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還在迅速蔓延,截至2021年8月17日,已經在全球造成累計超2億人感染、440多萬人死亡,目前確診人數(shù)兩千四百多萬。容易看出,其中康復人數(shù)也接近2億。
康復者的反應各不相同,基于如此龐大的患者規(guī)模,他們在次生癥狀上的多樣性,也被放大到了令人無法忽視的程度。
最近多個國家的科研工作者,通過對新冠患者和康復者的研究,初步闡釋了新冠病毒對神經系統(tǒng)影響的可能路徑。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
即便新冠病毒已經從體內完全清除,其造成的影響依然可能潛藏在大腦深處,并且方式不止一種。
新冠病毒影響神經,造成多樣癥狀
之前的研究顯示,除了經典的呼吸系統(tǒng)癥狀,新冠肺炎的主要癥狀和后遺癥還有:倦怠、肌肉疲勞、嗅覺障礙、脫發(fā)、心悸以及關節(jié)痛等。
這些癥狀相對外顯,患者也很容易分辨自己的身體狀況在生病前后是否發(fā)生了變化。然而,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反映,他們在病程中乃至康復后,出現(xiàn)了注意力減退、記憶力下降,以及睡眠障礙等神經系統(tǒng)的相關癥狀。 這些現(xiàn)象相對不外顯,很多時候患者也很難說清癥狀是否真實存在。來自旁人的不解更是叫人心力交瘁:是不是心理作用?看把你嬌氣的。是不是裝病不想好好學習???
根據(jù)世界各國對新冠肺炎康復者的統(tǒng)計結論,有大約20%的康復患者自訴,存在各種形式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減弱。其中大部分人的相關癥狀會在幾個月內逐漸消失,但也有的人康復初期情況良好,中途忽然發(fā)作,部分康復者甚至半年后仍未徹底擺脫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的困擾。
此類癥狀在醫(yī)學和保健學上有一個特定的稱謂,叫做“腦霧”,來自于英文說法 brainfog,它形象地描述了“大腦似乎被蒙上一層薄霧,變得朦朧不清”的狀態(tài)。
雖然現(xiàn)階段沒有明確的生理學指標,來判定腦霧的有無,或者界定腦霧的程度,但腦霧這一概念已經被醫(yī)學界廣泛接受。除了新冠,很多其他疾病也會造成腦霧,例如,癌癥化療患者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出現(xiàn)腦霧。 受到腦霧困擾的新冠肺炎患者數(shù)量很多,好萊塢女星艾莉莎·米蘭諾就是其中之一。她于去年罹患新冠,雖然最終康復,但腦霧癥狀卻在很長時間內影響著她的生活。在去年10月的一次訪談中,她向公眾介紹了自己從患病到康復的詳細經過。
“出院之后我最初經歷的后遺癥是胃痛,那種痛感非常詭異,我從未有過類似經歷。接下來大概有三天時間,我好像從來沒那么累過,精疲力竭。后來我開始嚴重脫發(fā),這對于一名演員來說尤其痛苦。直到現(xiàn)在,我已經出院五個月時間了,但身體好像還是沒有完全康復。除了上面的癥狀,最讓我感到痛苦不堪的是腦霧。我到現(xiàn)在都很難集中注意力,常常失眠,偶爾還會忘記自己本來要做的事情?!?與之類似的,腦霧帶給新冠康復者長期影響的報道還有很多。比如,一些患病之前成績優(yōu)異的青少年,發(fā)現(xiàn)病愈后的一段時間內,自己的認知機能明顯下降。這給他們在學校的表現(xiàn)造成了重創(chuàng)。
一位15歲的少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不知道自己的成績還能否回到優(yōu)等生的水平?!叭绻煽儧]法盡快提高,我想想都覺得十分害怕,我死也不愿意再經歷一次這樣的痛苦?!?/p>
大腦不容易入侵,但偶爾也會犯渾 理論上,幾乎所有的傳染性疾病都可能侵襲大腦。病原體隨著血液循環(huán)流遍全身,一旦感染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就很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癥狀。
然而作為身體最貴重的器官,大腦絕不會坐以待斃。千萬年的生物演化,已經為我們的大腦設計了一套精妙的防御機制。那就是“血腦屏障”。
它就像一件金鐘罩,擔任著大腦守門人的角色。
血腦屏障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毛細血管網絡。
毛細血管在我們的身體里,一般充當著物質運輸終端的作用,一方面把養(yǎng)分運送到身體各處,另一方面,將細胞代謝的廢物回收到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它們就像街上的快遞站,既可以投遞貨物又可以攬收。但它們對貨物的檢查標準并不高,有時候一些“違禁品”也渾水摸魚。絕大多數(shù)病原體乃至癌細胞等,都可以通過毛細血管侵染健康組織。
而大腦中的血腦屏障,是由一種內皮細胞排列更緊密的毛細血管和外圍的神經膠質細胞組成。它允許氧氣、水分、葡萄糖等大腦必須的養(yǎng)分自由通過(酒精等水溶性的分子也能鉆到空子),但會阻止細菌和大部分有毒物質入侵大腦。
它就像一個更專業(yè)的快遞站,不光會對準許遞送的包裹做出明確規(guī)定,還會嚴格檢查,堅決阻止違禁品向大腦的流通。
血腦屏障在絕大多數(shù)情形下都值得信賴。但遺憾的是,它并不完美。
首先,它的“檢查”機制過分死板,有些我們期望運送到大腦的物質,也會被它攔截。比如,一些用于保護機體的免疫細胞,或者一些用于治療腦部疾病的藥物。這也是大腦疾病治療起來十分困難的原因。
另外,它的防線也非固若金湯,一些病原體或者“異?!狈肿樱灿小懊苫爝^關”的辦法。 病原體突破血腦屏障的招數(shù)有兩種,一種是“物理”攻擊,也就是硬闖,一種是“魔法”攻擊,可認為是變相攻擊。
物理攻擊以狂犬病毒和各種腦炎病毒最為典型。它們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突破血腦屏障,進而侵染大腦組織,并在這個免疫力量難以到達的地方大肆繁殖,直接破壞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所以對付這類疾病,我們需要盡量提前阻斷它們對血腦屏障的突破。一旦病毒入腦,就會非常棘手,普通的治療手段很難起效。比如狂犬病毒,一旦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幾乎意味著100%的死亡。
好在這種病毒只是少數(shù),新冠病毒并沒有這般本事。不過,既然它能夠引發(fā)腦霧一類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必然意味著它能以某種形式作用于大腦。這便是目前醫(yī)學界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也是本文提到的一系列新研究的聚焦點。
魔法攻擊,新冠病毒招數(shù)陰損 疫情初期,研究人員就曾猜測,新冠病毒可能會以某種方式進入大腦,并感染神經元,從而造成腦部傷害。
例如,一些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與大腦相鄰的嗅粘膜,即鼻腔內表面,進入大腦。這也是鼻拭子采樣的部位。但之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新冠病毒其實很難突破血腦屏障并在大腦中繁殖,甚至并沒有以明顯的方式損害神經元。
但這并不意味著新冠病毒無法影響大腦的機能。新證據(jù)表明,新冠病毒攻擊大腦的途徑可能有多種,包括:直接攻擊特定腦細胞、減少腦組織供血,以及誘導損害腦細胞的免疫分子的產生。
首先,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大腦中大量存在的、功能豐富的星形膠質細胞。
這種細胞有多種功能,包括為神經元的正常工作提供營養(yǎng),一旦它受到侵害,神經元也會受其所累。研究人員認為,這可以解釋一些神經系統(tǒng)癥狀,特別是疲勞、抑郁和腦霧?!斑@些癥狀或許不能反映神經元受到了損傷,但可以反映出它們發(fā)生了某些功能障礙”。
其次,新冠病毒還可以通過減少腦部供血影響大腦,使得神經元的功能遭到破壞,并可能最終因此而死亡。
比如,周細胞是一種存在于全身毛細血管中的特殊細胞,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倉鼠的大腦切片中,新冠病毒會抑制周細胞受體的功能,導致組織內毛細血管收縮。這可能造成供血不足。 最后,一些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損傷,很可能來自于機體自身免疫系統(tǒng)對新冠病毒的過度反應。
一些人的免疫系統(tǒng),會在感染病毒后,無意制造出攻擊自體組織的“自身抗體”,引發(fā)炎癥。比如視神經脊髓炎,就會讓人出現(xiàn)視力喪失、四肢無力等癥狀。
目前已有多個證據(jù)表明,自身抗體可以穿過血腦屏障,這很可能是它們能夠導致記憶障礙和精神病的原因。最新研究證實,人體內的一些新冠抗體,可以與腦組織結合,這說明它們有損傷腦組織的潛在可能。
當然,就目前的證據(jù)而言,還不能肯定這三種機制就是正確的,也無法排除其他潛在的可能性,更無法判斷每種機制所占的比例。
大部分研究人員傾向于認為,這三種機制同時存在于人腦中。因此,今后的重要目標之一,便是確定每種機制在最終損傷中所占的比重,這將直接決定治療和藥物研發(fā)的研究方向。 回顧整個抗疫過程,這個糾纏了人類將近兩年的對手,著實陰損又詭譎。如果最終研究證實,它確實可以繞開血腦屏障,對大腦施加各種不利影響,那我們對生物的敬畏,恐怕又要多了一層。
(責編 高佩雯)
參考資料:
1. Are you suffering from 'COVID brain'? You're not alone
https://www.smh.com.au/lifestyle/health-and-wellness/are-you-suffering-from-covid-brain-you-re-not-alone-20200923-p55yk6.html
2. 'It's frightening': Alyssa Milano details hair loss, 'brain fog' due to COVID-19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entertainment/celebrities/2020/10/09/alyssa-milano-covid-19-lingering-symptoms-hair-loss-brain-fog/5939135002/
3. デルタ株の脅威 後遺癥の苦悩 最新報告
https://www.nhk.jp/p/special/ts/2NY2QQLPM3/blog/bl/pneAjJR3gn/bp/paQYvZL26a/
4. コロナ後遺癥「ブレインフォグ」 免疫異常が関與か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UC211RI0R20C21A4000000/
5. A 15-year-old described what it's like to have long COVID, from forgetting the previous day's schoolwork to sitting in the shower to avoid fainting
https://www.businessinsider.in/science/news/a-15-year-old-described-what-it-was-like-to-have-long-covid-from-completely-forgetting-the-previous-days-schoolwork-to-having-to-sit-in-the-shower-to-avoid-fainting/articleshow/85193261.cms
6. SARS-CoV-2 binding to ACE2 triggers pericyte-mediated angiotensin-evoked cerebral capillary constriction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4.01.438122v1
7. A Human 3D neural assembloid model for SARS-CoV-2 infection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2.09.430349v1
8. Dysregulation of brain and choroid plexus cell types in severe COVID-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710-0
9. SARS-CoV-2 infects brain astrocytes of COVID-19 patients and impairs neuronal viability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0.09.20207464v4
文章由“十點科學”(ID:Science_10)公眾號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