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老張平時沒有啥不舒服,大腹便便,喜歡打麻將,有時候三五成群的一起去吃一個夜宵,喝點飲料,好不愜意。近日體檢報告出來,醫(yī)生告知他血糖明顯升高,要去看內分泌科明確是否有糖尿病,他傻眼了,自己明明沒有隔壁鄰居有糖尿病的老王所謂的”三多一少“表現啊!
一、糖尿病怎樣分類,它有什么典型癥狀?
2021 年 ADA 美國糖尿病協會仍將糖尿病分為以下四類: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
通常我們說“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癥狀?!叭唷笔侵付囡嫛⒍嗍场⒍嗄?,“一少”是指體重減少。但很多患者并沒有“三多一少”的表現,而是通過體檢發(fā)現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腎糖閾增高和口渴感減退,不易出現多尿、多飲等典型糖尿病癥狀,但“靜悄悄”的高血糖會一直悄然損害全身。
另外,還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異?,F象,比如傷口不易愈合,身上經常長包塊、癤子等。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這些異常就要到醫(yī)院進行糖尿病篩查。
極個別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現出低血糖反應,也要予以足夠的重視。
二、糖尿病有哪些高危人群?
1、年齡≥40歲;
2、有糖尿病前期史(IGT、IFG或兩者同時存在);
3、超重:BMI≥24 kg/㎡,肥胖:BMI≥28 kg/㎡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
4、久坐不動的人群;
5、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婦女;
7、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8、有一過性類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9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tài)(黑棘皮征);
10、嚴重精神病和(或)長期接受抗抑郁癥藥物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
三、為何說糖尿病好可怕,慢性并發(fā)癥有哪些?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也就是說我國現有超過1億的糖尿病患者。長期慢性的糖尿病,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會導致很多并發(fā)癥。如導致心肌梗死、偏癱、失明、尿毒癥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超過1/3 的1型和2 型糖尿病患者會發(fā)生眼部病變并可能導致失明。
糖尿病足潰瘍造成的足部感染、化膿、潰瘍等癥狀可導致潰瘍面長期不愈、截肢(趾) 甚至死亡。
糖尿病的慢性并發(fā)癥總結有三大類:
①、大血管并發(fā)癥:心腦血管與其他大血管,特別是下肢血管;
②、微血管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眼底病變、腎臟病變;
③、神經并發(fā)癥:包括感覺、運動與自主神經。
四、糖尿病前期是什么,抓住這個時期為何很重要?
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 mmol / L;餐后2小時血糖≤7.8 mmol / L。
糖尿病人空腹血糖≥7.0 mmol / L;餐后2小時血糖≥11.1 mmol / L。
空腹血糖6.1~7.0 mmol / L,餐后2小時血糖7.8~11.1 mmol / L之間的人群就是“糖尿病前期”。
日常保持血糖穩(wěn)定,可以避免病情惡化,節(jié)省下的時間和金錢。而且,還能減少低血糖風險和晚期并發(fā)癥的風險。
五、血糖控制標準是什么?
1、通常來說,一般非懷孕的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要控制在 4.4~7.0 mmol / L,非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 10.0 mmol / L 以下。
2、懷孕的2 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要下于 5.3 mmol / L,餐后 2 小時血糖應小于 6.7 mmol / L。
六、糖尿病三級預防目標是什么?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宣傳主題是:糖尿病教育與預防。通過篩查,很多并發(fā)癥可以被早期發(fā)現,從而及早進行治療、避免惡化。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通過糖尿病教育,強化人們對糖尿病的防控意識。
對于2型糖尿病的防治,有三級預防目標。
1、一級預防目標是控制危險因素,預防糖尿病的發(fā)生。2型糖尿病的一級預防,尤其是通過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超重和肥胖,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超重、肥胖的成年人、兒童和青少年都是要關注的重點,此外還有妊娠糖尿病和血糖升高的孕婦,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都是提早干預的重點人群;
2、二級預防目標是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預防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三級預防的目標是延緩已存在的糖尿病并發(fā)癥進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顯然在這三個預防目標中,最為積極的是一級預防。
七、爭取不做下一個被糖尿病「盯」上的人,預防糖尿病要做好這幾點
1、糖尿病高危人群最好每年進行糖尿病篩查,盡早發(fā)現糖尿病前期,盡早干預。這種干預可以達到真正的逆轉糖尿??;
2、生活方式干預,依然是基石。
1)、減少在外就餐次數;
2)、進餐時先吃蛋白質和蔬菜,后吃碳水化合物可更好地控制血糖;
3)、每天補充25-30g膳食纖維;
4)、不要過多攝入碳水化合物,不要吃含糖飲料,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吃夜宵。
3、運動、體重控制非常重要,積極鍛煉,避免久坐,一周保持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時間;
4、同時,遠離煙酒,控制鹽油的攝入量;
5、通過飲食及陽光補充維生素D;
6、好好睡覺和心情愉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