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
核心內容提要
我小時候,第一次在《輕兵器》上看到德國HK G36的介紹時,就覺得這是一支很帥的槍。然而當我長大了,就發(fā)現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武器,任何槍支,一定有優(yōu)點和缺點。而G36也不例外。所以前幾年G36被曝出暴曬或長時間射擊后槍支發(fā)熱時精度會嚴重下降,也就不奇怪了。
【先聲明一下,G36也是有很多優(yōu)點的,比如可靠性高,G36的拉皮項目XM8在美軍的沙塵大比拼中排名第一,緊跟其后的是FN SCAR和HK416,更是遠遠甩開M4?!?/p>
Part.1 精度問題
在2014年時,調查報告稱某個批次的DM11彈藥出了問題;2015年時,又說HK為了省錢在量產型上用PE塑料代替測試型上的PA塑料,然后在量產槍上偽造驗收標記,但沒被軍方驗收人員發(fā)現。期間HK還說如果當初德國國防軍采用了重型槍管的MG36,就不怕一熱就打不準了。
德國國防軍沒有采購過MG36,這照片只是HK的宣傳照
由于MG36的腳架可通用于G36,所以當G36裝上這對腳架時,很容易讓人誤會是MG36
其實一熱就不準這個問題,還真與G36的結構有關。
以前,根據某些資料里的描述,我曾一直以為G36的塑料機匣內是有一個鋼骨架的(因此【槍炮世界】的文章里一直使用“有鋼骨架”這個說法)。由于沒有參照的圖片(好多G36的結構圖都只畫出機匣這個整體,沒有標出內嵌的鋼件形狀),我相像中的這個跟機匣體澆鑄在一起的鋼骨架應該是連接著槍管節(jié)套的,所以既是補強也是槍機導軌。槍熱了打不準,只是因為這個鋼骨架沒有向上延伸至機匣頂部,所以瞄準具與鋼骨架之間沒有剛性的連接。機匣受熱后變形,自然就影響瞄準具的歸零。
然而直到去年,看到一張SL8(G36的民用型)的機匣切斷圖,才知道根本沒有什么鋼骨架,只是把單獨的補強用鋼件嵌在全塑料的機匣里,就連槍機導軌也只是突出的塑料片。這個鋼件大概只有機匣長度的一半左右,而槍管節(jié)套也是直接澆鑄在塑料機匣前端。
后來我讓海外黨設法求證,找一支SL8來看,發(fā)現機匣里確實沒有鋼骨架,槍機導軌也只是突出的塑料片。
SL8(G36的民用型)的機匣切斷圖
一支在跳傘時不慎壓斷的G36,假如機匣中有全長的鋼骨架,就不會在這個位置斷開了
所以活該這槍熱了就打不準,德軍怪HK用錯塑料、怪彈廠生產有問題,HK怪德軍當年沒選用重槍管的MG36,都是互相推卸責任。大量用塑料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鋼骨架或鋁合金之類的材料,把瞄準具與槍管之間牢牢地連接在一起。長時間射擊后,導致塑料件變形變軟(鋼和鋁當然也會熱漲冷縮,但程度沒塑料件的嚴重),如果再加上在中東地區(qū)長期暴曬,情況會更嚴重。
為解決德軍手中的槍一熱就不準的問題,HK公司推出了新的HK433步槍。上機匣是鋁合金,下機匣是塑料
G36這支槍也只有在德國才能通過裝備定型,如果當年是美軍測試這支槍,根本不可能通過測試,畢竟當年M4原型槍可是因為連打7個彈匣后測試人員抱怨護手太熱,所以才加了兩層鋁隔熱罩的。而以德國國防軍的訓練量,也許一個士兵一年都沒一個海豹隊員一天打得多。所以G36的設計驗收很可能沒有這種長時間射擊的項目,因此試驗人員就沒機會發(fā)現它過熱后精度不準的問題了。
而我之所以猜測G36的驗收試驗沒有長時間射擊這種項目,是因為G36的另一個問題:護手不耐熱。
Part.2 護手的耐熱和容易變形問題
前面提到,M4原型槍測試時因為連續(xù)射擊7個彈匣后護手太熱,不能赤手拿著,所以設計人員把M4的護手加粗了一圈,以便有空間讓護手內的單層鋁隔熱罩改為雙層。雖然在戰(zhàn)場上大部分人都沒什么機會可以連打7個彈匣,但偶然遇上短促激烈的交火時,臨時用手中的步槍去壓制敵人也不奇怪。尤其是M4/M4A1在設計時,用戶對象之一是海豹、三角洲之類的特種部隊,他們對這種卡賓槍的耐用性要求就更高了。
M4之前的柯爾特727,其護手直徑比較“纖細”
定型后的M4或M4A1,其護手直徑粗了一圈
護手內的白色鋁制雙層隔熱罩
回過頭來看看G36的設計。有理由相信HK的工程師可能過于沉迷減輕質量了,而且也有理由懷疑德國國防軍在測試這件新武器時,沒考慮到需要大量射擊的情況下會怎么樣?總之G36槍族最初設計的全塑料護手不但輕、薄,而且沒有隔熱罩之類的部件。于是設計定型、批量生產,然后裝備部隊后,開始有人抱怨打幾個彈匣護手就會熱得過分,以至于無法赤手拿著護手。會有這樣的訓練量的,大概是KSK之類的特種部隊吧?
個別人的抱怨沒什么用的。沒有用戶(注,這里說的用戶是指出錢買槍的人,不是指用槍的使用者)提要求,廠家是不會有什么動作的。所以使用者你就自己想辦法解決吧。
KSK最初“人遷就槍”的解決辦法,就是DIY一個前握把在護手下方。這種做法,在2002年初駐阿富汗的KSK那里就出現了。然后,當美國那邊有槍械配件商(例如KAC)推出G36K的皮卡汀尼導軌護手后,像KSK或一些裝備G36K的特種部隊便買這個導軌護手換上去,既能掛上一堆附件,同樣還解決了護手容易過熱的問題。一舉兩得。
最初部署在阿富汗的KSK,這支G36K的護手下方加了一個垂直前握把,G36本身是沒這種配件的,連接口都沒有
換上鋁合金導軌護手的G36K
有可能是抱怨的人越來越多了,后來HK的工程師終于想到要給G36的塑料護手里加一片鋁罩了。然而,由于最初設計的時候就沒有考慮要裝鋁隔熱罩,所以受結構和空間所限,G36新增的這片鋁隔熱罩便不能覆蓋到護手的根部,所以使用者在握持護手時手放哪里都行,但一旦多打了幾槍后,就伸前一點,可不能太靠后喔。放在中國,這叫“人遷就槍”。
G36護手中新增的鋁隔熱罩
從結構圖可以看出,原始設計中內部空間很緊湊
不過HK這個改進說不定是吸取XM8的教訓而來的。十幾年前我在跟蹤XM8的相關報道時,在AR15.com論壇上先看到有PMC謠傳說他在伊拉克工作時偶遇試用XM8的士兵,那個士兵抱怨說XM8的精度不太行。然后在XM8項目被砍后,這個論壇上又有人謠傳說XM8在某次試射中護手出現融化現象?,F在看來,這個結果就是活該。所以我才會猜測德國自己測試G36時,一定沒有連續(xù)大量射擊的項目,不然這個護手不耐熱的事,在設計定型前就該發(fā)現了。【給不了解XM8的讀者簡單說明一下,XM8是G36的拉皮項目。因為上世紀末的OICW理想單兵戰(zhàn)斗武器項目進展緩慢,但美國陸軍還是很有信心的。他們就把OICW拆成“步槍”和“單兵榴彈發(fā)射器”兩個部分,分別就是XM8步槍和XM25自動榴彈發(fā)射器繼續(xù)研制。等這兩個部分都成功后,再重新結合在一起變成理想中的OICW。萬一結合失敗,至少也有兩件新武器。現在,最終結果是XM8和XM25兩個項目都被砍了?!?/p>
一位在伊拉克工作的安全承包商,偶遇試用XM8的美國陸軍士兵后,拿人家的槍來擺造型
不過G36的全塑料護手最大問題不是這個,而是不能掛太重的東西。G36的護手不但又薄又長,而且只靠根部連接在機匣前端(浮置式護手設計都是這樣),所以扛不住徑向扭轉,只要用力一掰護手前端就能貼到槍管上。如果只裝個戰(zhàn)術燈、前握把問題還不大,但如果裝激光指示器時就會因護手變形而導致激光束與槍的瞄準線偏離得太遠。所以那些采用導軌護手的單位的真正原因其實可能就是為了掛激光指示器,解決耐熱問題是順帶的。
在KAC的導軌護手下掛上LLM01激光指示器和戰(zhàn)術燈
大概在2012年左右,HK的工程師把整個護手都換成鋁合金材質。雖然外表看起來和原來的塑料護手形狀顏色一樣,但實際上是換了材料,一掉漆就看到里面的金屬鋁。這下總算徹底根治不耐熱和容易變形的問題了。
新的鋁合金護手,外表看起來與舊的塑料護木一樣(舊塑料護手同樣可在相同位置用螺釘擰上導軌)
新護手一掉漆,就能看到里面的金屬鋁
所以有時懷疑HK是靠反復出補品賺錢的。
Part.3 瞄準具實用性問題
G36號稱“晴天打靶槍”,這其實不是指前面說的一熱就不準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在中東地區(qū)駐守很久后才發(fā)現的。適合晴天打靶,是指它的一體瞄準具的實用性。
當年讀書時我初看G36的報道,當時就覺得G36這個一體式瞄準具很先進。上面是紅點鏡,下面是3倍白光瞄,使用起來一遠一近兩相宜;而且一體化設計,美觀又大方。
G36的一體式瞄準具,上面是紅點鏡,下面是倍率鏡
直到長大了有了互聯(lián)網,后來在國外網站看到個挪威大兵(最早把G36作為制式步槍的就是德國和挪威)寫的吐槽文章,才發(fā)現這個好看又先進的一體式瞄準具實用性根本不行。
首先,這個由蔡司公司研制和生產的一體式瞄準具很脆弱,跟ACOG、Aimpoint這些以堅固耐用著稱的瞄具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實蔡司公司也不是造不出牢固耐用的瞄具,但國防軍要求“你給我造一個給普通大兵用的便宜的瞄具”,于是蔡司就造了一個“普通大兵很容易弄壞但因為太便宜所以領導們不用心疼的瞄具”。
摔斷的G36一體式瞄準具
其次,視場太窄(3倍瞄只有4°,而紅點鏡只有5°),鏡片直徑太小。
視場太窄導致通過它尋找目標不容易,而鏡片直徑太小,導致一點點冰、水或者泥沾在目鏡上即能遮擋視野(比如被前面跑步的人濺起的一點點泥水沾到物鏡或目鏡上),還有遇上雨天,鏡片也會被雨水沾濕而導致視野模糊完全無法使用。這個問題已經被G36的軍隊用戶反復證明,尤其是進行冬訓的挪威士兵,士兵們必須小心保護瞄具的鏡片不沾上雪,或瞄準射擊前先清理一下。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HK的工程師也做過一些努力。比如他們曾經推出過一種把上面的紅點鏡換成皮卡汀尼導軌,讓用戶自己裝上其他紅點鏡或全息鏡。萬一雨雪天導致下面的白光瞄不好用時,至少還有上面的紅點鏡頂著。
把上面的窄視場紅點鏡換成同樣是祭司生產的Z-Point紅點鏡,此圖可以看出白光瞄準鏡的上方改成皮卡汀尼導軌
通過白光瞄準鏡上方的皮卡汀尼導軌裝上EOTECH的全息瞄準具
另外也有些用戶把G36C的橋式導軌換上去,再配上其他的瞄具。不過這種做法用來配紅點鏡或全息鏡還行,但如果配倍率白光瞄準鏡就有問題。因為這個塑料導軌的懸空部位受力會變形,射擊時振動也大,不好保證精度。大概在2004年前,HK的工程師搞出了一種鋁合金橋式導軌(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東西原本是用于安裝沉重巨大的熱成像瞄準具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人用過,HK的工程師后來才想起來他們設計過一個這樣的東西)。這個鋁合金橋式導軌比起G36C的塑料導軌要結實多了,也不怕射擊時的振動影響倍率白光鏡的歸零。
后來根據不同訂單的要求,HK發(fā)展出幾種細節(jié)上不同的導軌橋但都是鋁合金的。
去掉一體式瞄準鏡,改成橋式導軌再裝瞄準裝置的做法
不過就像微軟的程序員每解決一個BUG就會產生100個新BUG一樣(二十幾年前黑WINDOWS的笑話,聽不懂你就暴露年齡了),這類導軌橋也抬高了瞄準基線,所以有些用戶只好在槍托上加高貼腮墊,或者干脆不貼腮、腦袋懸空來瞄準(放在中國,這叫“人遷就槍”)。
不貼腮來使用裝在橋式導軌上的紅點鏡
在槍托上DIY一大塊貼腮板
于是后來HK的工程師又設計了幾款自帶升高貼腮墊的槍托,終于徹底根治了需要用戶自己DIY或抬頭懸空來瞄準這個問題了。
其中一款自帶增高貼腮墊的G36槍托,還能調整長度
最新的G36A4所配的全可調槍托
不過,G36雖然有這幾樣缺點,但大多數都得到了改善(再次表示懷疑HK是靠補品賺錢的),但G36本身也是有很多優(yōu)點的,比如可靠性高,又比如帥。畢竟輸贏是一時的,帥是一輩子的。
面對自家產品HK433威脅作最后的掙扎,護手、槍托、提把都換了,如果再換上西班牙做鋁合金機匣就更完美了
病毒肆虐,請大家減少外出,出門一定記得戴口罩?。?!
編輯:李昊 尚依然
校對: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