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人眼能看多遠沒有止境,無限遠,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吧?或者說,肯定不相信吧,認為這是瞎說。不過不要緊,請耐心看完我的介紹,各位就會就不得不信了。
首先,人眼是一個被動的接收器
許多人老認為人的“眼光”快得不得了,比光速快多了,夜空中幾百上千光年的星星一抬眼就看到了,這比光速快多少倍?其實,這是一葉障目,沒轉(zhuǎn)過彎來,而且根本不知道光是個啥玩意,才會得到這種錯誤結(jié)論。
人是沒有“眼光”的,如果沒有“光”,人眼毛用都沒有,一點什么也看不見。人眼是靠感光細胞被動接受進入視網(wǎng)膜的光信號的,是各種物體通過發(fā)光或反光,形成某種形象以光速傳到了我們的視網(wǎng)膜,再轉(zhuǎn)變成電信號輸入到大腦,經(jīng)過大腦的經(jīng)驗加工,就“看到了”這些形象。
光是什么?就是電磁波,人眼能夠看到的光叫可見光,是波長在380nm(納米)到760nm之間的電磁波。人們看到的所有物體,都是這些物體的光線傳到了我們的視網(wǎng)膜,而不是我們的“眼光”伸出去抓住了它們,人的肉眼只是被動的接受到這些物體的光線而已。
所有看到的物體都是“過去時”
何謂“過去時”,就是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已經(jīng)是過去的東西了,而不是即時的東西。當然這種“過去時”要看過去了多久,時間過去的越久變化就會越大,時間很短暫,雖然也有變化,但不用精密儀器,光憑肉眼很難看出來,因此一般就被忽略了。
這是因為光速再快,也還是有速度限制的,光在真空中和空氣中行進的速度每秒鐘約30萬公里。人眼是依靠光傳遞信號過來,才能夠看到所有物體。這些物體無論是自發(fā)光,還是依靠反射光,人眼都要經(jīng)過一定時間才能接收到的,再經(jīng)過大腦加工成像,這樣看到的所有物體就都已經(jīng)是過去的樣子了,而不是即時的樣子。
當然由于光速很快,在地球上看到的物體就基本可以忽略傳播時間,可以視為看到了最接近即時的樣子。如看到1米距離的物體,這個物體就是3億分之一秒之前的樣子;看到1公里遠的物體,這個物體就是30萬分之一秒前的樣子;看到10公里的物體,就是3萬分之一秒前的樣子。
人類日常生活對這種萬分之一秒甚至億分之一秒,根本無法感覺,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所有看到的就是當時的樣子。但隨著科學(xué)發(fā)展,在遙遠距離的空間,就不能忽略這種延滯性了。比如我們看到的月球,距離我們約40萬公里,月球的樣子就永遠是1秒鐘前的樣子;太陽距離我們1.5億公里,看到的太陽就永遠是8分多鐘前的樣子。
夜空中的星星就更遠了,除了幾顆行星,我們看到的所有恒星都是光年級距離,1光年就是光速走一年的時間,約為9.46萬億公里。肉眼看到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a星,距離我們約4.3光年;看到最遠的恒星是船底座的海山二,距離我們約7500光年;看到最遠的星系是仙女座大星系,距離我們254萬光年。
我們看到的這些恒星、星系就是幾光年甚至幾百萬光年前的樣子了,它們現(xiàn)在的樣子已經(jīng)改變了,但要過幾年甚至幾百萬年,人類才能夠看到。
人眼能看多遠不是由自己決定
誰也無法決定自己能看多遠,因為我前面說了,人眼看物體是被動的,只要這個物體的光傳到了視網(wǎng)膜,我們就能夠“看”到。因此能看多遠,取決于多遠的物體之光能不能到達我們的視網(wǎng)膜。
那么什么物體的光能夠傳得更遠呢?這取決于物體的亮度和大小,簡單說來,就是物體光度(亮度)越大,物體本身體積越大,其光線就傳播得就越遠;反之物體越暗淡,體積越小,其光線傳播距離就越短。
如仙女座星系距離我們254萬光年,由于其體積大,亮度大,我們也能夠看到;而一個完全不發(fā)光的物體即便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無法看到。如在漆黑的屋子里,各種物體就在眼前也無法看到;一個小于我們視角的物體就在我們的巴掌上我們也看不見,比如我們的手掌上生存著億萬個細菌,能看到嗎?
人眼分辨物體的能力以視角和光度來衡量,也就是說,當這個物體到達人眼時還有一定的夾角,人們才能夠“看到”;同時這個物體必須具有一定亮度時,人眼才能夠感知 。人眼最小分辨夾角計算公式為:△θ=1.22λ/D=3.4*10^-4rad≈1'(λ=550nm,D為瞳孔最小直徑)。
這個公式說明,人眼看到的東西小于1'(1分角)時,就無法分辨物體細節(jié),只能看到一個點。所謂“明視距離”就可以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視角問題,即在距眼睛25厘米處,人眼分辨率約為0.1mm(毫米),就是兩個物體間距在0.1mm時才能分辨出來。
任何物體在附近時角度很大,距離越遠視角角度就越小了,當入射角小于1'以下,就無法分辨了。因此人們看到的恒星,除了極個別距離較近又很巨大的恒星,即便用再大的望遠鏡看,也只能看到一個亮點,根本無法看到其圓面。
由于恒星亮度和體積大小不同,距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只有4.22光年,但由于其體積小亮度弱,我們?nèi)庋垡矡o法看到;而距離遙遠254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我們還能看到,而且是很大一片;海山二也是由于體積和亮度很大,才成為人類肉眼能看到最遠的恒星。
人類肉眼能夠感光的最小亮度一般要至少3個光子,還要在極黑的環(huán)境中才能夠感光到。因此有些天體盡管巨大,但由于距離太遠,很難有3個光子能夠進入肉眼,所以也無法看到。人們利用望遠鏡,就是將遠方的物體放大,讓這些物體進入人的肉眼時更大更亮,才能夠被人類“看到”。
哈勃望遠鏡通過放大效應(yīng),相對人類眼睛視力提升了6.3億倍,因此可以把遠方到來的非常微弱光線通過放大讓人類視網(wǎng)膜感光,現(xiàn)在人類看到最遠的天體距離我們130多億光年了。但這也不是我們“眼光”過去抓住的,而是這些光經(jīng)過130多億年的奔波來到了我們面前。
理論上,如果天體足夠大,亮度足夠強,只要到達人眼的視角超過1',亮度超過3個光子,不管這個天體距離我們多遠,就都能夠看到。因此人眼看物體沒有距離限制,只有到達眼睛里的物體大小和亮度限制。
現(xiàn)在信了吧?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chuàng)版權(quán),侵權(quán)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