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林,一種半松散半固結的沉積物,在流水侵蝕作用下,所形成的成群分布的林柱狀、墻狀及溝谷等一系列地貌。
土林與石林在外觀狀貌上極為相似,但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地貌類型。它們有兩大最為顯著的區(qū)別,一是在于形成景觀的物質不同。形成土林的物質是一種半膠結,成巖度較低的砂礫石層,而形成石林的巖石,一般是由相對致密的可溶性巖石如石灰?guī)r、白云巖等,因而土林相對于石林顯得更加不穩(wěn)定,也更脆弱,更易被侵蝕殆盡。二是形成景觀的外動力條件不同。形成土林的侵蝕作用主要是季節(jié)性流水的淋蝕、沖刷,而石林則主要為流水的溶蝕作用。
石林在喀斯特地區(qū)較為常見,而土林在全國的分布極少。土林一般發(fā)育于河湖相沉積的小盆地或谷地邊緣,以云南元謀、西藏扎達最為典型,此外云南江川和南澗、 四川西昌、甘肅天水、山西大同也有分布。土林反映了古地理變遷和地貌發(fā)育過程,往往成為解開古地理、古氣候的密鑰。
▲大同土林。攝影/李忠東
土林的形成
土林之所以少見,是因為是形成條件極為不易。土林的形成至少要滿四個條件:
一是要有適合于土林形成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要有半松散半固結碎屑沉積物。沉積物太松散,容易坍塌損毀,不易成型。太固結致密,又不利于流水的切割、沖刷和造型。
二是要處于盆地的邊緣,或谷地的邊緣,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高度差以便為流水的侵蝕提供勢能;
三是形成土林的砂礫石層一般有一層鐵質風化殼或鐵質膠結砂礫層,以便給土林戴上“鋼盔”,避免土林在風雨中過快地坍塌、變矮,甚至消亡,最大可能地讓土林的姿態(tài)能長久屹立。
四是土林形成的環(huán)境往往是氣候干燥、降雨量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因為過于溫潤的氣候和過于豐沛的降雨都有可能導致土林還未成型就在生物風化和流水沖刷中消失。
▲元謀土林。攝影/謝寶憲
元謀土林
元謀土林是土林地貌的首次發(fā)現(xiàn)地和命名地。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錢方等地質學家在元謀盆地開展地質地貌研究時,發(fā)現(xiàn)在盆地中分布著成片土柱,遂將這種地貌形態(tài),命名為“土林”。
元謀土林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支流龍川江西側,主要沿分支水流的河谷、沖溝的邊緣而分布,其中規(guī)模較大,發(fā)育較典型的有班果、虎跳灘(芝麻)、彎保、小雷宰、新華等土林群落。這些群落的面積,均在5平方公里左右。
▲元謀土林。攝影/張軍策
形成元謀土林的母質主要為300-150萬年前形成河流和湖泊沉積物,厚度達600米左右。在這套巖層中還曾發(fā)現(xiàn)距今170萬前的元謀人化石及其文化遺存。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如劍齒象、中國犀等。
發(fā)育土林的元謀盆地位于川滇南北構造帶中段,在這條構造帶造就了一系列斷陷盆地,如漢源、西昌、會理、鹽源、紅格、元謀、昆明、牟定、玉溪等,元謀盆地就是其中一個。
盆地內巨厚的沉積物由于構造的抬升,地面比降加大,在金沙江強烈下切的同時,流水也加速了對元謀盆地的侵蝕和切割,水流常沿著松散的砂層、節(jié)理面或破碎帶沖刷,從而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沖溝和土柱,最后發(fā)育成土林。
元謀盆地還發(fā)育3個風化殼,其中發(fā)育在土林地區(qū)的風化殼主要是堅硬的紅色鐵質風化殼,厚達0.5-1米,它們像雨傘一樣使土柱保持較長時間不被水流沖毀、倒塌。
▲元謀土林。攝影/張軍策
黃聯(lián)土林
黃聯(lián)土林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南30公里的黃聯(lián)關鎮(zhèn),距四川省西昌市城區(qū)30余公里,土林發(fā)育于安寧河左岸的谷坡地帶。
土林分布面積約1.3平方公里,海拔約1500米。土林以林柱狀為主,纖細、高大,發(fā)育土林的區(qū)域主要為灌木和草甸,綠色的灌草常常生長于土林頭頂,土林如披秀發(fā)。
土林切溝、細溝皆不發(fā)育,但在土林壁上常見豎向的溝槽,由于形成土林的物質為分選較差的泥石流堆積物,因為土林壁上常見粗大的巨礫礫石或礫石脫落形成的洞穴。
▲黃聯(lián)土林。攝影/李忠東
形成土林的物質為冰水凍融泥石流堆積物,主要由黃褐色的粉土~粉砂質粘土組成,堆積體呈半膠結狀態(tài),膠結類型為鐵泥質膠結,中間間或夾有薄層的礫石層或碎石層,展現(xiàn)出泥石流堆積扇的特征。
而發(fā)育土林的地方為一馬蹄形緩坡地段,兩側有山梁,中間有三條深溝。流水對泥石流堆積體的切割作用,以及降雨淋濾作用,形成了土柱。而土體中所夾的碎石土層,有類似于“箍筋”的作用,增強了土柱的穩(wěn)定性和抗風化能力,有利于土柱的形成與穩(wěn)定。
土林的頂部也有一層灰黑色的蓋層(風化殼),其成分主要為硅鋁-鐵質,抗風化和淋溶,就像給土林加裝了保護裝置,避免土林的風雨中坍塌。
▲黃聯(lián)土林。攝影/李忠東
札達土林
札達土林發(fā)育于札達盆地,札達盆地是南喜馬拉雅山與其北支阿依拉日居山之間的地塹式斷陷盆地,它的形成與印度—歐亞板塊晚白堊世以來的俯沖碰撞—陸內匯聚有關,也可以說是喜馬拉雅山斷塊造山作用的一個“附屬產(chǎn)品”——后陸盆地。盆地的走向嚴格受到北東側和南西側兩條斷裂的控制,呈北西至南東展布。
札達盆地南北寬約37-55公里,東西長240公里,平均海拔4000-4500米,盆地內沉積了厚度超過500米的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層,分布面積達5600平方公里,發(fā)源于岡底斯山的朗欽藏布(象泉河), 由東南經(jīng)門士穿過該盆地, 河流強烈切割近水平的河湖相地層, 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札達土林。
▲札達土林。攝影/向文軍
從空中看札達土林,裙裾狀的切溝、沖溝層層疊疊。這是壯年期的土林,流水對土林的侵蝕作用達到最強,土林的形態(tài)也最為豐富與多姿。
走進這一區(qū)域的土林,臺階式土林、疊瓦狀土林、草屋式細溝土林、哥特式土林、尖峰狀土林、塔式土林等多種微地貌形態(tài)的土林讓人目不暇接。
而盆地的兩側,溝谷的末端,這是土林開始形成的地方,流水散漫,侵蝕力還十分微弱,主要發(fā)育片蝕、紋溝和細溝,溝壑淺而寬,已經(jīng)形成的土林就像是一雙雙張開五指的手掌,從四面八方向平坦的砂礫巖臺地合圍而來,它讓人想起蠶食這個詞,無數(shù)的溝壑蠶食著大地。
▲札達土林。攝影/向文軍
盆地的中心,象泉河蜿蜒而過的地方,兩側的臺地已經(jīng)被剝蝕殆盡,溝谷寬闊,殘丘連綿。這里的土林酷似古堡、宮殿、城廓、塔林巍巍然,浩浩然,瑰麗壯闊,顯得尤其偉岸和高大。
這是晚年期的土林形態(tài)。季節(jié)性洪水、經(jīng)年累月的風既是塑造土林的朋友,又是摧毀它們的敵人,它們終將扛不過歲月侵蝕,所有的景觀都將坍塌,所有形成土林的砂、礫、泥、土都將被流水帶走,了無痕跡。
▲札達土林。攝影/向文軍
古格王宮遺址就位于象泉河南側的一座城堡狀山體之上,這是典型的晚年期的土林形態(tài),周圍山體已經(jīng)剝蝕殆盡,山體四面臨空,絕壁陡立如削。
整個王宮遺跡和山體渾然一體,似乎從一開始就“生長”在一起。其實,王宮的修建之時取得就是土林的泥土制成土坯建造而成,本來就和土林物質相同,難分彼此。
傳說早在古格之前,更加古老的象雄部落就以阿里為中心建立象雄王國,甚至有學者認為,這里先前就是象雄王宮的遺跡。古格王朝在象雄的領地建立王國,在象雄王宮的基礎上建立古格王宮,王朝更迭,物是人非,歷史的煙云從來如此。
▲修建在札達土林上的古格遺址。攝影/李忠東。
大同土林
大同土林位于山西省大同縣杜莊,分布面積約1平方公里。土林發(fā)育于大同盆地邊緣,受桑干河支系河流的切割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墻狀、城堡狀、板狀、林柱狀等土林地貌。規(guī)模雖小,卻也精妙。
發(fā)育土林的大同盆地是山西省最大盆地,呈北東—南西向展布,長約200公里,面積5100平方公里。盆地輪廓明顯地受構造控制,四周圍限的山脈主要為采涼山、六棱山、恒山、洪濤山等,桑干河由南西向北東從盆地中央流過,然后匯入永寧河。我國六大火山群之一的大同火山群,著名的云岡石窟世界文化遺產(chǎn)便位于盆地中部。
▲大同土林。攝影/李忠東。
大同盆地曾經(jīng)氣候濕潤,植被豐茂,據(jù)《云中郡志》中還記載,這里“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點綴?!迸璧刂械拇笸?,又名平城、云中,曾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
大約在300萬年前,大同盆地為一古湖,湖的面積一度達上萬平方公里。經(jīng)過上百萬年的沉積,形成數(shù)百米厚的河湖沉積層。古湖干涸,這些來不及成巖的沉積物暴露于地表,在流水的侵蝕下形成縱橫交錯的溝壑。溝壑又淺變深,又窄而寬,在它邊緣流水沿裂隙侵蝕、沖刷,切割出一系列,彼此孤立或相連的墻崖狀、城堡狀、林柱狀的地貌。
▲札達土林。攝影/李忠東。
大同土林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一是發(fā)育眾多的墻狀或板狀土林。這種土林頂部平直,柱體筆挺,顯得特別高大和雄偉。它的兩側進一步切割,往往又分離出柱狀形態(tài)的土林,這樣的組合既特別又有趣。二是土林之下發(fā)育淋濾堆積物,其表面流水沖刷形成極細的裙裾狀的溝紋,層層疊疊,如給土林穿上華麗的大擺裙,由于土質的物質不同,大擺裙還往往呈現(xiàn)出色彩的變化。
夕陽將落而末落之時,是大同土林最為壯麗的時刻。太陽的余輝仿佛有神秘的力量,平??此茻o奇的土林,一旦經(jīng)它照耀下,立即煜煜生輝,顯得恢弘壯麗。夕陽落下,土林在大地的剪影仍然蒼涼雄渾。
▲大同土林。攝影/李忠東。
土林是易逝的風景,來不及固結的堆積物因特殊原因形成美景。這種美景極易在歲月中坍塌消亡。
流水既是始作俑者,又是終極毀滅者,它一邊制造,一邊催毀。
這片土林再過幾百年,也許就煙消云散,化作滿溝的沙礫,了無痕跡。而在某一處我們不知的地方,也許它已開始在歲月中制造出另一處奇景,誰知道呢?
▲元謀土林。攝影/謝寶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