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今日立夏 | 喝冷飲,吃槐花,古人立夏后的生活很精彩

中國綠發(fā)會
長期致力生態(tài)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
收藏

立夏

宋 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壬寅年的立夏,新冠疫情仍然沒有結束,許多人們在封閉中度過了整個春天。特別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由于缺失了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對于季節(jié)和氣候的感知靈敏度進一步降低。

立夏,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 7 個節(jié)氣,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表示盛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了。

在天文上,太陽到達黃經 45 度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時間一般在每年公歷的 5 月 5 日或 6 日。據有關學者考證,立夏這個節(jié)氣在戰(zhàn)國末年(前 239 年)就已經確立了。

從釋義上講,“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故名立夏也?!墩f文解字》里說:夏,中國之人也。從甲骨文中來看,最早的“夏”是一個人的形狀,專指的是“雄壯偉大的中國人”,以區(qū)別于周邊的別于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后來“夏”引伸之義為大,從此“雄壯、偉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成為“華夏”民族的核心精神內涵之一。

立夏物候背后

古人對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關系的思考

立夏的風稱為景風,為八祥風之一。

立夏時節(jié)的物候有三: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古人基于這三個大自然界的物候來判斷立夏是否來臨,也用來預測當年的氣候和農業(yè)生產甚至政治局勢演變等社會情況。即如果物候正常出現,則為風調雨順,社會和諧,但如果沒有按照時間點出現,則認為氣候異常,社會也會出現各種危機。

例如《逸周書·時訓解》一書里就這樣解釋二十四節(jié)氣中立夏物候與社會的關系:立夏當日,螻蟈開始鳴叫。過了五日,蚯蚓出來。又過了五日,王瓜開始生了。但如果立夏當日螻蟈沒有鳴叫,則會水潦淫漫,當年降水很多,引發(fā)水災,如果過了五日蚯蚓沒有出來,這會發(fā)生宮廷政變,嬪妃替代皇后,如果王瓜不生長,則會發(fā)生百姓起義,貴族被百姓圍困的事件。

盡管在我們今天看來,古人受到“天人學說”的影響,這種將某種自然現象的異常與社會危機事件聯系起來有些牽強和難以理解,類似于今天的“蝴蝶效應”,但是也說明古人早已意識到氣候變化、物種現象、人類社會之間存在著極為復雜的關系,即動植物比人類能更敏銳地感知到大自然氣候的變化的微小異常,而氣候變化的微小異常則影響和決定了人類社會的具體運行。

迎夏儀式背后

中國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態(tài)度

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禮俗,過去人們在立夏時會舉行隆重“迎夏”、祭祀雨師、祭熒惑(火星)等儀式,表達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古人受五行學說影響,在古人看來,大自然有春夏秋冬長夏五氣,分別來自五個方位,對應五帝,五色,分別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四立和季夏之末以帝王之禮相迎,其中立夏是迎接赤帝祝融的時間。

周天子的“迎夏”之禮非常莊重?!秴问洗呵铩酚涊d:先立夏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齋(齋)。

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乃行賞,封侯慶賜,無不欣說。乃命樂師習合禮樂?!背伺e行隆重的儀式,對諸侯進行封賞,還會對官員進行考核。漢代的迎夏儀式基本傳承了周代的儀式,也十分隆重,據《后漢書》記載, 漢代皇帝每年迎五氣于五郊,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七里,祭赤帝祝融,車服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翹》之舞。

此外由于立夏以后,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重要階段。

農家有“立夏不下,田家莫耙”的農諺。因為降雨對于農耕極為重要,因此立夏又有祭祀雨師的習俗,《新唐書》記載,唐代皇家每年日常祭祀有十三次,其中立夏后的申日祀雨師,以祈求上天風調雨順。

因為立夏代表大自然火能量的來臨,而火則是人們飲食烹飪的關鍵要素,因此古人在立夏又有祭灶的習俗,在《文獻通考》記載,宋代“立夏祭灶於廟門之東,制肺於俎”。

立夏日,宋代的人們在郊廟大門的東邊舉行祭灶儀式,這個儀式比較特別,人們將煮熟的肺放在盛肉的禮器-俎上祭祀灶神,之所以選擇的是肺,是因為宋代皇帝崇尚道教,道家認為,五行之火對應五藏為肺。

古代盛肉的禮器-俎

除了祭祀火神-灶神,古代人們在立夏還會祭祀火星。在宋代的《夢粱錄》中記載,立夏日,祭熒惑。在古代“熒惑”是“火星”的別稱,取其“熒熒如火、亮度與位置變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

古人將日月和五大行星按照自己的陰陽五行學說進行命名,建構自己的天文系統(tǒng),并將天體的氣運與王朝的執(zhí)政理念和氣運相對應起來。因此古代在立夏日又有祭熒惑的習俗。

此外古人敬畏生命,認為立夏意味著萬物生長,因此人的行為也應該敬畏生命,在執(zhí)政理念上,應該少殺伐,這是中國古人對“死刑”最早的反思?!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立春、立夏兩日不決死罪。認為立春立夏所在的月份為盛德之月,大自然在這時候都在生發(fā)陽氣,讓萬物生長,因此人也應該避免殺戮和流血之刑,以順應天時。這也是為什么古代死刑大多在“秋后問斬”的原因。

豐富多彩的立夏食俗

時至今日,古人豐富多彩的迎夏祭祀儀式大多都已失傳,但這些儀式背后所影響和形成的一些的飲食習俗卻流傳至今,例如古代皇帝們會在立夏日打開皇家冰窖,賜冰給文武大臣,用以消暑,適應炎熱的夏季。道士們則會舉行“長善齋”的齋戒活動,提升自己的修為。

民間百姓則主要通過飲食的方式,來迎接夏天,例如嘗新、吃立夏飯、喝七家粥、七家茶,吃麥飯等方式感受立夏時節(jié)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冷飲食俗背后

古人制冰的智慧

炎炎夏日,人民需要食用冷飲來解暑降溫,度過漫長的夏季,雖然古代沒有電冰箱冷凍,但是利用人們的智慧也能吃到冰和冷飲。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前明于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賣者,手二銅盞疊之,其聲嗑嗑,曰冰盞。是物今尚有之,清泠可聽,亦太平之音響也。可見明代北京大街上已有買冰棍的商販。

從歷史上看,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制冰飲冰的習俗。古代的冰主要有兩個來源,一種是藏冰,一種是人工制冰。藏冰主要是將冬天河里的冰鑿出來,放到冰窖里儲藏到夏季,然后打開食用。藏冰的歷史非常久遠,至少在周代就已經有了,在《周禮》中就記載:“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比纭对娊涐亠L·七月》里也說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與凌陰?!绷桕幘褪潜?,管理冰窖的官員被稱為凌人。

西安的冰窖巷

人們從冰窖里的冰取出來后,就放入冰鑒(han)以便更長久地保存和使用。冰鑒分兩種,早期主要是青銅鑄造,后期則用木質制作,箱底留孔用來放水,箱身里由縫隙保證冷氣擴散。內部掛一層錫,有隔熱保溫的作用。類似現代的暖壺內膽。冰鑒可以冰鎮(zhèn)食物,瓜果和飲料,還可以將室內溫度降低,起到了冰箱和空調雙重作用。

冰鑒剖面圖

因為冰窖儲冰的成本極高,所以古代很長時間夏季飲冰只是皇帝貴族的專供,歷代都有專門的官窖,但在民間并未普及。

直到人工制冰方法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格局。人工制冰方法起源于唐代,主要是用化學制冰。硝石是火藥的主要成分,煉丹家們發(fā)現硝石經過提煉出來的硝酸鉀易溶于水,且有吸熱結冰的特性。

清代的木質冰箱

從唐朝開始人們便把它用到了制冰上,因為較為便捷,且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從此產生了冷飲業(yè)。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圖》里就有售賣“香飲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飲的商販,可見至少在宋代,冷飲已經是普通民眾可以消費得起的街頭常見商品。

《清明上河圖》里開封街頭的冷飲小販

立夏吃李子以養(yǎng)顏駐色

除了立夏吃冷飲的食俗,古代山東一帶的婦女們在立夏還有吃李子,飲用“駐色酒”的習俗。

據《蒲松齡著作佚存》記載,每到了立夏日,齊魯地區(qū)民間的婦女們往往在一起聚會,俗稱“李會”。婦女們坐在一起吃李子,還飲用一種“駐色酒”,所謂“駐色酒”,顧名思義是駐顏有術,據說能幫助保持容顏美好。

“駐色酒”用新鮮的李子汁液和酒混合起來,并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的民謠流傳。

古人之所以認為吃李子可以美容,大概是因為《詩經》里有“何彼欷矣,華如桃李”的詩句,后人便以桃李比喻婦女之美色。從今天看來李子是比較早熟的水果,食用李子能及時補充水分也維生素,可以美容。而這一習俗也反映了古代婦女們對于養(yǎng)顏駐色的情懷和追求。

嘗新食俗品味夏的味道

立夏前后,除了早熟的水果如李子,一些富有地域特色新鮮的食材也開始紛紛上市,因此在南方江浙等地,立夏日還有嘗新的食俗。

在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叭隆敝感率斓臋烟?、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后人們嘗食。

在江蘇鎮(zhèn)江等地則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八新"就是指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卜、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包含有六種植物性時鮮食材,兩種魚類食材。

在常熟等地的人們在立夏則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九葷"指鰣魚、鱭魚、咸魚、咸蛋、海螄、麋鴨、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鳊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相比較而言食材更加豐富。

麥蠶食俗與度荒食物

其中比較有特色是一種叫麥蠶的食物,麥蠶也叫青麥團,在浙江的一些方言里稱為冷稹,屬于沙地人家今江蘇省海門市及啟東市傳統(tǒng)的小吃。

過去,農家普遍生活困苦,每到“青黃不接”的(農歷)二三月間,家里的糧食差不多已吃光了,于是便把田里的青麥穗割回家去,用手搓下青麥籽,吹去麥殼,然后下鍋炒熟起鍋。再次弄凈麥殼因為麥殼一次去不凈。下鍋炒熟后,趁熱用石磨將麥粒磨成細細的麥條兒。因其形似幼蠶,沙地人便稱之為麥蠶。

當然,并非所有年份的立夏時節(jié)都會如期上市各種新鮮的“夏味”食材,因此麥蠶的食俗實際上反應了在立夏時節(jié)普通民眾如何應對饑荒的傳統(tǒng)智慧,人們提前將尚未成熟的糧食用來食用,以度饑荒,像這樣的食宿在南北方各地都有類似的存在,例如貴州黔東南地區(qū)的侗族還會將未成熟糯米提前采來炒制做成綠色的“癟米”,成為男女青年談戀約會時的零食。盡管這些“未成熟”的糧食味道很特別,人們也總是賦予各種社會文化內涵,但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槐花麥飯背后鮮花

蜜蜂與生態(tài)的關系

相比南方的麥蠶,北方地區(qū)的民間在立夏前后則會有吃“麥飯”的習俗。麥飯是一種更為古老的食俗,漢代的《急就篇》里就記載:"餅餌麥飯甘豆羹。"其中顏師古注:"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宋陸游《戲詠村居》也有“日長處處鶯聲美,歲樂家家麥飯香”的詩句。

中國是麥的原產地,很早就作為五谷之一。人們最早將小麥磨碎,蒸熟后食用,當然味道一般,后來在面粉里拌上蔬菜一起蒸,發(fā)現味道絕佳,于是便成為一種重要的食俗流傳下來。

麥飯的包容性極強,根據拌入面粉的蔬菜不同,形成多種風味的麥飯,主要有槐花麥飯、苜蓿麥飯,芹菜麥飯、土豆麥飯、茄子麥飯,其中土豆麥飯在陜北等地又稱“洋芋擦擦”。

而立夏時節(jié)最經典,我最喜歡的麥飯是槐花麥飯。

槐花麥飯是山西、河北、陜西等地的一種傳統(tǒng)小吃,過去每年春天洋槐花盛開時才能吃到。

洋槐樹也叫刺槐,原產于美洲,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的國槐,自 1877 年從北美傳入中國,中國人立刻想到的是能不能吃,吃了有什么用,中醫(yī)里說洋槐花能涼血,降血脂,從此進入中國的食譜和藥方,甚至連洋槐葉也作為飼料,作為補充春夏之交、青黃不接時節(jié)人和牲畜的糧食和飼料缺口。

立夏時節(jié),洋槐花盛開,白色的洋槐花一簇一簇,像一朵朵白云,槐花香飄滿整個村子。人們將白色尚未綻放的洋槐花摘下來后,用清水洗凈,開水燙下,拌上面粉,鹽,花椒水,蒸熟,最后用蔥姜蒜爆炒或者拌上醋蒜蘸水即可。吃完后口中留有槐花的清香。

現在有了冰箱,槐花可以冰凍起來保存到第二年的正月,冬天也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槐花飯。

槐花麥飯

洋槐花是少數成功進入中國食譜的外來物種的鮮花,不過卻從另外一個角度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和生物多樣性。

與花密切相關昆蟲是蜜蜂。

中國傳統(tǒng)的蜜蜂以中華蜂(簡稱中蜂)為主,體型較小,許多花型較小的地方性植物都依賴于中蜂授粉繁衍,對于地方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別是本土多樣化物種繁衍起著至關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小小的蜜蜂是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標之一。

盡管中國古代已有 3000 多年的養(yǎng)蜂歷史,其藥用、美容、食用、生態(tài)、社會等價值很早就被中國人所熟知,各地方都有一套完整的采蜂、養(yǎng)蜂、取蜜、食用體系,構成地方性知識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在大多數時候都以地方性小規(guī)模養(yǎng)殖為主,不會為了獲得蜂蜜而擴大規(guī)模,人與蜜蜂和諧相處,從而維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

甘肅會寧某鄉(xiāng)村寺廟前的蜂箱,人與蜜蜂蜂和諧相處

伴隨著洋槐樹的引入,繼油菜花之后,中華蜂的食物得到延續(xù)和擴展,間接促進了依賴于蜜蜂傳花授粉的植物的繁殖。而洋槐花也成為中國的第二大天然蜜源植物,并釀造出色香味更佳的槐花蜜,豐富了中國食物的味道。

陜南某地的油菜花

蜂蜜豐富了人們的甜味,但也刺激了人類味蕾和食欲。

十九世紀下葉開始,隨時現代農業(yè)技術的進步,人們開始為了獲取更多的蜂蜜,而不斷擴大蜜蜂種群數量。1896 年中國開始引入產蜜量更多的西蜂(主要是意大利蜂),種植更多大單一蜜源性植物,并形成跨地域流動性的職業(yè)養(yǎng)蜂人。

大規(guī)模養(yǎng)殖蜜蜂,蜂農隨花趕蜂

而西蜂的個頭比中蜂大,主要采油菜花、洋槐花等大型的蜜源植物,并且對中華蜂形成替代、排擠和侵略效應,加上近三十年來化學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農藥也進一步導致中華蜂種群數量的進一步減少。百年間,中蜂種群已減少 80%以上,分布區(qū)域也縮小了 75%,在某些地方甚至已經消失。而中華蜜蜂一旦消失后,則對于眾多本土植物的繁殖、食物鏈乃至整個地方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形成巨大的挑戰(zhàn)。

立夏飯、七家粥、七家茶等

食俗背后的鄰居互助精神

過去,人們?yōu)榱藨獙μ厥饽昃皶r“青黃不接”的立夏時節(jié),特別是兒童糧食短缺和營養(yǎng)匱乏等問題,想出了各種“互助性”食俗,例如立夏飯、七家粥、七家茶、立夏蛋等,特別立夏飯、七家粥便是通過鄰里互助的方式,確保人們特別是兒童的食物和營養(yǎng)。

立夏飯:在江南的人們,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們向鄰家第戶討米一碗,稱“兜夏夏米”。挖上點筍,“偷”點蠶豆,放點蒜苗,立夏日將討的米與食材在露天煮飯,飯上放青梅、櫻桃等時鮮水果,分送日前給米的人家,每家一小碗。民間認為兒童吃立夏飯后,可防中暑,吃了可以保健康平安。

吃“七家粥”、喝“七家茶”的習俗主要流行在江浙一些農村地區(qū),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既營養(yǎng)豐富,又提現了濃濃的鄰里互助之情。而“七家茶”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只不過將煮粥換成了泡茶,都是大家一起飲用?!段骱斡[志余.熙朝樂事》載杭州人們各烹新茶,配諸色細果贈送,叫七家茶;有精美的雕成各色花樣的果物擺在盤中,作為居家裝飾。

立夏飯、七家粥的習俗和一些地方的“百家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體現了很強的鄰里互助精神,不同的是立夏飯和七家粥更側重于左鄰右舍的更基礎的互助。其中向鄰居討米的過程,有助于打破鄰里冷漠和隔閡,而分享粥的過程,則透過食物,有助于化解鄰里矛盾,增進鄰里關系。

立夏飯、七家粥和“百家粥”所蘊含的鄰里互助精神在當今的公益領域已經被得到廣泛應用和傳播。

現代“義倉”發(fā)展網絡在“傳承義倉文化,推動鄰里互助”過程中,開發(fā)了“一勺米”社區(qū)公益挑戰(zhàn)活動,由孩子和社區(qū)志愿者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敲開鄰居家的們,募集一勺米,社區(qū)志愿者們將募集到的百家米熬成百家粥,分享給鄰居和社區(qū)有需要的居民。透過食物的募集、制作、分享過程,實現了打破鄰里冷漠,重建社區(qū)鄰里互助的社會目標。

立夏互助性食俗背后的時代價值

這一點在新冠疫情仍然廣泛流行的今天顯得十分迫切,我們看到大城市在遭受大規(guī)模的疫情時,整個城市不得不采用“靜態(tài)管理”的方式以快速有效阻斷病毒的傳播,實現“動態(tài)清零”。

但是由于我們近三十年來快速的城市化,絕大部分的城市社區(qū)都是新建的,人們只是在地理空間上居住在一起,鄰里關系冷漠,更談不上互助。這在整個社區(qū)“封閉靜態(tài)管理”期間,導致不少居民缺少食物和藥物,也得不到照顧。給政府和社會增添了巨大壓力。

我們也看到,一些城市社區(qū)在靜態(tài)管理期間,鄰居們開始逐漸主動地了解鄰里,分享食物和藥物,互幫互助,甚至居民們主動站出來擔任社區(qū)志愿者,整個社區(qū)開始逐漸有序回應內部的需求,讓整個城市快速有效地應對疫情的影響。

疫情期間上海某地鄰里間分享食物

因此如何在平時重建鄰里關系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而立夏飯、七家米食俗則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啟示:我們可以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透過募集鄰里食物,重建更為緊密的鄰里互助,進而通過一勺米、百家粥等活動,重建更為廣泛的社區(qū)互助。

立夏時節(jié),我們不應該僅僅只關心各種新鮮的食物,更應該關心大自然,關心蜜蜂和昆蟲,并嘗試用食物鏈接鄰里和社會。

道德經里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眼花繚亂讓人失去視覺,山珍海味讓人失去味覺。

食物不美味不是要添加更多的佐料,也不僅僅只改變食物的來源和烹飪方法,而是要減少內心食欲,不去追求更為復雜的食材和食物的美味,給蜜蜂和大自然留有足夠的緩沖時間。

這個春天依然春花爛漫,可是蜜蜂卻稀少了許多,沒有了蜜蜂,明年的花開給誰采,又開給誰看?

愛因斯坦說:如果沒有了蜜蜂,人類只能存活四年。

為了蜜蜂,也為了人類,請堅持生態(tài)農業(yè),不要使用化學農藥。

評論
莫非
大學士級
立夏,進入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代表著要和春天揮手告別,夏天正式登場。早上給孩子煮了幾個雞蛋,告訴他是“立夏蛋”,又準備了一些五顏六色的食材,準備給家人做“立夏飯”
2022-05-05
科普5dfc4f1bb909c
太傅級
2022-05-06
科普中國俄體鎮(zhèn)023
大學士級
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