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娃娃魚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官方科普賬號,以傳播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精神為目的
收藏

娃娃魚,也叫大鯢,是這一類形態(tài)相似體型巨大的家伙們的名字,它們有中國大鯢、華南大鯢還有日本大鯢。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是娃娃魚,確切地說是中國大鯢。因為中國大鯢是這些大鯢里面體型最大的。目前,最長的中國大鯢記錄超過2米,重量和一個成年男子差不多。而現(xiàn)存的最大的中國大鯢,可能是住在張家界的“笨笨”,在2012年記錄已經(jīng)有1.8米長,重大概65公斤。在2012年的時候笨笨已經(jīng)有點衰老的跡象了,身體不是很好,當?shù)厝司桶驯勘糠诺郊兲烊坏娜芏粗猩?。如果笨笨還健在的話,現(xiàn)在可能超過140歲。

圖1 中國大鯢(來源:維基百科)

娃娃魚是水生動物中的另類,不少人認為娃娃魚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它們的叫聲就像小娃娃的哭啼聲。但實際娃娃魚并不會哭啼,它們沒有聲帶。唯一可能發(fā)出聲音的時候,就是它們在被人捕捉受到驚嚇的時候,正好肺里有空氣,空氣被擠壓出來而發(fā)出微弱的聲音。

娃娃魚長得丑,全身灰色有黑斑,一些養(yǎng)殖場的娃娃魚會出現(xiàn)橙色的變異。不過娃娃魚的身體有點粗,圓筒一樣,兩側的皮膚褶皺在一起像抹布。尾巴則是側扁的,非常有力氣。

然而娃娃魚也很可愛。它的嘴非常大,為了配合這么大的嘴,所以娃娃魚的腦袋也顯得大,扁的。大腦袋大嘴,眼睛卻非常小,小豆子一樣,還有胖乎乎的小手。

圖2 中國大鯢的大腦袋和小手(來源:維基百科)

娃娃魚的這些特征,伴隨著它們超過了上億年。古生物學家在內(nèi)蒙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娃娃魚化石,年代距今為1.65億年。這個時期,是侏羅紀晚期,恐龍盛行的時代。所以,我們說娃娃魚是與恐龍同一時代生存并延續(xù)下來的珍稀物種,是生物界中的“活化石”。

圖3 大鯢化石(來源:維基百科)

娃娃魚(大鯢)的這些特征雖然可能比較原始,但是能幫助他們很好地適應水中的生活。就比如大腦袋配大嘴,方便捕獵。大嘴里面有幾排細小的牙齒,方便它們咬住水里的滑溜溜的魚。褶皺的皮膚,能充分地接觸水中溶解的氧氣,輔助它們呼吸。胖乎乎的小手,可以幫助它們在水底爬行,而帶點足蹼的后肢,則方便它們在水中前行。大尾巴側扁,就像船舵,幫它們前進的時候掌握方向并且保持平衡。

大鯢比較“害羞”,白天很小出現(xiàn),基本都呆在流溪里的洞穴內(nèi),晚上就開始活躍了。所以眼睛對它們來說,起到的作用不大。大鯢視力不佳,只能借頭和身體去感知水壓變化來捕食獵物。水里常見的動物,都是它們的菜。它們喜歡吃河流中的蝦、蟹、魚、蛙,甚至水蛇和水生昆蟲,有時運氣好也吃上老鼠和鳥類。它們喜歡在灘口石堆中守株待“魚”。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經(jīng)過時,便進行突然襲擊,用它們又尖又密的牙齒,死死咬住獵物,然后將其囫圇吞下。成年的大鯢食量很大,一頓可以吃體重的五分之一或更多。但是環(huán)境溫度低的時候,它們新陳代謝卻緩慢。在食物缺乏時,大鯢超能抗餓,據(jù)說兩三年不吃東西也不會餓死。

這種奇怪的大個子,一般生活在海拔100-1200m的山區(qū),在青海省它們生活的海拔最高可達4200m。它們分布范圍覆蓋到全國很大部分區(qū)域,北到山西的垣曲,西到青海曲麻萊,南到廣西,東到浙江。大片區(qū)域曾經(jīng)都有大鯢分布。而現(xiàn)在的分布點就局限在秦嶺、武陵山脈等少數(shù)山地。

因為人們的貪食,追求不存在的藥用價值,大鯢在三十年前被大量抓捕食用,超大個的大鯢已經(jīng)消失。所以幾乎見不到笨笨這么大的個體。盡管養(yǎng)殖場的養(yǎng)殖技術日趨成熟,一米左右的大鯢還是不少。但是野外野生的大鯢不多。曾經(jīng)有大鯢的河流,因為人們的過度捕撈,野生大鯢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再加上中小型水電站大壩的建設,開礦引起的河流水污染等原因導致這些河流已經(jīng)不適宜大鯢的生存,許多地區(qū)的大鯢已經(jīng)消失。殘存的野生大鯢,不少都不得不退縮到溶洞中躲避人類的影響茍延殘喘。為了保護極少的野生大鯢,江西省靖安縣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在全國第一個發(fā)布公告保護大鯢,設立全國第一個大鯢自然保護區(qū),建立全國第一個大鯢研究所,而且在2001年將大鯢定為縣吉祥物。而國家在1988年就將大鯢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從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xù)在江西、湖南、陜西、四川、甘肅、湖北和貴州等地方設立保護區(qū),用來保護野生的大鯢種群和它們的棲息地。

現(xiàn)在野生的大鯢被各種保護區(qū)小心呵護著。希望它們能像以前一樣,重新回到河流中,繼續(xù)維持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

(文章來源:科學出版社 作者: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