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一生對深海情有獨鐘

央視新聞 2018-06-22

  5月13日,我國自主研制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了年齡最大的乘客——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深潛器載著82歲高齡的汪品先一直下潛到南海西沙1400米深處,在海底進行了8小時的考察后,成功返回母船。

  最高齡的深?!坝率俊保?天3次下潛深海

  在我國南海西沙,“深海勇士”號執(zhí)行了“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科考任務。作為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82歲的汪品先不僅堅持要親自深潛,而且先后三次下潛至1400米的深海進行考察。

△圖/5月21日,汪品先院士從“深海勇士號”載人艙走出。

  △圖/5月21日,汪品先院士從“深海勇士號”載人艙走出。

記者:以這樣的一個年齡,您為什么非得親自下去深潛?

  汪品先:科學的創(chuàng)新我覺得只有兩個源泉,一個是大自然本身,還有一個就是文化,一種創(chuàng)意的文化。如果你的科學家,這兩個都切斷了,你可以出文章,你可以拿錢,但不會有什么創(chuàng)新。對我來說,這輩子如果沒去深??纯?,是很遺憾的事。

  在此次的科考船上,82歲的汪品先,每天參加科考討論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傾聽年輕人的意見,與大家一起規(guī)劃考察路線。很多人擔心他的身體能否承受大海上風浪的顛簸,他卻像一個固執(zhí)的孩子,拒絕了船上所有的特殊待遇。一日三餐,和所有的考察隊員一樣,在風浪的顛簸中,他還坐在電腦前堅持工作。

  深潛就像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

  汪品先:我頭一次下去,就撞上了那個深海珊瑚林,像竹子那樣的珊瑚,下面是竹竿一樣,上面是跟鞭子一樣卷起來的,如果你把那個東西弄直了,我估計超過五米。

  然后底下還有扇珊瑚。扇珊瑚像把扇子,像柏樹那樣一片,它是順著水流來的,水流來,它就朝著水流,因為它要過濾(吃)水里面的東西。

  海洋就像一個園林,有喬木、有灌木、有草,但是它都是動物,因為深海里面沒有陽光,沒有植物。這個園林里會來野獸,誰呢?比如說魚。有時候竹竿上爬一個海星,或者爬上去一個章魚,那個景觀從來沒見過。

  汪品先說:“我第一次出來的時候,我說我就像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剛從仙境回來”。

  82歲的他重新追趕逝去的時間

  1960年,汪品先畢業(yè)于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后回國從事科學研究。在汪品先看來,他本該做事情的年齡,因時代局限沒能做成,在該退休的時候反而迎來了中國海洋事業(yè)發(fā)展的最好時機。他覺得自己現(xiàn)在是在追趕逝去的時間。

  記者:為什么您對于深海這么情有獨鐘?

  汪品先:說穿了就是,我看見世界先進國家就在干這個事。

  記者:為什么大家要占深海這個陣地?

  汪品先:因為地球三分之二是深海,所以它里邊的資源、能源很多,而我覺得應該早早地提倡研究。

  占據(jù)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深海部分,曾被認為是一個黑暗、寒冷的世界。直到二戰(zhàn)之后,人類才慢慢對這個巨大而神奇的世界有所了解。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學家們在海底發(fā)現(xiàn)了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據(jù)估計可燃冰中碳的儲量超過了目前全部礦物燃料的總和,有希望成為未來能源的主體。

  實現(xiàn)首個由中國人設計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

  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依托其強大的海軍基礎展開了深海研究,歐洲、日本緊隨其后,上世紀七十年代,深海鉆探、深海深潛技術相繼出現(xiàn)。但中國受當時條件的限制,一直難有作為。

  1996年,汪品先聯(lián)合了國內(nèi)其他科學家,向國際大洋鉆探學術委員會提交了“東亞季風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意義”建議書。在1997年度國際大洋鉆探學術委員會的全球建議書評審中,該建議書獲得第一名,被正式列為國際大洋鉆探ODP184航次。汪品先成為該航次兩位首席科學家中的一位,這是中國海的首次大洋鉆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那一年,汪品先62歲。

  汪品先:我六十多歲,在船上是最老的,船長也沒我老,我很驕傲。我們船從澳大利亞的西海岸出發(fā),走了十天到了南沙,打的那天,船長命令升中國國旗,我沒有攝像機,沒有拍下來,要不然(就會發(fā)現(xiàn)國旗)是美國人升的,不是中國人升的。這個井到現(xiàn)在也是我們南沙唯一的深海井,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記者:可您走之前還在跟老伴說,能活著回來就算贏了,為什么這么說?

  汪品先:因為大洋鉆探我從來都沒上過船,然后我是首席,這個玩意是挑戰(zhàn)很厲害。所有打鉆的事情你要拿主意,兩個首席輪班,那個責任都在你身上,每天打鉆的錢就不得了,你要做決定。

  那次深海鉆探,完成了第一個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取得高質量的連續(xù)巖芯5500米,為南海演變和東亞古氣候研究取得了3200萬年的深海記錄。

  “我現(xiàn)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從62歲完成第一個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之后,20年的時間里,汪品先的工作效率讓人吃驚。

  2009年,他率領的團隊,建立起了我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深網(wǎng)系統(tǒng)——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此后,東海海底觀測網(wǎng)也投入建設。

  2011年1月,國家自然基金委啟動為期八年的“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支持經(jīng)費1.5億元,有32個單位七百多人次參與其中,立項60,其中51個重點項目,由汪品先牽頭主持。如今,這一計劃已接近尾聲,此次深海勇士號南海載人深潛,也是在為這一計劃作最后的沖刺。

  現(xiàn)在,對汪品先來說,生命中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他經(jīng)常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但由于去年身體出了一些意外,老伴要求他必須提前半個小時回家。

  記者:您好像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

  汪品先:對我來說,最缺的就是時間。我是倒計時的,別的都可以慷慨,錢我也可以慷慨,時間我不能慷慨,因為我沒有了,我在時間上是很小氣的。

責任編輯:王超

科普中國APP 科普中國微信 科普中國微博
央視新聞
是中國科協(xié)為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內(nèi)容建設為重點,充分依托現(xiàn)有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使科普信息化建設與傳統(tǒng)科普深度融合,以公眾關注度作為項目精準評估的標準,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

猜你喜歡