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入睡?小心"耳蟲"!

科普中國
公眾科普,科學傳播。
收藏

很多人有聽音樂入睡的習慣,認為這樣有助于睡眠。

但這種方法對有些人卻完全不管用,而甚至越聽越精神。

美國貝勒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副教授Michael Scullin發(fā)現(xiàn)自己在半夜醒來時,腦海中會縈繞著一首歌,這影響了自己的睡眠質量。

于是他開始研究聽音樂與睡眠之間的關系。

他關注的是一個很少被探索的機制:當一首歌曲或旋律被重復播放時,人往往就像被洗腦一樣在腦海里不斷重復這首歌(或旋律),甚至還會不自覺哼唱,這叫做“耳蟲效應”。

“耳蟲”是一種無意識的音樂意象,通常在清醒時發(fā)生,但Scullin發(fā)現(xiàn),它們也可能在試圖睡覺時發(fā)生。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于《心理科學》。

圖片

Scullin說:“青少年和年輕人通常在睡前聽音樂,但次數(shù)越多,就越有可能染上揮之不去的‘耳蟲’。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你的睡眠可能會受到影響?!?/p>

該研究調查了209名參與者的睡眠質量、聽音樂習慣和聽到“耳蟲”的頻率,包括他們在試圖入睡、半夜醒來和早上剛醒時聽到“耳蟲”的頻率。

此外,研究人員還將50名參與者帶到Scullin的睡眠神經科學和認知實驗室,試圖研究“耳蟲”是如何影響睡眠質量的。

研究人員播放了3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參與者被隨機安排聽原版歌曲或沒有歌詞的純音樂版本。

結果發(fā)現(xiàn),有“耳蟲效應”的參與者更難入睡,夜間醒來的次數(shù)更多,且在淺睡眠階段耗費的時間更長。

與很少有“耳蟲”的人相比,每周一次或多次發(fā)生“耳蟲效應”的人,睡眠質量比前者差6倍。

圖片

令人驚訝的是,該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器樂(無人聲)比抒情歌曲更容易導致“耳蟲效應”和破壞睡眠質量,其導致的“耳蟲效應”是其他音樂的兩倍。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這50名受試者的腦電圖讀數(shù)(大腦電活動記錄)進行了定量分析,以檢驗依賴睡眠鞏固記憶的生理標志物。

“經歷‘耳蟲效應’的參與者在睡眠中表現(xiàn)出更緩慢的振動,這是記憶重新被激活的標志?!盨cullin說。

Scullin表示,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聽音樂能改善睡眠,但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音樂聽得多的人睡眠質量反而更差。

如何擺脫“耳蟲效應”?Scullin建議,首先可嘗試適度聽音樂,如果被“耳蟲”打擾了,可以偶爾休息下。

“聽音樂的時機也很重要,盡量避免在睡覺前聽音樂?!?/p>

他說,“如果你經常在床上聽音樂,那么就會產生這種關聯(lián),即使沒有聽音樂,當你想睡覺時,也可能會觸發(fā)‘耳蟲效應’?!?/p>

圖片

另一種擺脫“耳蟲”的方法是參與認知活動,完全專注于一項任務、問題或活動,有助于分散大腦對“耳蟲”的注意力。

Scullin建議,睡前不要參加要求很高的活動或做一些會干擾睡眠的事情,比如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

睡前花5分鐘寫下即將完成的任務有助于“擺脫”對未來的擔憂,從而更快入睡。

圖片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辛雨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1989724

本文有科普中國水印的圖片均來自版權圖庫,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評論
盧力
大學士級
睡前不要參加要求很高的活動或做一些會干擾睡眠的事情,比如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
2022-01-10
じ??ve蘭灬:
少師級
睡前花5分鐘寫下即將完成的任務有助于“擺脫”對未來的擔憂,從而更快入睡。
2022-01-10
曲一線
大學士級
閱讀
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