應。
戒煙時要自覺遠離吸煙區(qū)域,盯著人家吸煙只會讓自己躁動的心更加摁捺不住想來一口。減少一切可能誘導吸煙的條件,諸如煙草、打火機、煙嘴之類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丟掉、送人、挖坑埋了。
當煙癮強烈時,可以喝水、吃點零食,讓手和嘴忙起來;找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來做,分散注意力。還可以嘗試戒煙藥物,在醫(yī)生指導下服藥,選對產(chǎn)品,在合適的時間用對劑量,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功效。
戒煙者如果想打破屢屢被“打臉”的尷尬,不妨以3個月的時間為限進行戒煙:3個月內(nèi)復吸的主要原因是生理依賴導致痛苦的戒斷癥狀;而3個月之后復吸的主要原因是心癮、環(huán)境和突發(fā)事件的誘導。
以3個月為時限,分階段地進行戒煙,是因為3個月后大腦神經(jīng)的生理依賴已經(jīng)很弱,即使不吸煙也不會有很強的階段反應和生理不舒適感。
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戒煙不容易,且戒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