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中興向某些國家出售美國技術”為由,剝奪了中興與美國企業(yè)繼續(xù)做生意的權利,禁令的持續(xù)時間為7年。次日,中興股票被迫停牌,公司高管踏上漂洋過海的求情之路,有媒體指出“中興的芯片(基帶芯片、射頻芯片、處理器芯片)庫存只能再堅持兩個月,耗盡便會陷入癱瘓”。7月12日,美國商務部取消了禁令,代價是高層換血,4億美元保證金被沒收不說,還要繳納10億美元的罰款。
這是中興自創(chuàng)立以來,第一次因為供應商斷供,影響到公司的存亡。也是國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識到,科技偶爾也會有國界,像芯片這樣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是如此重要。如今,已經是一年半的時間過去,中興早已緩過氣來。因中國移動發(fā)布的《2020年至2021年SPN設備新建部分集中采購_中標候選人公示》,股價徐徐上漲,一如2G/3G/4G技術迭代的往日。直到外媒,傳出一則“中興通訊涉嫌賄賂,遭遇美國司法部調查”的消息。
該消息并非出自官媒,所提到的“中興在利比里亞,津巴布韋、阿爾及利亞等十幾個國家中存在腐敗行為”也未經考證,但是中興股票卻跌停了。3月16日,中興通訊A股盤前下跌7%,開盤不到十分鐘直接跌停,而中興通訊港股跌幅超過20%,被蒸發(fā)的市值足有200多億。此后不久,中興方面表示并未收到“要被調查”的通知,也就是說這是假消息。但是這毫無意義,3月17日,中興通訊A股/港股繼續(xù)低開低走,其中中興通訊A股在10時18分跌停。
除了手持中興通訊的股民之外,相信大多數網友的關注點,都不在假消息。而是在于一家做實業(yè)的公司,頂著5G訂單的利好消息,為什么就能因為一則與美國掛鉤的謠言,股價下跌得這么厲害?筆者對比了一下活得硬氣許多的“中興同行華為”。在1996年,華為提出“預研費用必須占研發(fā)費用的10%,為買來的技術做B計劃”。而同期的中興并沒有這個意識,即便在2000年,國家開發(fā)投資公司與中興合力研究集成電路,最終也因為“研究芯片太難,不如做小靈通”而被擱置。
.png?size=900980 "正在上傳...")
2004年,任正非意識到了華為對美國芯片的嚴重依賴,找到何庭波:“給你20000名員工,再給你每年4億美元的研發(fā)費用,做個芯片出來”。而同期的中興,此時已經成為手機行業(yè)的龍頭老大,并中標聯通CDMA無線通信技術,早就把芯片的事忘得一干二凈。2015年,華為的銷售收入為3950億,研發(fā)費用為596億,占比超過了15%。同期的中興,開始為5G籌劃,研發(fā)費用超過一百億,大概是華為的五分之一。2019年,華為的研發(fā)費用突破千億,中興的研發(fā)費用仍然是一百億冒頭。
.png?size=1046396 "正在上傳...")
這一百億夠嗎?當然不夠,中興的手機業(yè)務萎縮得十分厲害。通信業(yè)務雖然還能和華為齊名,但實際上,華為拿下7.9萬臺訂單,中興拿下1.8萬臺。如果此事發(fā)生在2018年以前,最多可以說是中興的管理和運營不如華為,但不失為一家成功的企業(yè)。但是在經歷在芯片制裁之后,中興的研發(fā)投入仍然只有一百來億,這就變成一件叫人遺憾的事情。憑借中興的龐大體量,以及在通信領域的多年深耕,有必要也有能力加注芯片領域,但是中興沒有。所以在2020年,在一則跟美國掛鉤的假消息面前,仍然直不起腰。(李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