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人們熟知的武大郎,主要是施耐庵寫的《水滸傳》中賣炊餅的武大郎。但網(wǎng)絡上,好事者對武大郎有多種考證,有多種人格和說法。那么武大郎到底是何許人也?
水滸傳中的武大郎
在施耐庵的《水滸傳》里,武大郎是武松的哥哥,身高不滿五尺,且面目丑陋,清河縣人見他生得短矮,起他一個綽號:三寸丁谷樹皮。元明時期,中國1尺約合31厘米,這樣武大郎的身高就約155厘米,是個矮個子,但非侏儒。一些影視作品中將武大郎描述為一個侏儒,是過于矮化了。
話說這個這個武大郎人丑卻勤勞,依靠賣炊餅為生,而且還一度還運氣特好,陰差陽錯娶了個天仙般美貌的老婆,叫潘金蓮。但他死就死在這個漂亮老婆身上,在王婆設計引誘下,潘金蓮禁不起暴發(fā)戶西門慶的勾引,茍合通奸在一起,后被武大郎發(fā)現(xiàn)捉奸,西門慶和潘金蓮為了掩人耳目,達到長期廝混的目的,合謀用砒霜毒死了武大郎。
武大郎有個弟弟叫武松,是個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英雄,在衙門當差,出差回來看到哥哥突然死亡,覺得可疑,通過一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西門慶和潘金蓮通奸并謀害其兄的證據(jù),將他們殺死為哥報了仇。
武松被判刑后幾經(jīng)周折磨難,最終上了梁山,成為一百單八將之一,排在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員地煞星中的第十四位,星宿名為天傷星,諢名(綽號)行者武松。
一些典籍和傳說中的武大郎
據(jù)河北省《清河縣志》記載,武大郎為清河縣武家那村人,姓武名植,幼時曾稱為大郎。武植出身貧寒,但聰慧過人,崇文尚武,中年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谷縣縣令,娶妻潘金蓮,乃賢良溫順大家閨秀,為貝州知府千金,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愛非常,共育4子,白頭偕老。
武大郎為官清廉,治理河患,為民除惡,治下鄉(xiāng)民交口稱贊,離任時敬送萬民傘。
據(jù)歷史記載,山東陽谷縣的確有過一縣令叫武植,任職于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在任達21年之久。而據(jù)晚清《蕉軒隨錄》記載:“明初有陽谷知縣武姓者,甚貪虐,民人切齒,呼之為武皮匠,言其剝割也,又呼為賣餅大郎,言其于小民口邊求利也?!?/p>
這個記載將陽谷縣知縣武植描述得是個貪虐害命之徒,與《清河縣志》描述恰恰相反。但不管哪種描述,似乎都沒有一個賣炊餅的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哪一個更可信呢?
歷史是人寫的,故事是人編的
據(jù)現(xiàn)在《清河縣志》主編表示,《清河縣志》是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開始首次修撰的,先后經(jīng)過7次重修,其中都沒有關于武大郎和潘金蓮的任何記載,一直到現(xiàn)代,因為當?shù)孛耖g傳說甚多,才在新編的《清河縣志》中收錄了有關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但并非傳記形式,而是以民間文學的形式收錄。
由此可見,《清河縣志》中的武大郎并不可靠可信。而明朝的確也有過一個武植,卻不是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而是一個縣令或知縣,這個縣官似乎并沒有什么好名聲,人們把他稱之為“賣餅大郎”,意為從老百姓口中求利的人?;蛟S這個“賣餅大郎”就是買炊餅大郎的來歷?
但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文學家,明初的歷史記載中并沒有一個叫武植的進士,而施耐庵在洪武三年(1370年)就去世了,因此,他筆下的武大郎絕非1403年以后的武大郎,更非1550年以后才開始修訂,前7版都沒有,后來加上去的民間故事武大郎。
那么施耐庵筆下的武大郎到底是什么來歷呢?而且那個《水滸傳》里的武大也是出自清河縣,流落到山東陽谷縣,還真有這么巧?其實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水滸傳》本來就是根據(jù)一些民間傳說和作者的喜好編撰出來的,就像其他許多文學作品一樣,里面的人物都可以在現(xiàn)實中找到他們的影子,但現(xiàn)實中誰也不完全是故事里的人。
網(wǎng)絡上還有一些傳奇故事,把武大郎的來歷越編越玄乎,但這些都有些牽強附會,到底是施耐庵根據(jù)現(xiàn)實中的一些傳說編出了這個武大,還是現(xiàn)實中根據(jù)《水滸傳》故事編造出了虛擬的真人,各位就別太當真了。
如今各地爭搶名人效應,連西門慶都有人哭著喊著爭搶,再弄出什么匪夷所思的故事,去跟風去較真就不正常了,一個正常人對這類傳言當做茶余飯后,一笑置之就可以了。
武大郎的炊餅是什么
武大郎本人沒查出真人,但古代炊餅一說是有的,實際上就是現(xiàn)在的饅頭,但又不是古代人稱呼的饅頭。古代人稱呼的饅頭是有餡的,實際上就是現(xiàn)在的包子,而把現(xiàn)在的饅頭類面點稱為蒸餅。
在古代,尤其是宋代之前,凡以面粉做的固體食物,皆稱為餅,火燒的稱為燒餅,水煮的稱為湯餅,蒸籠蒸的稱為蒸餅。蒸餅的記載最早見于《晉書·何曾傳》:“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币馑季褪钦羰斓拿媸乘帤W裂紋才好吃,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經(jīng)過發(fā)酵蒸出來的開花饅頭。
《水滸傳》中描述,武大郎賣的炊餅是蒸籠蒸出來的,因此是蒸餅(饅頭)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但蒸餅為何又變成了炊餅呢?原來是犯了某些人名諱的忌,這個某些人當然不是小人物,小人物是沒有人理會什么名諱的,這個人就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趙幀(宋仁宗)。宋仁宗的名字中有一個“幀”字,與“蒸”字音調(diào)相近,那時候很講名諱,因此在宮廷里,人們就不敢稱呼蒸餅了,于是改為叫炊餅。
這一點在宋代朝散郎知漢陽軍吳處厚撰《青箱雜記》里有記載:“仁宗廟諱貞(應作‘禎’),語訛近蒸,今內(nèi)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边@種叫法流傳到民間,炊餅就成為過去蒸餅的通用叫法了。
因此炊餅就是現(xiàn)在的饅頭,當然古代炊餅與現(xiàn)代饅頭在外觀形狀上可能不太一樣。炊餅的叫法在明朝以后就漸漸消失了,而饅頭的稱呼逐漸流行起來,饅頭就又替代了炊餅成為通用叫法。
那么武大郎的炊餅賣多少錢一個,價值現(xiàn)在多少錢呢?
《水滸傳》中沒找到武大郎叫賣炊餅的價格,有人說明朝時期大概6文錢1個,也有人說大概8文錢1個。那么這1文錢值現(xiàn)在的人民幣多少錢呢?
有人算過一筆賬,在明朝,大概1兩銀子可以買1石米,1石為120斤,現(xiàn)在的1斤為500克,而明朝的1斤為596.8克,這樣明朝的1石米就相當現(xiàn)在約143斤,也就是1兩銀子可買143斤米。
明朝的秤1斤為16兩,那時的1斤為596.8克,1兩就是37.3克。今天網(wǎng)上白銀報價為4631元/千克,37.3克就價值約172.7元。而古代1兩銀子相當1000文錢,也就是1文錢相當現(xiàn)在的0.17元。
根據(jù)現(xiàn)在的銀價計算,明代買1斤米約合現(xiàn)在的1.2元。但如果折合現(xiàn)在的米價來計算,古代的銀子似乎又更值錢。現(xiàn)在米價1斤在1元多到5、6元不等,古代的米肯定沒有現(xiàn)在加工這么精細,也沒有這么多等級,我們按一般的米2元1斤計算,1石米143斤就價值286元。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2元1斤米計算,明朝1兩銀子價值現(xiàn)在的286元,這樣,1文錢就相當現(xiàn)在的0.286元了。
如果按照1文錢價值現(xiàn)在人民幣0.17元計算,武大郎的每個炊餅賣6文錢,則相當現(xiàn)在的1元;賣8文,則相當現(xiàn)在的1.36元,不貴,也不算便宜;如果按1文錢價值現(xiàn)在0.286元計算,每個饅頭就相當現(xiàn)在人民幣1.7~2.3元了,這個饅頭就很貴了。
我覺得那時的炊餅不要這么貴,頂多三五文一個吧,你說呢?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chuàng)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