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是一只套著高科技冰晶外殼的熊貓。
不過,設計師的初稿里,根本沒有“國寶”的位置。他們最初設計的是冰糖葫蘆,后來在冬奧組委的建議下,才將冰殼里的山楂換成了現在的熊貓。
本次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 | Olympics.com
選擇動物作為吉祥物,似乎已然成為國際慣例。不過,有著近乎百年歷史的冬奧會,其實直到1968年才出現了第一個吉祥物 Schuss——一個滑雪的小人。
即使算上夏季奧運會,它也是第一個 | Olympics.com
在1980年的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首次出現了以動物為原型的吉祥物。此后,動物們逐漸占據了奧運吉祥物的半壁江山。
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的浣熊“Roni” | Olympics.com
然而,這些吉祥物,有些是冬季只會呼呼大睡的物種,有的則被設計師加工到媽都認不出來。
差億點就認出來了
這是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的吉祥物,猜猜它們的原型是什么??
今日份無獎競猜~ | Olympics.com
答案:貓頭鷹。
仔細看一看——又大又圓的雙眼,尖尖的鼻子和小耳朵,也就跟貓頭鷹差了“億點點”吧。設計師把貓頭鷹畫成這樣,難道是跟它有仇?
雖然貓頭鷹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文化中常常是不祥之兆,如《詩經·陳風·墓門》寫道:“墓門有梅,有鸮萃止”,把貓頭鷹和墳墓聯系起來。但在日本文化中卻恰恰相反,貓頭鷹的日語發(fā)音“ふくろう”(Fukurou)音同“不苦勞”、“福老”,引申出招福之意。在希臘文化里,貓頭鷹則象征智慧。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愛鳥就是一種貓頭鷹——縱紋腹小鸮(Athene noctua)。
來自縱紋腹小鸮智慧的凝視 | Artemy Voikhansky / Wikimedia Commons
官方并沒有說明哪種貓頭鷹成為了吉祥物,但它們頭頂上的尖尖角,至少證明這是有“耳簇羽”的貓頭鷹。生活在日本的貓頭鷹共有13種,在這其中,不少種類都有耳簇,如長耳鸮、北領角鸮、毛腿魚鸮等。
貓頭鷹的耳簇可不是為了好看,而是一種偽裝手段。受到驚擾時,它們會豎起耳簇,打破自己圓圓的頭部輪廓,同時全身僵直,像是一截枯樹樁。
長耳鸮:我裝的還像么?| Timo Ze / Wikimedia Commons
日本最著名的貓頭鷹是生活在北海道的毛腿漁鸮,翼展甚至超過1.7米,以魚類為食,當地的阿伊努族人視它們?yōu)椤班l(xiāng)村的守護神”。
圖為長尾林鸮 | Peapix
但近年來,適合毛腿漁鸮筑巢的大樹被大量砍伐,再加上水質變差、洄游魚類變少等因素,毛腿漁鸮的數目銳減。當地人不得不搭建人工巢箱,讓它們在繁殖季能有棲身之處。
你沒見過的,大自然也不一定見過
加拿大溫哥華冬奧會的吉祥物 | Olympics.com
這是2010年加拿大溫哥華冬奧會的吉祥物,左邊是北美大腳人為原型的Quatchi,右邊是土撥鼠MukMuk,中間這個……覺得它不像任何一種動物?這并不奇怪,因為它是虎鯨和黑熊的混搭。
這只叫“Miga”的吉祥物有著著熊的外形,但黑白鮮明的配色卻和虎鯨如出一轍,頭頂的犄角對應著虎鯨長長的背鰭。在加拿大原住民的傳說中,這種動物被稱為“海熊(Sea Bear)”。
溫哥華附近海域經??梢砸姷匠扇旱幕ⅥL,這里還曾生活著最長壽的虎鯨“老奶奶”(Granny)。
觀鯨是當地的熱門旅游項目 | wolfganglucht / Pixabay
虎鯨廣布于全球的所有海域中,而在此棲息的虎鯨屬于“居留型”——沒有遷徙的習性,家庭結構穩(wěn)固,最年長的雌鯨居于領導地位?!袄夏棠蹋℅ranny)”正是家族領袖,她去世時可能達到了105歲高齡。
組成海熊的另一個物種是柯莫德熊(Ursus americanus kermodei),也被人們稱為“白靈熊(spirit bear)”,是美洲黑熊的一個亞種,主要分布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通常來說,柯莫德熊的毛發(fā)是黑色的,但種群中有10%~20%的概率出現白色個體。
白色的柯莫德熊(不是北極熊) | Maximilian Helm / Wikimedia Commons
這些白色個體并不是患了白化癥,而是體內的一種黑素皮質素受體MC1R的基因發(fā)生隱性突變。因而,只有父母雙方同時攜帶這個基因,才有可能生出白色的柯莫德熊。
不去滑雪,我在冬眠呢
除了溫哥華冬奧會,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也把美洲黑熊當作吉祥物。
這頭黑熊名叫“煤炭”,他的兩個小伙伴是名為“雪”的白靴兔(Lepus americanus) 和名為“銅”的郊狼(Canis latrans)。這三種動物都是猶他州的本土物種, 而與白靴兔、郊狼不同,美洲黑熊不太可能出現在茫茫雪地里,因為它們那會兒——正在冬眠!
鹽城冬奧會的吉祥物 | Olympics.com
美洲黑熊有著長達5~7個月的冬眠期,在此期間它們不會進食、飲水或排泄。冬眠中的它們的代謝率降低至25%,心率從每分鐘55次降至9次,體溫也會從往常的37~38°C調節(jié)到33°C左右。
生命在于靜止,看來哪怕在冬奧會也是如此。
雖然美洲黑熊在舉行冬奧會的時候睡得正香,但此時,北極熊正在冰面上,費盡心思地捕捉著海豹。北極熊通常不冬眠,只有懷孕的母熊會在每年10月底到12月初,鉆進用雪打造的洞穴,一邊冬眠一邊哺育后代。
北極熊媽媽帶著幼崽 | Alan D. Wilson / WIkimedia Commons
北極熊無疑是冰天雪地的代表,它們和黑熊并列為出鏡率最高的冬奧會吉祥物。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和2014年俄羅斯索契的冬奧會,都把北極熊作為吉祥物。
加拿大的“熊貓”
冬季被迫營業(yè)選手還有溫哥華島旱獺(Marmota vancouverensis),以這一動物為原型的“Mukmuk”是“海熊”的小伙伴,它們一同出現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
Mukmuk | gkwan87 / Flickr
溫哥華島旱獺的鼻子周圍是白色的,胸前也帶著不規(guī)則的白色,在一眾旱獺中很有辨識度;它們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旱獺,成年雄性最重可達7公斤。
這種旱獺是加拿大的特有種,只分布在溫哥華島的高山草甸上,尤其喜歡在松軟的土壤中打造巢穴。每年9月到次年4月底,它們會在深達1米的洞穴中冬眠。
參加冬奧會?我才剛睡醒...... | Alina Fisher / Wikimedia Commons
隨著島上林業(yè)的興起,許多森林被砍伐,適合旱獺生存的草甸似乎一下子多了起來,許多旱獺種群也被吸引過來。但來此安家的旱獺們并不知道,沒過多久,這些人造的棲息地又將被重新種上經濟林,它們也因此失去家園。種樹-伐樹的過程循環(huán)往復,快速更新的森林讓旱獺的數量急劇減少。2003年的一次調查顯示,溫哥華島僅剩下21只野生旱獺。
好在,加拿大的各大動物園開始了拯救旱獺的行動,先人工飼養(yǎng)再野化放歸。2013年,野外的旱獺數量增加到了350-400只。
雪豹的迷思
還有一些城市選擇以瀕危動物作為吉祥物,以此提高大眾的動物保護意識,比如2014年的俄羅斯索契。
2011年,俄羅斯為選出索契冬奧會吉祥物,舉辦了一次全民投票活動,以雪豹為原型的吉祥物獲得了最多的支持。
決賽展示視頻中的雪豹 | youtube
雪豹主要分布于我國西藏、青海、新疆等省份,60%的棲息地都在我國。俄羅斯的阿爾泰地區(qū),則是雪豹分布的最北端。
由于猖獗的盜獵活動和棲息地的喪失,雪豹種群的數量急劇下降。據IUCN估計,全球的雪豹數量在2710-3386之間,而俄羅斯境內的雪豹已經寥寥無幾。俄羅斯當局也希望,能借此引起人們對這一瀕危種群的重視。
不過,當這屆冬奧會的吉祥物正式亮相時,卻是一只棕色的豹子,奧運會官網上寫的也是“l(fā)eopard”。
官網上圖中,豹子變成了棕色 | olympics.com
實際上,位于黑海沿岸、高加索山脈西側的索契,出現雪豹的概率幾乎為零。在這里分布的是波斯豹(Panthera pardus ciscaucasica)。這是豹的一個亞種,它們的生存現狀也不容樂觀,全世界只有1000只左右的成年個體,且數量在不斷下降,被IUCN評估為“瀕?!钡燃?。
在本世紀初,高加索地區(qū)的波斯豹幾乎絕跡。直到2009年,索契國家公園建立了波斯豹的繁育中心,陸陸續(xù)續(xù)從土庫曼斯坦、伊朗等國家引進波斯豹。截止到2016年,一共有14只小豹子在這里出生。經過野化訓練后,它們會被放歸山林,重建高加索的波斯豹種群。
在奧運會開幕前,普京參觀了波斯豹繁育中心 | bbc.com
同樣值得慶幸的是,通過對盜獵的嚴格禁止與棲息地的重建,俄羅斯的雪豹數量也在逐漸回升。2017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阿爾泰-薩揚(Altai-Sayan)地區(qū)共發(fā)現了61只雪豹,其中還有23只幼崽——說明雪豹種群仍在繼續(xù)壯大。
無論成為吉祥物的是哪個物種,它們都不應該消失在荒野中。
參考文獻
[1]Ritland, Kermit, Craig Newton, and H. Dawn Marshall. "Inheritanc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white-phased “Kermode” black bear." Current Biology 11.18 (2001): 1468-1472.
[2]T?ien, ?ivind, et al. "Hibernation in black bears: independence of metabolic suppression from body temperature." Science 331.6019 (2011): 906-909.
[3]竇瑞金."比較視角下的貓頭鷹文化研究." 文學與文化 .04(2017):130-136. doi:10.13896/j.cnki.wxywh.2017.04.018.
[4]https://www.hellobc.com.cn/stories
[5]https://naturecanada.ca/discover-nature/endangered-species/vancouver-island-marmot/
[6]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22732/50664030
作者:尖兒
編輯:麥麥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發(fā)
如需轉載請聯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